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古城的前世今生

刘一忠(留意黔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会同县林城镇竹寨村的河谷盆地里,有一座沉睡已久的古城叫宝积城。此城位于会同建材市场对岸,西临会同河,东靠紫云山脉的苗王坡,北连牛头湾,南距小寨大桥1公里,北距粟裕故居3公里,提及宝积城,当地居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问及其来源,却知之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积城其实是一座千年古城。由于年代久远,沧海桑田,城郭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那夯土高筑的城墙和护城河轮廓,虽饱尽千年风霜雪雨,却还依稀可辨。据《会同县志》记载:宝积城古遗址位于坪村镇竹寨村南(现属林城镇),属宋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9600平方米。夯土城垣,高4米,宽12米,护城河宽约20米,深2至3米。《会同县志》另载:宝积城堡位于县城东北6公里坪村镇竹寨村,距城东400米山丘相连,城西有一条宽20米的护城沟,护城沟以西120米为清溪(今会同河),此城堡为宋代会同县中部竹寨小平原的重要军事据点。据怀化地区文物普查办公室《湖南省会同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87会编06号,古城03号记载:宝积城坐东朝西,采集有宋代红陶碗残片,以及五代半釉陶片,城内还有宋代瓦窑,并可见明清城墙砖瓦。城的北面和南面20至50米处分别有两个10米的封土堆,城内现住居竹寨6组村民。据《会同县史稿》记载,此城堡为宋代县境中部驻军和屯田之所,城堡四周,沿小由江(今会同河)为一小平原,适宜屯田。根据史载和文物的考证,宝积古城起建时间当始于宋代,古城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以上(包括护城沟),城内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城外方圆800米为平坦的田垄,现为竹冲民居村团和稻田。居民介绍,城外村团曾经是一个繁华的赶集的市场,十里八乡的商贾曾经云集于此,是会同周边商埠的集散之地。城外田垄里曾建有许多庙祠庵寺,而今基本成为了稻田和菜地。正如居民所言,现城外四周还随处可见文化堆积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积古城是北宋王朝的主要军政城砦,承载了北宋王朝拓边历史。据《会同县史稿》载: 会同建县前200多年,会同一带处于雄长割据状态,北宋王朝先后进行了四次拓边:第一次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朝廷设了狼江城砦(位于朗江东城,现因建托口电站水淹),屈于朝廷的势力,雄长杨通蕴入贡,被封为城州刺史。不久,又脱离朝廷羁绊,各自为政。第二次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王朝派章惇“经略蛮事”再次拓边,并择要害地,构筑城砦,在小由城砦(现宝积古城) 建立军事行政机构,以绝边患。章惇率兵占据诚、徽州,但还是不能直接统治,依然实行的是羁縻政策。第三次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侗苗人民起义,邵州知州关杞奏请自诚,朝廷又一次遣军向诚、徽州拓边,杨晟台、粟仁催聚众反抗,起义者多达五六千人,朝廷急派唐义前往征讨,但终无法平定,反而以“文溪之战”惨遭失败。被迫放弃直接统治,继续实行羁縻政策。第四次是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侗苗人民起义,朝廷派兵舒檀镇压,向诚、徽州第四次拓边。宰相蔡京令悬重赏,舒檀攻占了诚、徽州,朝廷改徽州为绥宁,改诚州为靖州,建三江县,宋崇宁二年(1103年)改三江县为会同县,朝廷派遣官员治理,会同境地归属王朝,结束200多年的雄长割据状态。自此砦堡罢戌,小由城砦于是撤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由城砦作为当时北宋王朝的主要的军事行政机构,为拓边成功完成统一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史考证当年的小由城砦就是宝积城。《会同县史稿》载:小由城砦设立于元丰四年(1081年),王朝第二次拓边时,小由城砦位于小由江(又名清溪,即今会同河)两岸距离较宽之处,即今会同河下游坪村镇木臻至攀龙桥乡洒口村一带河滨,显然是指在竹寨筑建的宝积城,这里不仅存有宋代古城遗址,而且这里前有清溪环绕作天然屏障,后有紫云山连亘二十八峰作层层相护,易进易退,易守难攻,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宝积城位于河下游流域,是会同的主要的产粮基地,宝积城成为坪村小平原、堡子小平原、竹寨小平原数万亩粮区的集聚地。宝积城设此,保护了产粮区,保障了拓边的供给,为北宋王朝拓边发挥了军事保障和战略防御的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城名“宝积”,“宝积”在佛经《大智度论》里乃宝积佛,全称是“常喜国土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佛以启迪智慧为宝,沉淀灵根净化人生为积,蕴含增长智慧、财富福报无限之意。“开怀得宝珠,成功缘积善”,体现了崇尚和谐、注重修为、心怀善念的禅林文化。宝积佛传于唐,盛行于宋。据不完全资料,在国内与“宝积”有关的宝积寺有46座,在亚洲其它国家同名的寺院有20多座,其中日本就有11座,韩国有6座。这些宝积寺,皆源于宝积佛得名。宝积寺著名禅僧当首推佛印,佛印是宋代云门宗僧,12岁出家于宝积寺,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佛门誉为“僧中之魁”,宋神宗敕号“佛印禅师”。 佛印佛儒兼通,交往甚广,特别是与苏轼、黄庭坚交往甚深,应酬文字颇多,不少禅机对话至今仍千古流传。明代魏学伊在他的《核舟记》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佛印禅师与苏东坡、黄庭坚三人泛舟交往至深的故事。