<h3> 我们旅行的目的,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而是为了要学习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一个人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人,决定了他思维的宽度和生命的长度,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其实就是他的全世界。用当地人的方式去生活,在每一段路程中都与旅行地充分接触,不仅在沟通的同时提升了个人能力,还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与魅力。</h3><h3> 曼德勒在缅甸是一个炎热,忙碌的城市,第一眼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美,但是却隐藏着许多佛塔,教堂,清真寺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艺术表演。</h3> <h3> 到曼德勒的第二天,我们首选参观曼德勒皇宫。</h3><h3> 我们是请酒店帮忙叫的车,酒店叫的是他们合作的司机,其中要抽取司机的佣金,之后司机给了我们电话,顺便约定了第二天的包车。</h3><h3> 这是曼德勒皇宫的大门。</h3><h3> 曼德勒皇宫的门票10000K/人(人民币50元),门票是古迹通票,有效期一周,门票只在皇宫出售,在金宫寺,在茵瓦两处景点,在阿马拉布拉也用通票。</h3> <h3> 皇宫只能从东门进。皇宫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朝贡榜王朝于1859年建成。</h3> <h3> 整个皇宫呈正方形,大部分是木结构,宫内有大大小小104座庙宇,建筑以红色,金色为主。</h3> <h3> 宫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柱,精美无比。不幸的是皇宫在二战中被毁,1989年进行了重建。</h3> <h3> 缅甸全国5517万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佛教。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穿橘红色袈裟的僧侣。据说全国僧侣有40万之多。</h3> <h3> 缅甸的男人,他们一生必须要出家一次,也可以是数次出家,也可以终身当和尚。出家可以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一般男孩到了5--10岁左右,家长就要准备出家仪式,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寺院里他们可以免费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h3> <h3> 瞭望塔有112级阶梯,可以俯瞰皇宫。我们还是爬上去了。</h3> 缅甸人民普遍善良,平和。她们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就连小商小贩也很友善,绝对不会强买强卖,不会把游客当成流动的钱包。<div> 第一天只参观了皇宫就打道回酒店了。</div><div> </div> <h3> 第二天早上约定的司机准时到了。全天包车费35000K,和人民币175元。司机专业的拿出景点图,只要把要去的景点指一下就OK了,剩下的就是他在那个景点停,你就在那个景点下车,语言在这个时候不重要了。 位于曼德勒市的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历史不算悠久,但却是缅甸最大的僧院,拥有2000多的僧人,从缅甸各地来这里学习的僧人不计其数。从5、6岁的小沙弥到60、70岁的大住持都有,其中不乏大德高僧。因此也被称为千人和尚庙。</h3> <h3> 每天都有很多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光看僧侣们集体进餐的场面,久而久之,这里竟成了曼德勒的著名旅游景点。</h3><h3> 我们9.30就到了,为了占一个好位置。</h3> <h3> 缅甸的和尚是能吃肉的,只要不是自己杀生就可。由于小乘佛教僧侣都有托钵化缘的传统,布施者给荤的就吃荤的,给素的就吃素的,除了酒不能碰以外。</h3> <h3> 每天上午10:15,僧院准时敲钟,听到钟声和尚们从各个宿舍鱼贯而出,有序的列队准备吃饭。</h3> <h3><font color="#010101"> 缅甸的僧人们遵守“过午不食”的规矩,每天午后到半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食物,于是午餐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僧人多,一起吃饭也就非常的壮观,有“千人僧饭”之说。当然,这样的场面只有在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才看到。</font></h3> <h3> 发现了这个颜值可爱的小鲜肉小沙弥。