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了解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h3> <h3>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时。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h3> <h3>(二)了解“冬”的汉字演变</h3><div><br></div><div>1、这个“冬”字本来就是“终了”的“终”字。甲骨文多么形象,就像一段丝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那么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该怎么办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义的“丝”字形,造出了一个新形声字“终”字。</div><div>2、到了金文,形体有所变化,把一个“日”字包在绳索当中,表示太阳光不太温暖了,所以也就是冬天的意思。</div><div>3、小篆的形体改变较大,把金文当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一个“仌”(冰)字;这样改颇有意思,不见太阳而只见冰,当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div><div>4、楷书的形体,为了书写方便,把小篆下部的冰块改为两个“点儿”了。</div> <h3>(三)我国古代又将立冬分为三候:</h3><div>一候水始冰;</div><div>二候地始冻;</div><div>三候雉入大水为蜃。</div><div>一候水始冰。在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常常南侵,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寒潮。一般地,立冬一过,我国就逐渐进入寒冷季节。而此时,在北方,水通常已经能结成冰了。记忆中,无数个冬日的早晨,凝结在建筑以及植物上的露水像变魔术一样成为了各种造型的冰凌、冰渣,透明晶亮,颇有趣味;而睡觉前,孩童们最爱在庭院里放上一桶净水,待清晨起床,拿起那明净的冰块把玩。还有不谙世事、顽皮的孩童将冰块放入嘴里,咬得“嘎嘣”作响。在冬日,小小的冰块为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惊喜。</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二候地始冻。立冬之时,便是冰冻之始。此时,北方的秋收早已结束,空旷的原野上,裸露出一片片红黄的土地。一场雨下来,经过霜冻,泥土的表层往往会出现一层薄冰,脚踩上去,“咯吱”作响。可别小看了这薄薄的冰层,它们是在包裹并保护着泥土。</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立冬后雉便变成大蛤了。这样的说法充满想象且极富戏剧性。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只能凭想象和猜测来解释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事实上,冬来,候鸟南迁,雨水减少,海水与河流的水位也就相应减退,于是,人们便常常可以在裸露的沙滩上看见大蛤了。</div> <h3>(四)立冬时节的雷山娃娃们</h3> <h3>一候第一天</h3><h3>豆本:主题-立冬~</h3> <h3>立冬一候第二天~</h3> <h3>我们梦想班孩子:走进园子,种下蒜宝宝!</h3> <h3>校长帮我们挖土</h3> <h3>一边观察一边记录~</h3> <h3>看,孩子们好专注呢!</h3> <h3>校长挖好沟,我们种蒜宝宝喽!</h3> <h3>蒜宝宝尖头朝上呦!</h3> <h3>杨钦语同学的笔记</h3> <h3>刘明月同学的笔记</h3> <h3>五年级孩子走进茶场、茶园~</h3><h3>了解信阳茶叶实验站的历史,信阳毛尖获得的荣誉;观察初冬季节茶树的形态,感受学校茶园和茶山茶园的不同!</h3> <h3>王站长给我们讲信阳茶叶实验站,信阳毛尖的历史!</h3> <h3>了解信阳茶园的分布,信阳毛尖的特点!</h3> <h3>孩子们专注的倾听,认真的记录!</h3> <h3>乡村的我们,虽然没有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自然,从生活、自然中学习!把身边的有价值的事物转化为学习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价值认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乡土课程:带孩子们观察,体验,劳动,交流,合作,帮助孩子建立乡土认同,培养孩子对家乡及大自然的热爱,让生活与学习产生真实的链接,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获得更真实,全面的成长,做一个有根的现代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