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墓。这是一方凝心聚力的圣地。这就是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p><p class="ql-block">这处让人感奋励志的人文圣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少不更事时,黄帝陵,梦萦在我心间;长大成人后,黄帝陵,矗立于我胸中。</p><p class="ql-block">5000年前呱呱坠地,轩辕黄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于姬水,奠基华夏,缔造文明。一生迁徙征战,他历经一次次战火的“风雨洗礼”,终于赢得了天下,在荒蛮的远古时代,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一世躬耕劳作,他率领先民造字建船,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开创了彪炳于世的华夏文明之先河,自此,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扬名世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桥山之巅的黄帝陵,自然成为了华夏儿女寻根谒祖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眼中的黄帝陵,分为两部分:桥山下的“轩辕庙”,桥山上的“黄帝冢”。拜谒黄帝陵,先祭庙后谒冢,我们最先到了轩辕庙。</p><p class="ql-block">轩辕庙前有广场,用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寓意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历史。离庙门不远处的两面石墙上,有两行醒目的大字:“万代溯源 寻根齐聚桥山地”“千秋追梦 祭祖弘彰龙族魂”。往上走,便是用花岗岩石铺设的95级台阶,彰显黄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轩辕庙门有熠熠生辉、撼人心扉的对联:“生息昌大惠利千秋”“继天立极垂泽万世”;“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炎黄子孙团结自强雄振华夏慰先灵”;“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辉千秋万照遍九州”,高度概括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华夏儿女对黄帝的尊崇景仰之情,抒写了炎黄子孙砥励前行的强国圆梦情怀。</p><p class="ql-block">大凡庙宇和陵园,往往都会有名木古树,黄帝陵当然也不例外。跨入轩辕庙,参天古柏不断映入眼帘,一株“黄帝手植柏”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据说,这是当年黄帝为治理水土流失、呵护农耕而亲手栽植的树木,至今已生长了5000多年,树高20余米,胸径11米,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抱得住,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柏树,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循着古柏的“文脉经络”,我在追寻着黄帝的洪恩浩德。我分明感到,虬枝苍劲,昂首数千载,还在尽情演绎黄帝不畏风霜、“驾驭”自然的永久传说;冠如华盖,举头五千年,正在悉心书写黄帝敦厚慈仁、竭情为民的不老故事……</p><p class="ql-block">有言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的功德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华夏民族中享有崇高无尚地位的黄帝,始终为世人所敬仰。在轩辕庙,这种情感荡漾在每一位游人的心中,更淋漓尽致地“烙”在了每一处景观上。</p><p class="ql-block"> 在诚心亭,我一次次地肃然起敬。诚心亭,为人们祭祀黄帝整理衣冠、平静心情、致备祭品的地方。“诚心”即“心诚”,寓意对黄帝的虔诚。诚心亭的亭柱上书“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诚心亭的亭前建有一砖壁,上面有一段配目大字:“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拜谒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这段文字,既是祭祀的规矩告白,也是尊祖的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从诚心亭往前行,过碑亭,可至人文初祖殿。碑亭有数十通石碑,既有历代皇帝的祭祀碑文和题诗,也有国共两党领袖人物的题词题字。孙中山“黄帝赞”、毛泽东“祭黄帝陵文”、蒋中正“黄帝陵”和邓小平“炎黄子孙”的手迹碑石,立在亭内的显眼处。人文初祖殿前,有巨大的铜香炉,香火旺盛,前来拜谒的人们络绎不绝。大殿正中立有木质壁龛,供奉着黄帝的全身浮雕圣像。放眼看去,黄帝目光如炬,回首西望,左手指向前方,右手持着帛书,步履坚实地迈向东方。近前去看,圣像背后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浮雕,形象逼真地“浮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黄帝功高盖世,德高齐天,那一碑一石间,一图一画中,悉数载物铭事,仿佛一首首赞誉先祖的诗行,烁古耀今,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历代王朝都要举行祭祀黄帝的活动。自西汉以来,黄帝陵成为历代王朝举行大祭的场所,1980年以来,我国更是形成了国家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黄帝祭祀制度,不远万里前来拜谒祭陵者络绎不绝。在轩辕庙的左上方,便是庄严雄伟、古朴肃穆的上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近年来,清明公祭活动大都在这里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自海内外炎黄子孙上万人齐聚于此,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离开轩辕庙,我前往黄帝冢。一路上,树木葱郁,青草依依,古柏婆娑,仿佛摇曳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还在延叙着先祖的缕缕荣光。步步登高,绿意渐浓,参天古柏,愈显挺拨。陕西的朋友说,崇拜先祖的当地百姓,一年年,一代代,不断地植柏护陵,目前,黄帝陵共植有8万多株古柏,其中不少树龄在千年以上。古柏高耸入云,就如伟岸的卫士,一直在忠诚地守卫着黄帝陵。</p><p class="ql-block">沿着浓荫小道前行,依台阶缓步而上,我的内心一次次地油然生发出如在诚心亭的那般肃然。在距黄帝冢不远处的道旁,有一块醒目的碑文:“文武百官到此下马”,这是自明朝嘉靖年间便立下的一个规矩。古代骑马坐轿前来谒祖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落轿,整装正冠,恭敬上山。今天,人们不再坐马乘轿,大多为步行上山,也偶有乘车的,但车行至此,亦需下车步行,以表示对黄帝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登上桥山之巅,黄帝冢呈现在我面前。心怀尊崇之情,我沿着陵冢绕行。冢前有祭亭,亭柱上是两幅楹联:“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呈扁圆形的土冢,四周以方形幕台围合,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圆冢与方台相合,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天地相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浸心润脾的神圣感。冢前有砖龛,内置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个字。据说,黄帝当年在此“乘龙升天”,感恩先祖的当地百姓,把他的衣帽、靴子、宝剑就地埋葬,建起陵冢。在黄帝冢前,我恭敬鞠躬,虔诚祭香,跪叩行礼……</p><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黄帝陵,是中华民族记忆最生动的教科书,黄帝陵,已经成为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正可谓:祭拜始祖,爱我中华,民族复兴,强国圆梦。</p><p class="ql-block">拜谒黄帝陵,于“同根”“同祖”“同源”的海内外华夏儿女而言,既是祭祖之行、寻根之旅,更是铸魂之行、聚心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