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新闻的苦与乐

机器捏影

<h3>&nbsp;&nbsp; &nbsp;送新闻的苦与乐</h3><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今往上送新闻实在是即省心又省事,不管是文字新闻还是图像新闻,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新闻作品便会即刻传输到指定的新闻单位。而回想起二十年前送新闻的经历,心里总有一种酸楚的感觉。</div><div> 1986年高考落榜后我回到农场最偏远的一个生产队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那时种地也很落后,除草剂刚开始投入使用,但为了减少成本,我种植的几公顷地全部由人工来铲草。除我本人外我的父母一直在帮助我,炎炎夏日顶着太阳铲地的滋味可想而知,有时热的实在受不了便光着膀子在地里劳作,土是热的,空气是热的,晒的膀子火辣辣的疼,时间长了后 背便一层层的脱皮。</div><div> 白天忙碌完之后,晚上最渴望的是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事情。那时能收看到的电视节目很有限,而我最想看的就是农场每天晚上7点半播出的场内新闻,但是因为距离农场场部远,电视信号十分不好,要么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要么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画面。即使是这样干活再累我也是每天不拉的看着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农场新闻,后来在握锄杆子的同时,我也不由自主地握起了笔杆子。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成了农场基层单位的一名新闻报道员,我“送新闻”的经历也可追溯到那个时候。</div><div> 因为生产队离场部远而且不通客车,我的“新闻稿”一般都是通过生产队领导和上场部买东西办事的职工顺便捎到农场电视台,这种捎走的新闻往往因为捎新闻的人忙或者忘记了而捎不到目的地,我在晚上眼睁睁地瞅着电视屏幕听不到自己名字时,心里十分的怅然。生产队的电视信号遇到雷雨天效果就更差,父亲是名老党员经常为生产队的有机户义务修车,我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新闻稿,在农场电视台播出的那天正赶上下雨,为了让父亲能听到我专门为他写的报道稿,我冒着大雨跑到屋檐下转动电视天线,为的是电视信号能够清晰,父亲听的更清晰,因为冒雨转天线我还因此着凉感冒了一场,但看到父母看新闻时的津津乐道,我在心 里是十分地满足和高兴。</div><div> 因为写新闻在农场小有名气,1991年刚一入冬一个雪花飘落的日子,我由生产队调到了农场电视台,成了一名人人都羡慕的新闻记者了。</div><div> 到了农场电视台我才知道原来在生产队电视信号不好的原因是因为电视发射机的功率小覆盖半径小,所以距离场部偏远的生产队看到的电视节目质量就差。而在我到了农场电视台的第二年农场电视发射机功率才由原来的100瓦更新为1000瓦,农场近40个生产队实现了全覆盖,电视信号也从此更稳定更清晰了。</div><div>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星的电视节目很少,接收设备也十分落后,在生产队的时候因为电视信号不好我曾经多次转动自家的室外天线,而到了农场电视台这种人为转动天线的活也没停止过,因为卫星信号不好我和台里的同事也经常转动屋顶上那个巨大的“锅盖”,我因为年轻力壮,常常自告奋勇地担当起使用撬杠转动“锅盖”的重任,室外一二三地喊着号子转动,室内监视信号的工作人员一会喊往左一点,一会又喊往右一点,反反复复直到画面稳定才把“锅盖”重新固定下来。</div><div> 到了农场电视台往上送新闻的频率更多了,农场对上报道主要是管理局电视台。送新闻的方式是新闻录像带夹新闻稿件,送管局的新闻最初是大二分之一录像带,后来是四分之三录像带。那时捎带主要是找出门的农场领导或机关干部捎,有时也让外出的大客车捎。让人捎新闻难免出现很多偏差,经常是捎新闻的小车司机给忘记了,一整转了几天新闻带会被小车司机原封不动的再次捎回来,要么就丢失了。不得已,农场重要新闻需要在管局台马上见面的新闻都得需要台里记者亲自坐客车亲自将新闻交到管局编辑手里才放心。</div><div> 而最让我内疚的是1992年2月22日,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新闻由我来直接送到管局电视台,回到农场的时候正是母亲弥留的时间,我一直认为母亲是因为我最初种地帮我干活累出了病,得了癌症,还没等我真正报答她的时候,她却疾病缠身。那一日,我赶到母亲病床前的时候,家里人已经围了一圈儿,唯独差了我一人,母亲眼含泪水已经说不出话了,我攥着母亲粗糙的手,看着她静静地合上了眼。那时母亲才五十四岁,1958年随同抗美援朝父亲来到农场的母亲就这样平静地离我而去了。</div><div>母亲不在了父亲成了我的牵挂,而父亲因为我的职业,又格外关注由我亲自编辑的农场新闻,农场新闻每天晚上播出两次,而每天父亲都是看完农场最后一遍重播新闻之后才上床休息。父亲看新闻不是因为光看看新闻后面自己儿子的名字,他更看重更关心的是儿子的职责和进步。有一次他在管局新闻中看到我的一个报道,当时就责问我,都六月份了怎么还播插秧的新闻呢,我解释说,我们送到管局的新闻有个时间差,但是他却严厉地说这样的新闻为什么不早送呢,这样过了时的新闻又怎么有指导意义呢?</div><div> 父亲的话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一直萦绕在我耳畔,及时采新闻送新闻,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成为鞭策我采写新闻的动力。</div><div><br></div> <h3>  到了1998年农场才结束了靠送新闻带送新闻的历史,之后送新闻全部由农场放带,管局录制,减少了人工送带的偏差和不便。农场边放带管局边录制一直持续到2002年,2002年农场光缆铺设完成后,送新闻才真正实现了飞跃,农场新闻通过光缆直接即可传输到管局电视台,直至总局台或省台。当天发生的新闻当天传送当天播出。这种划时代的的变化,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使农场的电视新闻发展步入了信息化的快车道。</h3><div> 2010年,军川农场数字电视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高质量的电视画面,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使农场人开始享受到数字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新享受新快乐。而转“锅盖”、送录像带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div><div>&nbsp;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