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何爱菊花

沉默寡言

<h3>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h3><h3><br /></h3><h3><br /></h3><h3>陶渊明是官二代,他的父亲,他的爷爷都是市长,他的曾祖父是国防部长。</h3> <h3>不幸的是,在他九岁的时候,他的市长爸爸就去世了。人走茶凉,母亲带着他和他妹妹过着清苦的生活。</h3><h3>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外公,他外公是东晋时期的文人,文辞华美,机智过人,还当过参谋。</h3><h3> 他后来一直住在外公家。</h3> <h3>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他外公的遗风。</h3> <h3>外公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什么《老子》、《庄子》,还有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他都通读。</h3> <h3>二十九岁那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出任江西某部的参谋长。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没有后台,受人轻视,没多久便辞职回家。</h3><h3><br /></h3> <h3>36岁那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一个小官,一年之后,他因母亲去世辞职回家。</h3> <h3>他辞职不久,恒玄当了皇帝,陶渊明心中的五味杂陈无以言表。只能关起门来在家写诗,表达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h3> <h3>40岁那年,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政委。</h3> <h3>刘裕在一开始还是做了不少政绩的</h3> <h3>然而官场黑暗现象,使陶渊明感到失望。他再一次辞官回乡。</h3> <h3>那年秋天,亲戚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九江市政监察官,属吏说,要恭敬地迎接上级检查。他叹惜道:"我岂能为这点俸禄向这种卑鄙的小人低头装孙子。"于是他就不玩了,愤然归隐了。</h3> <h3>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h3> <h3>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过着农夫的生活,草屋八九间,粮食与蔬菜自给自足,悠然自得。</h3><h3>也就是这时,他开始喜欢菊花,屋前屋后种满了菊花。</h3><h3><br /></h3><h3><br /></h3> <h3>他喜欢喝酒,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h3><h3><br /></h3><h3>好景不长,家里失火了,八九间草屋付之一炬,,此后生活变得艰难。丰收年,尚能吃饱,如遇灾年,则饥寒交迫。</h3> <h3>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他的老朋友颜延之,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买酒喝了。</h3> <h3>有一年,江西省长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如此开明盛世,为何要隐居,过如此清苦的生活?他说:"我怎敢跟贤人相比,我的志向比不上。"</h3> <h3>省长临走时给他送了一些食物,被他拒绝了。</h3> <h3>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h3> <h3>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自己写挽诗,表明他对死亡看的很平淡自然。</h3> <h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h3> <h3>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