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b04fbb"><b>幼教者</b></font></h3> <h3> 从事幼教十来年,本人收获多多,是“喜”、 “忧”兼得,故而有如下的思考。</h3><div> “喜”的是:我和孩子们亦师亦友,跟这些天真灿漫的孩子在一起,启迪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兴趣。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适合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打好儿童人生头几年的底层基础。看到孩子们的点滴成长,感受到同行和社会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我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也自然流露在自己的笑容中。</div><div> “忧”的是:感觉现在的儿童做不成儿童,而是做成了“小大人”,童年不像童年,而是充满着无奈,自己在实施各项教育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扰,这些问题像乱绳般难解。</div> <h1><b><font color="#b04fbb">一、幼儿的学习</font></b></h1> <h3> 幼儿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什么样的年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什么样的心理特征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主要是感知、操作、亲身体验。幼儿要是脱离生活实际,不是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下去教幼儿学习,那他们就只能死记硬背,他们很快就会遗忘。在幼儿阶段,机械化被动学习抽象的东西。看似懂很多,暂时领先,事实上是拔苗助长。</h3><h3> 有研究表明,同一个知识点幼儿要比小学生多花几倍的时间,而这样的学习实际上是以牺牲儿童多方面的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比如说,牺牲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运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即使是抢跑式的小学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也是不持久的。</h3><h3> 幼儿园的教育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当中:游戏中有着许多生动的学习。比如说:一个孩子扮演小摊老板,一瓶水卖1块,两瓶水卖2块……数学从模拟老板,顾客算账中获得。</h3><h3> 木工区里,一个男孩对女孩说:“你是女孩子,玩沙玩水去吧”,小女孩问:“为什么呀”?男孩说:“这锯子有牙齿,很锋利的,是男孩子干的力气活,女孩子不适合”。游戏交流中用到的词语:锋利、适合,这就是语文中的学习。</h3><h3> 社会的学习到处都是,再比如:只有一条滑索,人多不知道怎么玩好,这时候一个孩子提议:“大家排队,排队”。大家马上排好队,游戏中维护了秩序,发展了社会性行为。</h3><h3> 游戏中幼儿会把心中见到的想到的包括美好的心情用画画表现出来,和同伴去说一说,这样的孩子思维能力是很活跃的。游戏中虽然没有看到具体知识的能力,但是当以后老师教到时,这些曾经的隐性的经验就能很好的去帮助理解,这就是打基础的过程。</h3><h3> 生活中,我们还会设计些环节,比如说:午餐后,老师会提出个问题:“我们是班里的主人,该如何去做好班里的卫生”?这时候幼儿就会一起商量、讨论、做计划,谁扫地,谁收碗,谁整理区域……今天你做,明天他来,讨论结果出来了,大家会把它粘贴上墻,供大家依照遵守,这里有培养孩子做事习惯、遵守规则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问。</h3><h3> 以班级为单位的菜地里,幼儿去浇灌、除草、观察、用画画、符号、表情去记录,一块菜地促进了幼儿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了劳动能力,它的学习是多方面的。而游戏中的专注、乐于探索、好奇等等都是为以后打基础的一个个学习品质,所以说游戏充满着学习。游戏中的学习更深刻。</h3> <h1><b><font color="#b04fbb">二、现实跟文件精神的矛盾</font></b></h1> <h3>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出的文件重点突出规范办园行为,科学保教,规定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一年级要坚持“零起点”教学,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h3><div> 2012年起,教育部为了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确保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将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强调全社会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重视幼儿、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充分认识游戏对幼儿童年生活的重要价值,鼓励和支持幼儿游戏,幼儿园、小学、家长协同努力、支持配合,不管是教育部出台的文件还是每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无一不说明幼儿教育应关注的是幼儿的游戏。