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家园 和美山村 ----风光秀丽的平垌村欢迎您

拾荒者

<h3>   <b>  一,序 言</b></h3><h3><br></h3><h3> “<b>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b></h3><h3> ------ 2013年12月习总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3><h3><br></h3><h3> “<b>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不能成为荒芜农村、留守农村、记忆中的故园”。</b></h3><h3> ------2014年12月习总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3><h3><br></h3><h3> “<b>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b></h3><h3> &nbsp; ------2016年4月习总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h3><h3><br></h3><h3> “<b>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是辩证法。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怎么发展,不仅是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人的精神、人的风貌要好,这个才是最最本质的东西</b>。”</h3><h3><br></h3><h3> -------2017年12月13日习总在考察徐州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时的讲话</h3> <h3>    <b>二,概 述</b></h3><h3><br></h3><h3> 近年来,大鹏镇平垌村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扶贫攻坚为机遇,以记住乡愁、传承文化为目标,积极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打造“一亭一村一屯”,全面展示与传承悠久的民风、村风和家风,使该村成为大鹏镇的一个美丽乡村、一方乡愁家园、一张生态名片、一处文化载体。</h3> <h3>  平垌村文化扶贫工程包括“一亭一村一屯”。“一亭”,指迎春亭(广场);“一村”,指村委会公共服务中心;“一屯”,指细岭屯。</h3><h3><br></h3><h3> 按照全村文化扶贫思路,“一亭”侧重展示民风,“一村”侧重弘扬村风,“一屯”侧重传承家风。</h3> <h3>  <b>三,迎春亭广场</b></h3><h3><br></h3><h3> 首先看“一亭”:迎春亭广场。</h3><h3><br></h3><h3> 迎春亭广场位于平垌村大门口,由入村大门、迎春亭、功德碑三大建筑组成。</h3><h3><br></h3><h3> 平垌村名之来由,据说有两个:一个是说村头有个屯叫平岭,村尾有个屯叫垌生,头尾取一个字合起来叫平垌;一个是说因村里有整个鹏化山区最宽敞平坦的田垌,故名平垌。</h3><h3><br></h3><h3> 入村大门简朴大气,正面刻“平垌”两个大字,两边门柱刻一副对联:</h3><h3> &nbsp;</h3><h3> <b>平来三水汇,</b></h3><h3><b> 垌产五粮丰。</b></h3><h3><br></h3><h3> 对联由平垌村老支书蒙名旭撰写,由广西大学教授、中国著名书法家蒙汉良书写(包括“平垌”两个大字)。注:广西名烟“真龙”两个字和桂平西山大门口“南天一阆”四个字就是蒙汉良教授的作品。</h3> <h3>  大鹏下游有三条河流,在平垌村大门前汇聚流过,这是上联的意思。</h3><h3><br></h3><h3> 平垌村是大鹏镇最大的平原,历史上产粮居全镇之首,有鹏山粮仓之称,这是下联的意思。</h3><h3><br></h3><h3> 大门对联不仅将“平垌”两字作为嵌头,还恰当地概括了平垌村的地理环境和物产特征,堪称佳作。</h3> <h3>  大门后面,“鹿鹤同春”四个字为平南县文联主席覃一钊所写。</h3><h3><br></h3><h3> “鹿鹤”谐音“六合”,“鹿鹤同春”即是天地同春之意,与大门右侧迎春亭含义相关连。</h3> <h3>  在入门右侧是个小广场,建有个功德碑,铭记了1996年至2012年间平垌村建桥修路的善行义举。</h3><h3><br></h3><h3> 县镇乡村、士农工商,功德碑名单范围极广,这是平垌村乃至鹏化山区民风和善、热心公益的具体表现。</h3> <h3>   亦期后人,铭记传统;</h3><h3> 行善益众,蔚然成风。</h3><h3><br></h3><h3> 功德碑这段话,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望。</h3> <h3>  功德碑后背,是长六米的《中华圣贤经》,取材于《增广贤文》、《菜根谭》等传统经典,以劝人行善为主要内容。</h3><h3><br></h3><h3> 功德碑正面展示的是现实中的群众表现,背面展示的是传统中的做人经典,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互益彰,过去与现在有机统一。</h3> <h3>  迎春亭建在功德碑与大门之间,迎春亭的来历与含义,在功德碑后段的《建迎春亭记》中有明确的介绍:</h3><h3><b><br></b></h3><h3><b> 建迎春亭记</b></h3><h3><b><br></b></h3><div><b> 人之生命,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生命终会消亡,能保存延续下来的,惟有精神之生命,故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增广贤文》亦云:“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不灭”。</b></div><div><b><br></b></div><div><b> 道德为中华民族之精神生命,道德之核心即是善,善者,爱已爱人也。行善益众、行善积德是本村民众几百年来孜孜不倦之追求,亦需代代相传下去。</b></div><div><b><br></b></div><div><b> 乙未年春,为旌表历年建桥修路之善行,村上众贤筹款立一功德碑,并在旁配建一亭,取名“迎春亭”。</b></div><div><b><br></b></div><div><b> 春者,兴旺不息之生命也,天地有春,人生亦然。亭取名“迎春”,是期待来人到此观景娱情之余,亦能感悟村内外民众向善不息之精神生命,化而自善,将益众积德之优良传统续于万代、传之四方。