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 7 Unit 3 Revision My weekend plan 磨课经历

肥敏

<h3>上完这堂课后,其实自己的脑袋很空,并不是觉得解脱了,放松了,而是回想这堂课上的失误和自身的不足。要在下次的课中成长起来。</h3><h3>要感谢很多帮助过自己的人和学生们。好了,不着边际的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就回顾下这次的备课,磨课经历吧。</h3><h3><br /></h3> <h3>那天正值我校运动会的尾声,接到Miss Yang的通知:要在县里开一趟课,内容是PEP教材的复习课。</h3><h3>当时,没有多想,想着这么难得的机会竟然砸在自己身上了,我要牢牢抓住!</h3><h3>下午时分,开始坐下来回想:戴俊敏你教过PEP嘛?复习课怎么上你知道么?教材内容是什么?学生学过哪些知识了?你都知道吗?接连问了自己无数个问题,开始后怕了,会不会上毁这节课啊!</h3> <h3>那时连教材还没有见过的我,马不停蹄跑去高段组,借来这本教材,开始研究起来。选哪个单元会合适点呢?咨询了组内成员后,把内容锁定在Unit 3 My weekend plan.</h3><h3>当天晚上也和我们的教研员通了电话:咨询了一些复习课的要点,并告知了课题!</h3><h3>好,开始搞事情了要,撸起袖子马上干!</h3> <h3>首先研读教材,把这单元的内容反复看了好几遍,我是都看懂了,那怎么才能帮他们梳理知识点,温故知新呢?脑子里有许多突发奇想,以教惯低年级的思维去思考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可能并不是很切合实际。</h3> <h3>多方求助</h3> <h3>为了了解高段的上课思路,向冰文姐要了很多课件,开始研究。慢慢了解其流程模式,在国庆放假期间开始有了想法,出来了第一稿教案!</h3> <h3>第一稿:当敲完第一稿教案时,感动的快哭了!原来高年级的课也是如此的easy!赶紧动手做课件,林老师下周就要来听了。不能让她失望!嗯!开始干!</h3><h3>我的国庆7天也都浸泡在这课里了,爸妈一年2次的回家时间也没好好陪。</h3> <h3>导入环节,学号转起来,请学生回答问题!有趣吧</h3> <h3>设置中国人物先谈论自己的周末计划,说实话这张ppt从问句到回答,再成小语篇的ppt做了一个下午。</h3> <h3>再到他的国外朋友Alice的计划,由图片呈现,让孩子们读图复现她的计划</h3> <h3>过程中表格又出现了,把关键句用上!</h3> <h3>最后呈现短文,里面还设置了时差问题,试图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这个有趣的事情!</h3> <h3>其实在试教中,当呈现世界地图的时候学生也就明白了!</h3> <h3>最后的输出,设置了这样的梯度,1:根据表格完成对话,2.根据表格写朋友的计划,3.写自己的计划!</h3> <h3>在自认为准备还不错的情况下,在10月4号的晚上找到了好友周老师。他在看我的教案的时候,直接说看不懂,怎么会备出这么垃圾的课来!不服气的我,你有没有好好看哦,都没看完就这么说!</h3><h3>后来跟他磨到11点多,做了许多的修改意见!复习课量要大没错,你这也太杂了吧,会把学生带沟里去的!</h3> <h3>好了,接下来的两天,又开始寝食难安了,外出,吃饭都会带着课本和笔!生怕出现的灵感逃走。</h3> <h3>慢慢的第二稿出现了,为了给课增加亮点,决定找在英国游学时认识的外国朋友来录这第一文本的视频,也让学生感受纯正的发音。后面的大文本再改简单,用一条线把它们连起来。</h3> <h3>参考作业本,重新改了写作环节的设置</h3> <h3>参考短文,重新修改文本,做到适合学生阅读,贴近她们的生活。</h3> <h3>最后的文本和写作。</h3> <h3>带着修改了几次的课,返校,组内集体备课讨论。</h3><h3>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认定为课太难,太复杂,感觉我把它上成了新授课一样。</h3><h3>我也坐下来思考,我还死活不信他的难度,再说大头老外的视频还没弄好。我也还没试教,万一学生接受的了呢?</h3> <h3>自从whatsapp坏了,都用邮件和国外的朋友联系。发出的邮件迟迟没有得到她的回复,我又急着试教。</h3> <h3>多方求助好友培训机构的外教,可是他不喜欢露面,那我要的效果达不到啊!</h3> <h3>还是我们家的Duska最给力,在一星期后得到了她的帮助。可是Duska不想被称为foodie,把视频内容改了,我的天哪!想哭啊!</h3> <h3>于是求助另一位Debbie!终于很快得到她的回复,视频和录音到手了!</h3> <h3>给力的Debbie,让我完成了整节课的设计,终于可以试教咯!教惯低段的我,第一次带着不熟悉的课走进了高段的班级。说实话心里没底,很不自信!</h3> <h3>不出意料的状况不断,最大问题:学生被我绕晕了!</h3><h3>这个阅读任务内容太多了,耗时巨大!尤其是表格的填写!还有后面的写作压根就没时间了!</h3><h3>整节课,没有在前期铺垫好,后面的输出也是极差的。</h3><h3>心情低到了谷底!</h3> <h3>改!改成这样!试教!</h3><h3>又不行!再改!</h3> <h3>不是内容太多吗表格!让她们少些点!改成这样!</h3> <h3>还不行!太多了!再改!索性都不要写了,直接连个线!就这样!</h3><h3>那天,林老师来了!