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悟

平凡

<h1><b><font color="#ff8a00">课前备课。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今天,我给桥头学校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阅读推荐课一一《山羊不吃天堂草》。再次看到他们,他们都在亲切地和我打招呼。一声平常的问候,听在我心里抵住了初冬的寒冷。</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从语文教育的规律来看,读书兴趣、习惯的培养以及读书方法的掌握,远比面向考试精读精讲、反复操练的做法高明,也更加重要。我们在语文课改方面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改革措施,但最重要的是先想办法去除“病灶”,改变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状况,千方百计把读书兴趣的培养放到头等位置。只要把读书兴趣培养起来,有了读书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找书来读。</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孩子们的表情依然是那么认真和专注。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我感到了责任和信赖。</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课前热身,调动学生的感观参与课堂教学是每节课的“开胃菜”。通过一两个小笑话,让学生笑的同时去激发学生的思考。</font></b></h1> <h1><font color="#ff8a00"><b>聆听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了解孩子们的困惑,是上好课的前提。<br></b><b> 读书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情,甚至不同的性别,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读书兴趣。比如男孩的空间感一般比女孩强,可能更喜欢探险、破案、推理类的书;女孩一般比较喜欢故事性强、情感优美的读物。教师应当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喜欢读些什么,他们正在彼此交换阅读些什么,不应当直接粗暴地就要求学生去读名著,更不能简单地制止学生读那些他们喜欢的闲书。要知道,闲书读得多了,对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学生读书的习惯养成了,阅读和欣赏水平也会有所提高。让学生由读“闲书”到读经典名著,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 </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大家都来参与交流,有你,有我,还有他</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用书本知识讲述"天堂草”。</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师生互动进行时</font></b></h1> <h1>介绍读整本书的方法。看书名,看作者,看梗概,看开头和结尾等。对学生来说,名著阅读很重要,但不能都是精读,很多时候,应当是“连滚带爬”地读。所谓“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教师如果能指导一下,甚至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就会事半功倍。这可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之一。</h1> <h1><b><font color="#ff8a00">推荐一些书给孩子们。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一点经典,可以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读,获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尊严,学会向善和担当,不要过早陷于时尚的、物欲的泥淖。在这个浮泛的时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有人去做。</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把专家的话介绍给大家,希望对自己有所启迪。<br></b><b>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br></b><b>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能有不同的理解,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br></b><b>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们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这样就是愚蠢的。<br></b><b>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