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14日--15日 维也纳</h3><h3> 维也纳(Vienna)是欧洲著名的大都市,人口约为180万,其中外来人口约占四分之一。这里古典音乐艺术气氛浓郁,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自13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分别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及统治中心而闻名世界,在哈布斯堡王朝几百年的统治时期,维也纳一度发展为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二战后,奥地利被英、美、法、苏四国划分成四个控制区,直到1955年才获得独立并成为永久中立国。在这里,众多博物馆、大教堂、画廊可以让你领略到奥地利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著名的奥地利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会让你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这里诞生的作曲家--舒伯特、施特劳斯家族等和曾在维也纳学习、生活和投身音乐创作的三位杰出代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让维也纳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古典音乐和歌剧的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h3><h3> 早上起来,看到一派蓝天心情很爽。去霍夫堡参观的路上路过一个街边公园,顺道进去逛了逛。公园里很静,游人不多,但是临近的维也纳英雄广场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广场很大,位于维也纳中心,是市区主要景点之一,因广场塑有分别打败了土尔其军队和拿破伦军队的欧根亲王和卡尔大公两位奥地利英雄的雕像而得名。</h3> <h3> 从广场左侧就可以进入霍夫堡宫。霍夫堡宫(Hofburg)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宫(著名的美泉宫是其夏宫)。和布拉格城堡一样,现在也变成总统府官邸。这里见证了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的诸位传奇皇帝,如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的帝国盛世、茜茜公主的老公约瑟夫一世、继承母业的改革皇帝约瑟夫二世……有网友留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枯燥复杂的欧洲史,只有亲历欧洲,才能加深对欧洲历史的认识。此言不假。宫内大大小小2000多个房间,包括了皇家银器展馆、茜茜公主博物馆等20几个世界级的收藏馆。银器展馆中主要展出了帝国当年奢华的餐饮文化,比如昂贵的餐具、精致的瓷器以及各种宴席装饰品。茜茜公主博物馆的六个展厅内陈列着大量来自皇后寝宫的真品和一些服饰的复制品,可以通过这些探寻追寻茜茜公主生活的印迹。皇家寓所则按照历史记录装饰布置着奥地利最著名的皇室夫妇,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和皇后茜茜的19间工作室、起居室及客厅。其皇家文化的珍藏,堪称欧洲之最。同样宫内不能拍照片,这些宝物不能记录下来,只在茜茜公主博物馆门厅的显示屏上拍了几张,其中一张是她晚年被刺身亡的场景。</h3> <h3> 午餐去了全球十大咖啡馆之一的中央咖啡馆。贝多芬、莫扎特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著名的奥地利诗人彼得艾顿伯格就曾在中央咖啡馆说过一句流传至今的话:——"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因为它的闻名,据说在这儿的食客满座,每天都要排队,我们大概是排了10分钟左右得以入内落座。不愧为世界十大咖啡馆,弧形的拱廊,复古的吊灯,清透的大窗户,足显装饰之大气、奢华。餐柜里的甜点品种繁多,色彩诱人,咖啡浓香味美,口感纯正,难怪它如此受到追捧哦。我没有拍照,借用网友的一张照片来留下这美食的记忆。</h3> <h3> 既然来到“音乐之都”,去听一场歌剧是必须的,午餐后我们就匆匆赶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h3><h3>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Vienna State Opera)是世界著名的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歌剧院于1869年建成开幕,首场演出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建筑结构富丽堂皇。