被这阅读环节折磨许久的我,改到n次了,不管了,上吧!</h3><h3>第一次上的满头大汗!没有条理,带得我好累,几乎都是我在说!</h3> <h3>课后评课,心虚到极点!</h3><h3>但是很感谢组内的老师们还有林老师,招娣老师,耐心的一个个去磨,每个环节下来,并告知方法,让我获益匪浅。</h3><h3>首先林老师指出重复的东西太多了,每个环节要有它的设计目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文本设置要另学生感兴趣!课堂要活跃起来,带动学生!...</h3><h3>深怕记不全的我,录了音,事后推敲了几番。</h3><h3>确实起先的设计,都是为了走流程,丝毫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确是自己犯的大忌啊!</h3><h3>不过是重头再来!我又开始搞事情了!</h3> <h3>月休的时间向六年级的学生询问自己喜欢的周末事情,试图把这些编进文本。</h3> <h3>很感谢学生的这些反馈,苦思一早上,想了这么个文本出来。</h3> <h3>吸取了对方的建议,结合了学生的喜好。因此出了如下图的学习单。圈划,完成表格,猜词悟意,中心句寻找。</h3> <h3>写作单也根据文本设置,给学生以参考。</h3> <h3>在写作之前,加入了自己的假期计划,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来完成。为写作做好铺垫,为了找这些生活化的照片,废了很大的力气。</h3><h3>试教,试教!已经被试教的麻木了,看看新的内容学生是否接受的好些!</h3> <h3>还是不行!虽然把前面的内容整合了顺了许多,但是在后面又出问题了,学生面对表格,无从下笔,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填起!又浪费了许多时间,后面的写作内容还是太多了,学生完成不了。</h3> <h3>学生能写,但是还是浪费很多时间在表格上</h3> <h3>于是突发奇想,想用抠卡纸的形式锁定目标,让学生更加明确!如何填写表格!这就是原型吧!比较简陋!</h3> <h3>找美术老师借了卡纸,说刻就刻!刻了100多分五颜六色的卡纸!</h3> <h3>大晚上跑去教室试课!</h3> <h3>试课后,组内讨论:发现文本内容还是太长了,需要删减还是不有趣!表格处理时间还是长!</h3><h3>于是一群人坐下来讨论删减内容,感谢我背后强大的团队!</h3> <h3>我开始研究学生写过来的作文,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构建新文本!</h3> <h3>结合了多方资源把文本设置为这样!</h3> <h3>接受水头校区老师的邀请,去他们学校试课,了解学情,走进六4班的一刹那,被孩子的纯真可爱打动,并且也感谢水头英语教研组提供的宝贵建议,对环节写作又做修改。</h3> <h3>又吸取组内成员建议,为了指令更加明确,我找了美术老师,真的很感谢茜茜老师,陪我一起刻红,黄,蓝三色卡纸,一早上刻了150分,真的感动到想哭。但是为了学生,即使费劲我也要做下去!</h3><h3>然后又买来了文件夹,把阅读单,写作单,卡纸一起夹住,也方便学生操作。</h3> <h3>为了增加趣味性呢,又定制了挂挂卡,让学生刮词成句!</h3> <h3>加入阅读策略的指导</h3> <h3>微信与林老师沟通,老师又指出一些环节上的修改和细节的把握,加入学生自评,互评,师生评价等</h3> <h3>昨天我的最后一次试教,也是第8次试教,第11稿设计,迎来了林老师,许老师,我校团队,水头团队,吴老师,评课老师,上吧!自信的上吧,戴俊敏</h3> <h3>课上的思路清晰了许多,环节也顺畅了许多,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在课后的评课中,又做了许多修改,老师们为了保留我原有的设计,出谋划策,十分的感谢。</h3> <h3>多次试教后,废弃的卡纸</h3> <h3>学生阅读资料,正面用了用背面,节省之余也用了厚厚一沓。看着这些材料,证明我走过!</h3> <h3>最后一稿终于敲定!</h3> <h3>距离正式上课不到一天的时间,马不停蹄的修改,准备材料,我的班主任王老师也一起帮忙,在课前准备好所有材料,晚上又试了一次课,回宿舍又看了一遍课件,睡下!</h3> <h3>今天,终于迎来了正式的课堂!</h3> <h3>课前的freestyle!让我消除了紧张感!</h3> <h3>课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阅读中学生的自我发现,思维的碰撞,让我惊喜连连,enjoyable的运用,取题目知道找中心句,写作速度之快,还能大胆和台下老师互动,主动阅读自己的计划,让我很欣慰。在这里还要谢谢海兵老师。</h3> <h3>课后,诉说磨课历程,最想说的是感谢,这节不成熟的课,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虽然拖课5分钟,当中有不足之处,但是自己收获已是满满,这一个多月时间的付出都值得了。</h3> <h3>更要感谢这群来自水头新纪元六年(1)班的孩子们。</h3><h3>谢谢你们!</h3> <h3>永远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尽力做到最好,让自己不后悔于付出,不辜负于学生,够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