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一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与禅林道友特别是佛印交往频繁,与宝积寺渊源极深。现存宝积寺保留着“三贤亭”“ 三贤堂”供奉着“三贤像”。据道光年间的浮梁县旧志记载道:“宝积寺在北隅,相传宋时,苏东坡、黄山谷曾至寺,建三贤堂以祀苏东坡轼、黄山谷庭坚并佛印。国朝顺治七年,知县娄维嵩召僧普静、通实复修,取所藏柏干以为三贤像,有记,今逸。”《昭萍县志》记载,宋文学家黄庭坚曾于崇宁二年(1103)撰并书《宝积禅寺记》,又题过“德味厨”、“入还堂”二匾额,使宝积寺更负盛名,香火鼎盛,皆因三贤的影响,宝积寺成为宋代风靡一时的佛教中心。后因兵燹战乱频繁,破坏严重,寺庙一直衰落,佛事渐衰。直到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诸多宝积寺才迎来复苏契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积城周边是否曾经存在宝积寺,也无从考证。但《会同县史稿》记载:早在唐代,境内建有“延寿宫”,宋代安二里(今堡子镇)上坊建“观音阁” “天门寺”。《会同县旧志汇编》记载:“天门寺在城东永安乡。普安祖师披剃处”。 《会同县史稿》记载:会同人普安禅师,姓于,北宋政和五年出生于安二里于家团。17岁,从江西贤和尚在上坊门首观音阁削发受戒,释名普安。建“普安堂”于观音阁后,苦行修炼。不久,徙居云盘山“天门寺”入定参禅,了彻佛教宗旨。精通中草医,常为百姓治病,疗效显著。游江西南泉寺,被推为南泉教主,宋乾道五年(1169年)敕封普安为“寂感妙济正觉贶祖师”。普安为会同最早著名佛教祖师。这些史载说明佛印禅师前后,会同就有佛事盛行,宝积城城内外建有宝积寺并非不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积”二字出现会同,并以之城名,绝非空穴来风,这与当时黄庭坚谪居黔州一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会同县志》姓氏源流载,入籍黄姓有2支,一支始祖黄庭坚,原籍江西,奉命“讨平苗乱”定居龙宝,后徙居会同。另一支始祖宋代驸马黄龟年。原籍江西,宋代徙居会同,黄姓成为会同九大姓氏之一。黄庭坚《阮归郎》词云: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词人写及百姓阳春采摘、研焙都濡名茶之事,生活气息极为浓烈,表现黔州一带独特的饮茶习俗。黄庭坚一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与禅林道友交往频繁,他徙居会同,无论黄庭坚引建宝积寺,还是宝积寺引客黄庭坚,但黄庭坚入宝积进庵寺,自在情理之中。同样,是宝积城内有宝积寺,还是宝积寺在宝积城城外,这与后来小由城砦更名宝积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小由城砦确实更名宝积城,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自古庵寺选址非常讲究,竹寨宝积城地势平坦,竹木成林,清溪环绕,流水潺潺,紫云山连亘二十八峰相护,层苍叠翠,常浮紫云,如此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地方,自然成为建庵设寺的首选。清王彦邦有诗赞曰:宝积城南寺,桥通古道平。薄云生屋角,疏竹度钟声。爱共高僧话,闲穿竹径行。山禽知客到,眼皖亦多情。正如同竹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积城是一座佛号与城堡的相结合的古城,积淀厚重、内涵丰富。往事越千年,岁月的尘封湮没了这座宋代古城的金戈铁马、战旗猎猎、刀光剑影的豪情悲壮场面,但宝积古城却承载了北宋王朝建立军事行政机构鲜活的印记,叙写北宋王朝进行拓边历史和侗苗人民英勇顽强的民族气节,见证了会同境地归属王朝,派遣官员治理,完成祖国的统一的艰难历程。同时,宝积城那有带有浓厚的佛教禅林文化色彩,如同布达拉宫一样,是一座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古城;又如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样,是一座以“佛”命名的古城。其千年积淀的人文历史,期待有志之士为其复兴,为其谋篇布局,不断加以保护,不断加以开发利用,这对于会同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研究会同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弘扬,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关于加大对宝积古城保护与开发力度的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积古城,地处会同县城区东北方,位于林城镇竹寨村开阔的河谷盆地里,是一座千年古城。此城西临会同河,东靠紫云山脉的苗王坡,北连牛头湾,南距县行政中心3公里,北距粟裕故居3公里,方圆良田千亩,溪河环绕,紫云山连亘二十八峰相拥,层苍叠翠,景色秀丽。宝积古城是一座“亦兵亦农”的军事城堡,是一颗镶嵌在县城北区未曾开发和利用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宝积古城的历史渊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积古城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据《会同县史稿》载: 会同建县前200多年,会同一带处于雄长割据状态,北宋王朝先后进行了四次拓边:第一次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朝廷设置狼江城砦(位于朗江东城,现因建托口电站水淹),屈于朝廷的势力,雄长杨通蕴入贡,被封为城州刺史。不久,又脱离朝廷羁绊,各自为政。第二次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王朝派章惇“经略蛮事”再次拓边,并择要害地,构筑城砦,在小由城砦(小由江和清溪均今会同河,小由城砦现宝积古城) 建立军事行政机构,以绝边患。章惇率兵占据诚、徽州,但还是不能直接统治,依然实行的是羁縻政策。第三次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侗苗人民起义,邵州知州关杞奏请自诚,朝廷又一次遣军向诚、徽州拓边,杨晟台、粟仁催聚众反抗,起义者多达五六千人,朝廷急派唐义前往征讨,但终无法平定,反而以“文溪之战”惨遭失败。