整个剧院的面积有9000平方米,观众席共有6层。在休息大厅和走廊里悬挂的油画内容都是最有成就的音乐家的最优秀的歌剧中的最精彩场面,如韦伯的《魔弹射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和《唐·璜》、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歌剧院舞台被盟军炸毁,整栋建筑也在1945年3月12日被火烧毁。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重建的作品。重建的歌剧院有超过2200个座位,于1955年11月5日第一次演出的剧目是贝多芬的费德里奥(Fidelio)。要想买到歌剧院剧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坐票几个月前就预售,我们到那里排队只能买到站票。站票每张3欧元,加一欧元可以去专门的站票区,每一排前面有栏杆,靠着可以减轻一点久站的劳累,在栏杆上放一标记,即时离开一会,别的观众也不会来这里。在经1小时左右排队购票后,我们进入这音乐的殿堂并找到站位,演出开始前浏览了一圈。</h3> <h3> 15号早晨天气不错,早早地我们开车在环城大道溜了一圈。</h3><h3> 环城大道是维也纳最著名的景观大道之一,长4公里,宽60米,原本是旧城墙,当年抵抗土耳其奥斯曼军队的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自1858年起开始拆除旧城墙,修建而成环城林荫大道,维也纳主要景点大多都在环城大道两侧。有网友说脚力够的游客应该花大半天时间好好逛逛,去品味各种不同的文化和风景,这种惬意的享受不是每个欧洲的城市都能做到的。</h3><h3> 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是维也纳天主教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维也纳中心的中央,有维也纳“心脏”之称,也是维也纳的象征,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教堂建于十四世纪,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具有哥德建筑风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h3> <h3> 教堂可以免费参观,也可以租用语音讲解器边参观边听讲解,好像每个5欧。大厅仍是两柱三廊把大厅分为三块,光线不是太好,靠窗户的雕花玻璃进光。厅内雕刻有拉丁教派四大圣哲的讲道台,参观的6号点是弗里德里希国王墓,凤琴管看上去很大、很气派。</h3> <h3> 教堂出来就是维也纳著名的的斯蒂芬广场。广场周围都是商店和餐馆,格局类似各个大城市步行街,人来人往很热闹,来往的马车精心装饰,戴有眼罩,在广场川流不息,也给广场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h3> <h3> 中餐去了大名鼎鼎的维也纳网红店 Ribs of Vienna。这家的烤肋排很有名气,很受中国游客的欢迎,运气好,我们去时还有座位,邻座的一位小妹正吃着烤肋排。点菜时,看到她的盘里有一条肋排,就开口给每人要了一份,但是菜一上来都傻了眼——每份有三条,合起来有1米多长,大家放开嗨也没吃完,还是得打包带走,一路吃到了斯洛伐克。肋排用料考究,清一色的千排,每一条宽窄很均匀,骨香肉烂,甜咸混搭,很是可口。^_^,刚才老曹在群里说想这排骨,我给送了,只不过就是这张照片,只能饱眼福。</h3> <h3> 维也纳也是一个购物天堂,有近4000个购物点供消费者选择,午餐后我们驾车去了潘多夫名品奥特莱斯(Parndorf Designer Outlet)。中心位于奥地利、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交界处,距维也纳市区及机场都仅需30分钟车程。中心的建筑充满活力、色彩艳丽,沿袭了当地布尔根兰(Burgenland)式的建筑风格。9家充满特色的餐厅、酒吧及儿童游乐场,加上四周秀丽的景色,都使这里成为时尚消费者的完美选择。崭新的购物广场上拥有超过200多个品牌的顶级设计名品店,包括:Armani, Burberry, Bally, Furla, Gucci, Karl Lagerfeld, Moncler, Nike, Timberland, Tommy Hilfiger 和 Zegna等,每年还在不断拓展,吸纳更多设计师大牌进驻。中心的停车场很宽敞,虽然是周五,我们也很快就找到了停车位。走近购物中心,众多品牌店历历在目。