</div><div> 可现实却是家长送幼儿上幼儿园的最大要求是:会拼会读会写认,评价幼儿园的标准是是否教会幼儿会拼读写认,而很多园长、老师也是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作为炫耀幼儿园的教学资本,小学则以幼儿入学时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幼儿聪明与否的尺码,家长把自己当教育者,而我们把自己当成了家长的追随者,幼儿园自己的游戏田落下不耕,跑去耕别人知识的田,小学自己的田不愿花心思去种,跑去怪幼儿园,这也是大家没有站好位导致的。</div> <h1><b><font color="#b04fbb">三、先有蛋后有鸡还是先有鸡后有蛋</font></b></h1> <h3> 再说幼儿园教育,家长的声音很多时候大过了教育者,家长要幼儿多学知识,少玩耍,怕摔磕碰撞。幼儿园也矛盾,以知识为主,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教得少,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到幼儿园来,这也是民办幼儿园要面对的问题。家长们真该深刻思考,你们的这些不专业的要求,最终误的是自己的孩子。让民办幼儿园在办学时都会再三斟酌,是该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人去思考办学?还是该以迎合家长的意愿为主导去办学?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是专业者,应该用专业知识去跟家长解说,纠正家长的观念,而不是听从家长,只为让家长满意,却误了孩子的发展,无形中也加深了家长的错误认识。教育是谁主导,是家长说了算还是我们说了算,是先有蛋后有鸡?还是先有鸡后有蛋?答案肯定是不用质疑的。</h3><h3> 教育应由教育者主导,怎么貌似反了呢?我们的专业在哪?我们的教育初衷呢?我们迎合的同时不但违背了教育良知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要知道教育跟别的行业是不同的,教育系民生之基,要是一个国家连教育都当作产业生意来做,完了再谈中国梦,我们发展的根也就不存在了,也真的只是梦了。<br></h3> <h1><b><font color="#b04fbb">四、谁之过</font></b></h1> <h3> 教育部、社会、家长、小学、幼儿园、对幼儿要求各不同。不禁让人疑惑:幼儿园的教育者们难 道没有领会《指南》、《纲要》精神?学前教育宣传月一再强调幼儿园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防止 “小学化”倾向?抛开其他不说,从幼教者的角度出发,也应该理解这年龄段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原因导致我们没有了儿童观、教育观?小学老师课改精神领会了吗?知道幼小衔接接什么吗?接习惯, 还是接知识?而我们每个家长难道不是从童年过来,而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对于儿童游戏你们又是怎么思考的?社会新闻媒体不是一直都很关注幼儿园吗?频繁跳出的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的报道,貌似很了解幼儿园,对于我们的教育现状怎么不多发些声音?政府、教育部门的推动、引领到位了吗?要是到位了,喊了这么多年要把游戏还给孩子,理应早还,可事实是迟迟未还。</h3><h3> 一个人的发展是全面的,远不止只有成绩,可是在这成绩论英雄的年代,大家也集体认为,从幼儿园起就要赢,以至于幼儿园起就要背负“不能 输”这三个字,以至于幼儿的游戏变成了我们成年眼里的“儿戏”,骂他们“淘气”、“ 傻”,这是成 人主观意义的看法和不理解儿童心里的粗暴态度。幼儿一生还很长,让孩子童年拥有快乐的时光,那是对儿童的爱。可我们一点点的时间、空间都不愿意给,过早的牺牲他们的童真无邪换取我们成人所谓的 “不输”。且不论知识,游戏的轻重之分,只是不同年龄段干不同的事。就像牛奶与牛肉,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该喝奶的年龄硬塞肉。那是对幼儿身心的推残,也是对孩子的不善意。由于成人的功利主义, 形式主义,导致幼儿过早的像机器人般的接受灌输式被动学习,这些孩子是可怜的,悲哀的。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已经异化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扼杀童真、取消童年游戏和忽视童年价值。</h3> <h3> 佩服于浙江安吉敢为人先,勇于把游戏还给孩子的精神。他们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家长,村镇干 部,都来支持儿童的游戏,他们孩子的童年是幸福的,智慧的。让每个孩子享有游戏的权利,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关注,把游戏还给孩子。中国有中国梦,幼儿有幼儿梦。希望幼儿的游戏梦不再是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