大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一脸的稚气,还不醒事呢。</h3> <h3> 缅甸男人出家当和尚的理由也千奇百怪:穷人为了有个地方吃住 ,富人为了长命百岁,体弱者为消灾去病 ,强壮者为福上加寿 ,运气好要当 和尚高兴些日子 ,运气不好也要当和尚去去晦气。当然了,也有孩子老婆一大堆出家当一些日子和尚的。</h3> <h3> 坐在这张桌子上吃饭的,是寺院里地位高的长老。他们桌子上的食物非常丰富,用变焦拉近镜头,对着桌子大致数了数,起码有7.8种菜。</h3> <h3> 饭堂打扫的干干净净,桌子放的整整齐齐。</h3> <h3> 趁着还没有开饭,悄悄遛进饭堂,有一些年轻的和尚负责给每个桌子上菜。</h3> <h3> 一个桌子摆4样菜,一个荤菜好像是鸡肉,有两样是素菜,还有一个汤没有摆上。</h3> <h3> 一帮游客探头探脑,伸长脖子的看僧人吃饭,也许是见怪不怪了,僧人目不斜视,根本不瞄我们,只管吃自己的饭。</h3><h3><br></h3> <h3> 这是他们的饮水处。</h3> <h3> 住在附近化缘的小女孩。</h3> <h3> 小沙弥童心满满,东张西望。</h3> <h3> 千人僧饭的入口,每个僧人在这里打饭,然后进入的饭堂。这些米饭和菜都是布施者捐赠的,有专门的布施志愿者来做饭,不用到街上去化缘了。</h3> <h3> 发完饭的空桶。参观完千人僧饭,游客们终于满足了好奇心,一个个心满意足的离开了。</h3> <h3> 下一站开始游览曼德勒山了。这是曼德勒山上的一座寺庙。不知道名字。</h3> <h3><font color="#010101">到了饭点,司机把我们带到游客定点餐厅。</font></h3> <h3> 不要说,这里的饭非常接近中国餐,味道真心不错,餐厅很干净。</h3><h3> 点了一盘炒青菜,一盘炸小鱼,两份鸡肉蔬菜炒饭。和人民币一共35元,性价比高。</h3> <h3> 吃完午饭开始第三项,坐船去河对面的茵瓦古城游览。</h3><h3> 渡船票2000K/人(人民币5元)往返。</h3><h3> 从1364年起,茵瓦四次成为首都,抛开丰富的历史,今日这里仍然是一个稀疏点缀着遗迹,寺院建筑和佛塔的与世隔绝的乡村。</h3> <h3> 下了渡船就已经有马车等在哪里了。参观茵瓦古城一定要坐马车,因为景点之间有距离,走路比较远,再说也不认路。</h3><h3> 一辆马车13000K(人民币65元)。对很多游客来说,乘坐马车游览也是这里的魅力之一。坐马车行走在乡间小路,虽然颠簸的厉害,但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h3> <h3> 参观宝迦雅寺需要皇宫通票。</h3><h3> 这座建于1834年的柚木僧院仍是茵瓦古城最令人难忘的独立景点。僧院由267根柚木柱子支撑,最大的柱子有18.2高,2.7周长,使得祷告殿凉爽幽暗。</h3> <h3> 骑自行车游览会更灵活,也能访问更多的村庄,与更多人互动。可惜多年不骑自行车了,要不然也租一辆来骑骑。</h3> <h3> 欢乐的缅甸人民。</h3><h3>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国家,虽然已经开放了,但是缅甸人民还是穿着传统的服饰,女性穿的长裙叫“特敏”,上身衣服比较紧身的,她们出游都会穿上漂亮的衣服,不像中国人外出穿衣随性。</h3> <h3> 柚木雕刻的佛像,莲花栩栩如生。</h3> <h3> 这是古城南敏的瞭望塔。这座约27.4米高的“茵瓦斜塔”。1838年地震后,塔身修修补补,仍然屹立。我们参观时因为塔的木质结构损坏,为了安全不能上去了。</h3> <h3> 古城里马哈昂美寺值得一书。这座1822年建造的皇家寺庙十分罕见,它由涂着灰泥的砖建成,并且由阿瓦时期留存下来。</h3> <h3> 马哈昂美寺。褪色却坚固的寺庙在拍摄的镜头中显的非常迷人,这是正东面,在蓝天白云下一组镀金的佛塔闪闪发光,美不胜收。</h3> <h3> 佛塔门镂空雕刻精美绝伦。</h3> <h3> 我非常喜欢这处遗迹,非常有镜头感,前方的佛像,仿佛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h3> <h3> 结束了茵瓦古城的游览,开始参观这个丝绸作坊,也是到曼德勒游客必游的景点。不要小看这个作坊,昂山素季陪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参观过。</h3> <h3> 作坊在曼德勒那也是响当当的,全手工制作。</h3> <h3> 纺的都是高档丝绸。都是用来做高档服装的。</h3> <h3> 丝绸色泽鲜艳,非常漂亮。制作过程时间长,手工复杂,价格也就比较贵了。</h3> <h3> 参观完手工纺织后,最后来到这个作坊的成品商店,游客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商品,即使没有买东西,销售小姐也是笑脸相送,没有购物的压力。</h3> <h3> 今天最后的重头戏在东曼塔湖上,乌本桥下看日落。乌本桥建于1851年,桥全长1200米,高5米,宽约2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木桥之一。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3米远,桥柱有1000多根。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这座桥已经历经160多年的风风雨雨,目前依然结实。