大家约好7:00集合,结果到时都还逛意未尽,又延长了一小时才返回城里。我的感觉是这里的鞋品种多,品质比较好,价格也还合理。</h3><h3></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9月16日 布拉迪斯拉法</h3><h3> 结束了在奥地利的行程,今天一早驱车前往下一个目标——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迪斯拉法。</h3><h3> 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文:Slovenská republika)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国土面积49035平方公里,约540万居民。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布拉迪斯拉发是首都和最大城市。公元一世纪斯洛伐克共和国属于罗马帝国势力范围,公元五世纪大批斯拉夫人迁至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公元七世纪建立起斯拉夫人的国家——萨莫帝国。萨莫帝国灭亡后普里比纳公爵在斯西部建立了斯洛伐克公国,但很快被大莫拉维亚帝国吞并。十世纪,大莫拉维亚帝国沦亡,斯洛伐克逐步成为匈牙利的一部分。1562年,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斯洛伐克置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捷克和斯洛伐克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9年3月,在德国法西斯的扶植下建立了斯洛伐克共和国。1944年8月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民族起义,促成1945年4月建立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的民族阵线政府,并于同年恢复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69年开始实行联邦制,由享有平等地位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共和国组成联邦共和国。1989年11月,联邦政局发生巨变,1992年7月17日斯民族议会通过主权宣言,9月3日通过宪法,11月25日联邦议会通过联邦解体法。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成为独立国家,并宣布1993年1月1日为独立日 。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整个城市被多瑙河一分为二,南部为新城,北部是老城,是一个贫穷却美丽,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这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离是个小离婚,离婚后大家都很快乐,感情反而比以前更好。脱离捷克后生活过得甘苦,尤其是当初加入欧盟时,汇率差距太大了,现在算是熬过来了。</h3><h3> </h3> <h3> 今天的住宿地是多瑙河边上的普雷斯堡船屋(Botel Pressburg),在船屋的餐厅用了午餐。船屋是由客船改建而成,房间就是原来的客舱。随着多瑙河微微波涛,整个船屋随波微微起伏,望着河景耳旁又响起《蓝色多瑙河舞曲》那起伏跳跃的音符,心中荡起一种别样的烂漫之情。餐厅明亮、整洁也很典雅,主人给我们准备了地道的本地餐,从维也纳背来的大肋排也热心地烘烤加热,让我们继续回味那喷香的滋味。</h3> <h3> 老城(Old town)是个值得漫步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匈牙利王国的下首都,1543年国王、总主教、贵族和所有主要机构都驻扎在此。从1536年到1830年,共有11位国王和女王在圣马 丁主教教堂加冕。18世纪在玛丽娅·特蕾西娅统治下布拉迪斯拉发繁荣起来,修建了许多新的宫殿、修道院、宅邸和街道,也就是现在的老城。</h3><h3> 老城的建筑为18世纪洛可可式风格,色彩柔和。米哈尔门于14世纪建成,是老城的入口,也是布拉迪斯拉法的地标,每次匈牙利皇帝加冕就从这里入城。城内街道不宽,街道两侧的建筑保存完好。虽然下着雨,但城内游客依然熙熙攘攘,还恰遇一支表演队进行行进表演,其中含有打斗、功夫等中国元素,吸引游客也包括我们驻足观赏。</h3><h3><br></h3> <h3> 老城里的雕塑既有历史感也有幽默感。老城中心广场上的罗兰喷泉(Roland Fountain)建于1572年,16世纪为庆祝马克西米连国王加冕礼而建,喷泉顶端手持宝剑、身穿盔甲的英武塑像貌似马克西米连,所以也叫马克西米连喷泉,当时也被用来作消防设施使用。