被迫放弃直接统治,继续实行羁縻政策。第四次是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侗苗人民起义,朝廷派兵舒亶镇压,向诚、徽州第四次拓边。宰相蔡京令悬重赏,舒亶攻占了诚、徽州,朝廷改徽州为绥宁,改诚州为靖州,建三江县,宋崇宁二年(1103年)改三江县为会同县,朝廷派遣官员治理,会同境地归属王朝,结束200多年的雄长割据状态。自此砦堡罢戌,小由城砦于是撤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积古城原名叫小由城砦,因旁有宝积冲而更名宝积古城。它始建于会同建县之前,是北宋王朝派章惇“经略蛮事”第二次拓边时期,在会同境内建立的重要军事行政城砦,是西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军事城堡之一, 是继朗江东城后(现因托口电站需要为水所淹),现存会同境内最早的古城。它承载了北宋王朝建立军事行政机构鲜活的印记,反映了北宋王朝军事城堡的屯军文化。叙写了北宋王朝的拓边历史,表现了侗苗人民英勇顽强不甘屈服的民族气节,见证了会同完成统一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积古城在《会同县志》《会同县史稿》《湖南省会同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均有记载:宝积城属宋代。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120米,城内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夯土城垣,高4米,宽12米,护城河宽约20米,深2至3米,城内有宋代瓦窑,距城东400米山丘相连,城西有一条宽20米的护城沟,护城沟以西120米为清溪,城的北面和南面20至50米处分别有两个10米的封土堆,此城堡为宋代县境中部驻军和屯田之所,是宋代重要军事据点。现今古城城外方圆800米为平坦的田垄,田垄里曾建有许多庙祠庵寺,城外村团曾经是一个繁华的赶集的市场,十里八乡的商贾曾经云集于此,是会同周边商埠的集散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积古城饱经了千年风霜雪雨,积淀厚重、内涵丰富。往事越千年,北宋时期的城郭建筑虽已无存,岁月的尘封湮没了这座宋代古城的金戈铁马、战旗猎猎、刀光剑影的豪情悲壮场面,但现今仍存有清晰可辨的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这里是一个寻访北宋王朝屯军遗迹,感受古代文化气息的首选之地。人民群众热切期待为其复兴,为其谋篇布局,不断加以保护,不断加以开发利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对宝积古城开发和利用的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积古城能为会同县城布局增添了古风古韵特色,对构筑老城—新城—古城交相辉映的高品位城市发展格局,打造传统与时尚共融的文化名城,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建议县人民政府将宝积古城纳入县城建设规划。搞好古城和古城区的规划引领,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古城的开发和利用,迈开繁荣复兴古城的步伐,使丰厚的古城历史遗存和悠久的文化积淀,焕发新的魅力,促进会同县城品位的大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建议县人民政府“做特宝积古城”。宝积古城是体现古军事城堡、人文和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大成者,是幸存下来的宝贵资源和文化遗产。建议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宋代古城的建筑和我县古代人文历史及文物的作进一步挖掘,展现其古城文化精髓,体现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底蕴,诠释出古城建造内涵,彰显宝积古城的建筑特色。将宝积古城作为旅游开发地精心打造,使之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寻访古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理想之地。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周边居民的收入。合理开发利用古城,造福一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建议成立专门的古城保护开发利用领导机构,加大对古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宣传,加大对我县文物遗存的保护力度。随着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文物遗址濒临消亡境地,保护古城、传承历史迫在眉睫,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通过保护与宣传,使人们自觉当好古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自觉成为古城的建设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宝积古城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地理优越、交通便利。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古城周边自然资源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对会同母亲河的保护,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建议县城至坪村路网选择沿会同河而上,建设好沿河风光带和相应的基础设施,提高宝积古城的整体形象,促进古城更快、更好地发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