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人类的情感里,乡愁是最浓郁的。它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儿时的回忆于一体,如醇酿的米酒,愈久愈浓。</h3><h3> 在从小离别故乡,在他乡落地生根的人群中,就有我的父母。</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父母祖籍江苏省丹阳市。</p> <p class="ql-block"> 是位于大运河边,一个风景优美,颇具吴越遗风的江南小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就源发于此。</p> <p class="ql-block">1952年底,在不满18岁时,父亲就参军赴朝鲜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参与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p> <p class="ql-block">2020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1957年,父亲随部队整体转业留在了沈阳,成为一名铁路工人。</p> <p class="ql-block">1958年和母亲结婚并生下了我的姐姐,之后母亲为了照顾父亲,把年幼的女儿留在了老家让外祖母代管,自己来到了东北。之后又先后生下了我、妹妹和弟弟。从此,如飘泊的种子在沈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四人)</p> <h3>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h3> <h3> 随着时空转寰,家乡变成了故乡,朝夕相处变成了见信如面,遥远的距离加上无限的思念酿成了浓浓的乡愁。</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条件困难,反映在每家都是如此,对离家远隔千里,在异地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记得那时,父亲下班后,在铁路附近的一块荒地上开辟了一小块水田种水稻,秋后能收获2、3百斤稻子,补贴家里粮食的紧张。母亲也想尽办法,利用现有条件满足四个孩子的生长需要。</p> <h3>即便是这样,父母每年都会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定期给祖母、外祖母汇去,那一张张从邮局汇出的汇票,汇成了一条思乡眷亲的河流,汩汩而出,滚滚而去……</h3> <p><br></p><p> 那时,国家虽然贫困,但职工的福利待遇是能够得到保证的,在铁路工作的人,每年都给一次探亲假,火车票免费,于是每年春节回老家探亲便成了惯例。</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父母必会让我们几个孩子睡觉休息,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开始不解,后来逐渐明白了。因为,那时的火车上极为拥挤,过道、坐下甚至是行李架上都是人,你根本没有睡觉的地方,而且一个行程需要近40多个小时,下了火车一段时间后还是感觉在火车上,咣当当…咣当当… 之后还要坐轮船或汽车,再步行5公里,才能到家,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p> <h3> 然而,纵然是千辛万苦,思乡之情、返乡之意却从来没有消失,离乡、眷乡、回乡,再离乡、眷乡、再回乡循环往复,是我们家那一阶段的生活常态,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生活常态。</h3> <p>这种中国社会独特的节日返乡现象构成了人类历史中最庞大的迁徙活动,也深刻的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和进程。</p> <p class="ql-block"> 后来,祖母、外祖父先后去世,父母把外祖母接到了沈阳,就再很少回老家。1996年外祖母去世,父母亲自把外祖母的骨灰带回了老家,与外祖父合葬在一起。之后除了偶尔回老家扫墓祭拜之外,就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p> <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春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父母都始终保持着老家的过节习惯。除夕夜,除了按照北方的习俗包饺子之外,还要搓糯米圆子,初一早上吃。</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前几天,父亲早早的买好糯米和粽叶,母亲按照老家的方式包几锅的粽子,煮好并分好,等待子女回来带走。</p> <p class="ql-block">(2015年春节拍摄的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这平常的生活中,乡愁像是炊烟下那铭刻在记忆里的味道,不经意间的挥发着。</p> <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我陪父母再次回了一趟老家,此时父母年事已高,加之许久没有回去,故乡的情境也已物是人非,回去时很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种怯怯的陌生感。然而,故乡的泥土、故乡的气味依然是儿时的味道,芳香扑鼻,沁人心脾;故乡的方言、故乡的人情依然是春风化雨,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2日,母亲溘然长逝。</p> <p class="ql-block"> 父亲悲痛之余,念叨要把母亲送回老家安葬。</p> <p class="ql-block">2019年清明,我们兄弟姐妹按照父亲的要求,把母亲的骨灰奉送回了老家安葬。从此,父亲把他对故乡的思念也传递给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p><p class="ql-block">总在有月亮的晚上</p><p class="ql-block">响起</p><p class="ql-block">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p><p class="ql-block">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p><p class="ql-block">离别后</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p><p class="ql-block">永不老去”</p> <p class="ql-block">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p> <p>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这是父亲那一代人的意念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4日,父亲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与世长辞,魂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4日,在父亲去逝一周年之际,终得以回到老家,和母亲合葬,落叶归根。</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想起了余光中那充满忧伤的的《乡愁》,我在这头,你在那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