拿破仑士兵的雕像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受欢迎的雕塑之一,这是一个当年拿破仑军队的法国士兵,因为掉队而永远留在了斯洛伐克。徘徊在布拉迪斯拉发的中心广场之上,看看罗兰喷泉,也作为法国大使馆的地标存在,由雕塑家Juraj Meliš创作。银先生雕塑则看去有点搞笑,满脸的笑容,挥舞着手中的礼帽不停地和大家打招呼。据说银先生生于1897年,以前是个学者,后来可能压力过大,精神奔溃,就一直穿着西装,带着礼帽,在街上向行人打招呼,给美女献花唱歌,当他去世后人们见不到他反而很不习惯,就为他立起了这尊雕像,作为这座城市热情好客的一个标志。从地下道爬出来趴在道口的管道工则是布拉迪斯拉发著名的人物——雕塑名为“男人在工作”。据说他在工作中忙里偷闲从下水道探出头来,是想看看风景。人们在这儿拍照,算是布拉迪斯拉法老城中最有名的景点了。</h3> <h3> 穷游网在介绍布拉迪斯拉法时说,近年来新思潮和乐观主义正在喷薄而出,酒吧和饭店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在老城得到了印证。街道两侧的店铺很多,咖啡馆就在路边,这在欧洲很普遍,除了咖啡外还有各种饮料,游人在这里品咖啡,聊天,非常休闲。冰淇淋店制作有醒目的广告,隔壁餐馆的服务员也在门口招呼客人,招揽生意。在一家超市里,我们也采购了一些面包、牛奶和巧克力,这儿的物价是我们这次所到之处最低的。</h3> <h3> 人们都说多瑙河是蓝色的,我们返回船屋时阳光正从云层里喷出,给多瑙河披上一层金纱,看看金色的多瑙河吧。</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17日-18日 匈牙利布达佩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一早离开布拉迪斯拉法去匈牙利布达佩斯,途中经过与斯洛伐克共和国一河之隔的匈牙利小城——埃斯泰尔戈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匈牙利历史上有些非常重要的事件就发生在埃斯泰尔戈姆(Esztergom)。2世纪时,古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人马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在宿营于此时,写下了著名的《自省录》(Meditations)。匈牙利王国的创立者伊什特万一世就出生于此,并且也是在这里的大教堂加冕为王。埃斯泰尔戈姆在10世纪晚期到13世纪中期一直是王室所在地。</h3> <h3> 到埃斯泰尔戈姆已是午后。内急,正找不到地方时遇到一当地女士,应该是她的英语不太好,开始有点不太明白我们的意思,在搞清楚后其热心和幽默就显现出来了——她先做了个喝水的动作,然后半蹲下来,嘴里嘘了一声,用手指了卫生间的方向,我们大家都让她逗笑了,也为她的热心和幽默感染和感动,和她一起拍照留下这内心深感温暖的一刻。</h3> <h3> 埃斯泰尔戈姆大教堂是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是全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教堂。教堂始建于1822年,经历30多年才完工。1856年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奥地利皇帝参加了这一盛典,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还指挥了他专门为大教堂谱写的弥撒曲。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雕塑家和画家们都参与了浮雕、雕塑和绘画等工作。堂主圣坛上的大幅画是名画家蒂齐奥诺•阿苏姆名作的复制品,他的原著在威尼斯的弗朗伊教堂中,复制品由米切洛盖罗 •格利戈勒蒂绘制,中央园顶边上的神父壁画为路德维•莫洛绘制。城堡礼拜堂的拱顶及其得体的内部装饰表明了法国早期哥德风格的影响。土耳其人入侵后把礼拜堂改建为清真寺,雕像被打碎,把浮雕也搞得残缺不全。但这座壮观教堂的本身还是熬过了土耳其人的攻击,成为城堡山上唯一的一座教堂。庄严典雅的大教堂用巨大圆柱和高耸的中央圆顶从正面迎接从多瑙湾来的游人,后面面向多瑙河的一侧从河上和河的对岸看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h3> <h3> 城堡博物馆(Var Museum)在山的南端,据说是基于匈牙利王国第一个首都的宫城遗址所建,考古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2、3世纪。但是我们去时大门紧闭,只能在在外边转悠了一圈。</h3> <h3> 到布达佩斯已是傍晚5点多了。</h3><h3> 布达佩斯(Budapest)是匈牙利的首都。