</h3> <h3> 我们租了一条船,在湖上看日落。</h3><h3>租船费15000缅币(人民币75元)。</h3> <h3> 乌本桥也称爱情桥。演绎着缅甸的牛郎和织女版。相传,天上的仙女在乌本桥头,巧遇曼德勒王子,两人一见钟情。所以,乌本桥变成了他们幽会的地方。</h3> <h3> 远处枯藤老树,成了乌本桥的百年标志。有一种伟大的沧桑感和残缺美。</h3> <h3> 据说按现在缅甸柚木报价,大概9000-13000元/每立方,那么这些柚木组成的桥梁市值,估计怎么也值上亿人民币了。</h3> <h3> 湖面很宽,湖波荡漾,水鸟尽情飞翔。宽阔的水面不时有载着游人的木船驶过,船头弯弯地翘起,很有特色。</h3> <h3> 日落中,乌本桥像一条长长的飘带落在湖面上。密集的桥墩支撑着高高的桥面伸向远方。</h3> <h3> 乌本桥的落日余晖,让人沉醉,美轮美奂。</h3> <h3> 在乌本桥下看日落,让人有一种人在画中的感觉,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美景,从我记事起直到现在,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落日,真的是让人如梦如幻。</h3> <h3> 曼德勒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要去游览敏贡古城。一大早走出酒店门,我和老妹商量了一下,今天我们不妨体验一下曼德勒的摩的,说话之间,一辆摩的开过来,摩的司机知道我们要去码头,开价两个人2000K(人民币10元),可以,合理。三个人兴高采烈奔向码头。</h3><h3> </h3> <h3> 这里是码头售票处。从曼德勒去敏贡开车须35分钟,沿途风景宜人。不过最热门的方式还是乘船(1小时去,回程40分钟)。坐船在曼德勒的“游客码头”上船,买船票要出示护照。</h3><h3> 船票往返5000K/人(人民币25元)。</h3><h3> 早上9点开船,中午12.30返回。</h3> <h3> 这就是哺育了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江面非常开阔,江水缓慢流淌。</h3><h3>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中国西藏察隅,由北向南贯穿缅甸,在毛淡棉注入印度洋。</h3> <h3> 江上航运繁忙,有客运船,也有货运船。</h3><h3> </h3> <h3> 伊洛瓦底江流域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约占缅甸国土总面积的60%。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文明的摇篮,缅甸历史上各王朝的都城基本沿着这条母亲河分布的。</h3> <h3> 坐这艘船的都是外国游客。所有人都坐在甲板上,欣赏两岸的风光,江风徐徐,心旷神怡。</h3> <h3> 不管环境如何,不管生活苦乐,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h3> <h3> 这就是著名的未完成的敏贡佛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塔遗址。</h3><h3> </h3> <h3> 佛塔是19世纪初缅甸的孟云王建造的,他为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佛塔,亲自监造了15年,但直到他去世,佛塔也没有建成。</h3> <h3> 敏贡在曼德勒以北12公里,位于伊洛瓦底江右岸。</h3> <h3> 这是辛特遗迹。就在敏贡佛塔路对面,有两个房子般大的石灰砖遗迹。这只是两个巨型辛特(佛塔半狮半龙的守护神)的臀部。</h3> <h3> 满身斑驳的大石柱。</h3> <h3> Hsinbyume Paya佛塔建于1816年,用从敏贡佛塔盗来的材料建成。这个不寻常的佛塔,从上至下有七层波浪形的刷白塔檐,代表了佛教宇宙中心须弥山周围的七座山峰。</h3> <h3> 参观完佛塔往江边码头走时,看见好多老外朝这个院子走去,到大门跟前一看,大门两边各有一个老头,老太太的塑像,明白了是个养老院。于是我们也跟着进去,见识见识缅甸的养老院。</h3> <h3> 这是养老院的医务室。中午时间没有人。</h3> <h3> 这是养老院的女宿舍,里面很宽敞,也很干净,床与床之间间格很宽,床头有柜子,上面放了鲜花,生活用品和很多吃的,她们的生活起居都是志愿者在照顾。</h3> <h3> 注意看上面的文字,这是华人捐赠的。</h3> <h3> 男宿舍和女宿舍的格局一样。</h3> <h3> 养老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干净,漂亮,宁静。万万没有想到,在缅甸这个落后的国家,在敏贡这座小小的古城,竟然有这么一个养老院?可以说比我见过的一些中国养老院还要好。缅甸人全民信佛,心地善良,尊老爱幼。</h3> <h3> 结束了在曼德勒的三天游览,我们的第三站是蒲甘。 这是曼德勒去蒲甘的OK汽车公司,车型是空调中巴,车票9000K(人民币45元)/人。</h3><h3> 行车时间5小时。</h3><h3> ✍🏼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