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背馍之趣

醴陵老高

<h3>忆背馍 (文)阿宁</h3><h3><br></h3><h3> 背馍是与上学相关的词语,特指那些学校与家里很是有一段距离,不得带着干馍去求学的上学情景。与现在的住校生截然不同,那种艰辛中又带着些许快乐的回忆常令人唏嘘不已,又怀念不止,甚至成了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不是那些县城娃或离校近的孩子所能理解的,更被90后00后们不嗤,讥笑“你们咋那么傻”。</h3><h3> 我曾经对我的孩子提起了我们背馍的趣事,特别说起那时油条是稀罕物,得用好几个星期积攒的钱买根油条,然后用馒头或锅盔夹着吃(像肉夹馍那样),那种吃法能香的让人忘掉自己的生日。我的孩子听后撇撇嘴,一句“你们真恶心”就走开了。留下我惆怅的回忆着属于自己一辈的美味。</h3> <h3>我是有3、4年的背馍经历的,高中就一直背馍在县城求学。每周有两次回家取馍的时间,周三下午和周日。每次背膜返校的第一天晚上是最欢乐的,舍友们都会把认为最好吃的拿出来大家共享。最好的当然算是包子了,我们都会当成美味。记得高中有位女同学和我同名同姓,但不同班。有天下午自习时,楼下有人大声喊我名字,我赶忙下楼一看,一位不认识的大叔带着一大包东西看着我,说是找阿宁。我瞬间明白搞错了,解释了一下,但那大叔说“你们都是同学,叔时间紧还要赶回乡里的车,你就帮忙把这些馍和衣服带给你同学”,我只能应允。下课回到宿舍,带给女同学的东西被调皮的舍友们翻开了,吃完了所有的包子,只剩下一条毛裤,应该是天冷了家里带来添暖的。晚上惴惴不安地找到女同学,低着头说“给,你爸给你稍的毛裤”,女孩满脸不相信“光是毛裤吗?”,我低声应了逃了远去。现在每每回想起来都有愧疚,那时丝毫没考虑人家姑娘缺了接济馍怎么支撑下来的。</h3> <h3>每周三下午回家取馍是相当辛苦的,一个下午要骑自行车往返县城近百十里路。遇上前几天吃馍没有规划好的情况,一般回家的半路就已经饿地无力蹬车,通常会在固定的小吃摊欠账吃一顿,或者偷点沿路地里的水果什么的垫垫肚子。我人生中有限的几次偷西瓜经历都是在这个期间发生并定格,以至于我会经常回忆起那种“贼腥味”的香甜!</h3> <h3>  单说背馍,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背膜现在只是作为一种情怀在同学聚会时被大家提起并乐此不彼的回忆着那时哪个同学的妈妈手艺好,提起时总有一种温馨从大家心里流淌而过,冲淡了一些因为各种世俗给同学情谊带来的距离感。</h3><div> 其实,背膜是青涩学子对生活的第一次历练,很想对有过类似经历的背馍族道一句“背馍不易,且背且珍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