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光里,匈牙利族人都是以狩猎为主的牧游生活方式游荡在东欧平原上。公元896年,匈牙利人在阿尔帕德君王的领导下征服了原阿瓦王国的旧址——喀尔巴纤山盆地,在这块最终定居地上转为农耕生产,历史上就把这一年认为是匈牙利的建国之年。多瑙河在欧洲流经很多城市,而布达佩斯一直享受着“多瑙河上明珠”和“小巴黎”的美称。多瑙河两岸的布达与佩斯原是两座独立的城市,1873年合并成了一座城市并取名为布达佩斯。多瑙河为南北走向,布达在西,佩斯在东,用多瑙河很容易判断方位。1896年为庆祝匈牙利建国1000周年,匈牙利人民在全国和布达佩斯进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并且大兴土木,修建修葺了很多现如今著名的旅游景点,安德拉什大街及主要街边建筑、M1地下小黄铁、英雄广场及周边、中心菜市场等等都完成于这个举国欢腾的年份。</h3><h3> 位于李斯特广场附近的Menza餐厅在布达佩斯拥有“大众食堂”的美誉,深受匈牙利当地人和游客的好评。有网友说,如果想品尝简单而精致的匈牙利菜肴这里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提前在其官网上浏览菜单做好选择。我们也是看到网友的推介来到这里,烤鱼比这次出行中在德国和捷克ck小镇吃到的烤鱼味道要好,牛肉烩面很实惠,面团很有嚼劲。借用同行的刘老师的照片展示一下。</h3> <h3> 吃过晚餐,从餐厅出来拐一个弯就来到李斯特广场。这里很热闹。穷游网介绍,匈牙利的剧院艺术在欧洲很有名,全国其他城市有26个剧院,在布达佩斯就有21个,位于广场的这个剧院的演出在剧院外同步转播。广场两侧的各种小食品摊点也给这里的夜生活增添了色彩。</h3> <h3> 塞切尼链桥是多瑙河上连接布达(Buda)和佩斯(Pest)的9座桥梁中最古老、最壮美的桥,也是布达佩斯的城市标志。1820年12月,匈牙利贵族、年轻的轻骑兵军官伊斯特万·塞切尼伯爵忽然得到父亲在维也纳病危的消息,遂准备立即出发去看望父亲,可是被多瑙河上的浮冰挡住了去路。等到浮冰融化,浮桥可以使用,伯爵终于渡过多瑙河赶赴维也纳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他最终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于是,愤怒而遗憾的伯爵决心要在多瑙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的桥梁。1849年6月,由英国著名钢结构桥梁设计专家威廉·克拉克和阿达姆·克拉克兄弟俩共同设计修建的一座永久性桥梁,经过了十年的建造,终于建成了。大桥竣工之时,为纪念塞切尼伯爵的贡献,大桥被命名为“塞切尼链桥”。塞切尼链桥是一座以链索为骨架的三孔铁桥,长380米,宽15.7米,两座桥墩之间相距203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我们漫步在大桥上,放眼望去,两岸的桥头堡是两座高大雄伟的石砌凯旋门,从这里引出的钢索以优美的曲线拉起悬跨的桥面,桥头两边各距一座雄狮翘首远望,气宇轩昂,似守望者日夜守护着大桥。在灯光和通过的汽车车灯交相辉映下,大桥尽显辉煌和大气。看着多瑙河滚滚波涛和航行的游船,再看布达城堡山的老皇宫和佩斯的城市夜景,让人感觉这一切搭配的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相得益彰。</h3> <h3> 今天(18日)的早餐去了纽约咖啡馆(New York Café)。这家咖啡馆建于1891-1895年,2001年由意大利酒店集团收购并重装开业,是20世纪布达佩斯最美丽的咖啡馆。开业时,主人莫纳尔把大门钥匙扔进了多瑙河,向顾客们表示他永不关门和全天营业的决心。据说二战时期,如果收件地址写着纽约,信件会被送到这里,而非美国纽约。然而这里最打动我的,不是装修豪华的宽敞厅堂和制作精美的各式点心,而是在大厅里演奏的四个乐师,《蓝色多瑙河》被他们演绎得那样的流畅、舒缓,娓娓动听,直沁心扉,令人不忍离开,害怕结束。演奏终有结束之时,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h3> <h3> 有网友说渔人堡(Halászbástya)是来布达佩斯必插旗的景点。渔人堡位于布达一侧的城堡山,临近马加什大教堂,是一座融合新哥特、新罗马式以及匈牙利当地特色建筑风格的两层白色建筑群。中世纪时,这里的渔民负责保卫这一段城墙,渔人堡由此得名。建筑群里的七座堡头,代表896年七个马扎尔部落首领带领马扎尔民族定居喀尔巴阡盆地。它修建于1895年到1902年之间,设计师是弗里杰·舒勒克(Frigyes Schulek)。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渔人堡近乎毁灭。1947年至1948年之间,弗里杰·舒勒克的儿子亚诺什·舒勒克负责了修复工程。。</h3><h3> 这天天气晴好,白色的渔人堡和马加什大教堂在阳光下显得耀眼,匈牙利国王圣伊斯特万的铜绿雕像威武雄壮,广场上游人如织,据说这里还是许多情侣约会并留下初吻的地方,为这座城堡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步入二层的平台,城堡山下的多瑙河、对岸的匈牙利国会大厦尽收眼底,一转头,背面的希尔顿酒店酒店的玻璃幕墙清晰倒映着城堡一角,这里是俯瞰佩斯全景绝好的地方。<br></h3><h3>。</h3> <h3> 在渔人堡,进入二层是要收费的,我们也是购票进入的。有网友称,在这儿拍照比一层有很大优势,拍照的最佳时机是清晨和傍晚,特别是日落时,完全的顺光能够幻化出一个金色的佩斯城。</h3> <h3> 马加什教堂在中世纪时曾是布达城里的第二大教堂,因马加什国王而命名。马加什国王生活在15世纪的匈牙利,他将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制度和法律体系推广应用于当时并不发达的匈牙利,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进成果,并建立了15世纪欧洲最大的收藏历史、哲学和科学成就的图书馆——科尔文纳图书馆(Bibliotheca Corviniana)。除了致力于匈牙利国内发展, 马加什还组织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独立于贵族的雇佣常备军(黑军 Fekete Sereg)以抵御国外入侵势力。教堂最初建于1015年,13世纪后期贝拉四世建造的部分为哥特式建筑,14世纪扩建时部分采用了罗马风格。1470年马加什国王增建了巴罗克式建筑,并下令将自己的王徽悬挂在教堂的南门上,马加什教堂便因此而得名。这个教堂内举行过各种隆重的庆典,包括为国王加冕,国王举行婚礼和王室庆贺军队出征凯旋等。1541年以后土耳其人占领时期,它曾被改为清真寺,布达光复后又被恢复为天主教堂。它现在的外观是在1874-1896年那次修缮后固定下来的。教堂的建筑格局呈不对称分布,十分别致,雨果称其为“石头的交响曲”。教堂的两侧高耸的塔尖,极富艺术型的南侧尖塔钟楼,马赛克镶嵌的教堂拱顶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据说这是茜茜公主居住在匈牙利期间最喜爱的教堂之一。教堂外三位一体广场上的纪念柱,是当地居民为了纪念18世纪黑死病的消除而设立的。</h3> <h3> 从城堡山乘坐公共汽车下山,在塞切尼涟桥佩斯一侧下车,经过北端的弗洛斯马提广场(Vörösmarty tér)就进入了瓦茨大街(Váci utca), 从大街一直逛过去就可到达大市场。这是一条在多瑙河东岸,隔着两条马路与多瑙河平行的、最著名的繁华商业街,几乎所有布达佩斯的高档奢侈品商店,都开设在这条大街上,还可以看到很多街头艺人的表演。穷游网介绍这儿时,说它相当于北京的西单,但不及王府井繁华热闹,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逛了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街里不少店卖各式纪念品——明信片、杯子、冰箱贴,种类多,款式新颖,还很招人喜爱。</h3> <h3> 在瓦茨大街向中央市场前行时,右边一座白色的大桥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桥身纯白,与塞切尼链桥一起连接起布达与佩斯。这座桥称之伊丽莎白桥,当地华人简称白桥,是为纪念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即茜茜公主而建。茜茜公主一生钟爱匈牙利,在奥匈帝国建立过程中,她为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矛盾,争取匈牙利贵族利益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奥匈帝国的建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加之她的善良、真诚和美丽,深受匈牙利人无限的爱戴和敬仰。</h3> <h3> 从瓦茨大街出来,过马路就有一座壮观的新哥特式建筑,古色古香,由设计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师所设计,这就是布达佩斯著名的“百年市场”——中央大市场。始建于1897年,据称是欧洲首都城市所有菜市场中最大最优美的一个。从一楼的各种蔬菜、水果、肉类、干货、酒类到二楼的旅游纪念品、餐饮应有尽有。在这里,我们喝到了现榨的橘子汁,老板把橘子一切为二后分别铺上榨汁机一榨,浓浓的橘红色的果汁就流入杯中,喝一口,酸甜酸甜的,很有果味,很爽口。因市场要关门了,我们买了些蔬菜、水果和肉食品回到酒店,做了一顿中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