</b></div><div><b><br></b></div><div><b> 是为记。</b></div><div><b><br></b></div><h3><b> 丙申仲夏 蒙斌撰文 韦德海书写</b></h3> 迎春亭刻有五副对联,各有含义: &nbsp;<div><br></div><div> 第一联(大门外): &nbsp;</div><div><br></div><h3> <b>岁月千年,于斯留步; &nbsp;</b></h3><h3><b> 江山万里,此处迎春。</b> &nbsp;</h3><div><br></div><div> 此联是点题。春指天地之春,亦指人生之春;迎春,表示人到此处观景赏春,藉此迎接人生之希望、思考人生之前途,这是一种天地人情景合一之含义。 &nbsp;</div><div><br></div><div> 第二联(步上台阶): &nbsp;</div><div><br></div><h3> <b>小立桥亭,此处谁先登足? &nbsp;</b></h3><h3><b> 大观世界,前途我亦关心。</b> &nbsp;</h3><div><br></div><div> 此联是扣题。谁人不关心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呢?前人如此,自已如此,后人亦如此。</div><div><br></div><div> 第三联(进入亭里): &nbsp;</div><div><br></div><h3> <b>千秋岁月无去影, &nbsp;</b></h3><h3><b> 万里江流有回声。</b> &nbsp;</h3><div><br></div><h3> 此联是出题。人生有限,时空永恒,人在匆匆时空中显得渺小而短暂,前途在哪里?希望在哪里?</h3> <h3>  第四联(后门):</h3><h3></h3><h3><br></h3> <b>江深水暖凭鱼跃,<br> 桥坦路宽任君行。</b><h3></h3><h3><br></h3> 此联是解题。人生希望前途在哪里呢?就在这个世界里,在每个人心里,在自己脚下。天地之广,如鱼在水,命运前途,如路如桥,全凭自己去选择去走而已。<div><br></div><div> 联系《建迎春亭记》,亦可理解人生之希望前途就是精神生命,就是道德,就是行善。就是说,人只有行善积德,才能将短暂的物质生命转化成永恒的精神生命,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希望和前途(这也是对习总关于“物质变精神”指示的另一种解释)。<h3></h3><h3><br></h3> 第五联(后门往亭中间):<h3></h3><h3><br></h3><h3> <b>红日当头前进路,</b></h3><h3><b> 春風得意后来人。</b></h3><h3></h3><h3><br></h3> 此联是压题。祝福领悟了人生哲理的每个人红日当头、春风得意,使人明白了人生道理又沾上人生喜气。<h3></h3><h3><br></h3><h3> 综合起来,五副对联就是一个人生问题思考和领会的过程,游人到此,观景娱情,思考人生,获得启示。</h3></div> <h3>  迎春亭广场三大建筑,大门树立了全村的标志性形象,功德碑展示了现实民风和传统经典,迎春亭则引导人们对生命前途进行思考。</h3><h3><br></h3><h3> <b> 可以说,这是一个树立形象、总结历史、展示今天、思考未来的场所,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形象工程,也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工程。</b></h3> <h3>  <b>  四,平垌村公共服务中心</b></h3><h3><br></h3><h3> 介绍完“一亭”,接着介绍“一村”:平垌村(公共服务中心)。</h3><h3><br></h3><h3> 平垌村公共服务中心是全村文化扶贫工程的核心项目,占地2300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于2013年6月建成,是目前平南县功能最齐全、最有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h3><h3><br></h3><h3> 服务中心在平垌村中段,座西向东,呈长方形,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并融入传统文化功能。按照设计布局,东面是大门,北面是对联书法长廊,西面是耕读文化长廊,南面是文化舞台和村风标语。</h3> <h3><font color="#010101">  庄严大气的服务中心大门。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门对联由平垌村民联合创作,由原平南县委书记黄星荣(今贵港市副市长)书写(包括村名)。</font></h3> <h3>&nbsp; 中心大门对联也是一对嵌头联:</h3><h3><br></h3><h3> <b>平畴滴翠,鹏水洄澜,百里山花排晓日;</b></h3><h3><b> 垌地生辉,尖峰展笔,四围烟景醉春风。</b></h3><h3><br></h3><h3> 美丽的鹏河水环绕平垌村而过,村东南方有座山峰叫尖峰,因尖峰在巽位,风水上也叫作文笔峰,加上平垌村隔河对面就是状元读书的状元岩(也叫阆石钟英),人们常说这就是平垌村读书人多的地理原因。 </h3><h3><br></h3><h3> 对联中“鹏水洄澜”、“尖峰展笔”两句话,把平垌村山青水秀、地杰人灵的特点生动地概括了出来。</h3> <h3>  进入大门右边(北边)是村委办公楼和功能室,大楼和功能室都有书法对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对联长廊。</h3> <h3>  村办公大楼对联由原平南县委书记覃志清(后任贵港市人大副主任)书写,表达了对平垌村民风村风的肯定和期盼。</h3> <h3>  厨房对联出自贵港市布山书画院长铉三之手笔,潇洒随意,一如其人风酒风。</h3> <h3>  卫生间对联。</h3><h3> 将大俗上升为一种大雅,这就是传统诗联文化的魅力。</h3> <h3>  其他功能室,诸如阅览室、计生室、文体娱乐室,都有对联。</h3> <h3>  功能室外有面子,内有里子。幸福院内部展示的是传统的孝文化。</h3> <h3>  幸福院如今作为幼儿园的休息室。让小朋友在一种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善莫大焉。</h3> <h3>  北边是展示耕读文化的三十米长廊。长廊开头是英才榜,记录了平垌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中专生名单。</h3><h3><br></h3><h3> 平垌村人口二千多人,共有大中专生二百多人,按人口比例居鹏化山区之首,确实是个地杰人灵的地方。</h3> <h3>   长廊中间是平南第一村赋:《平垌村赋》,由鹏化乡贤罗修文先生(原平南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撰写,由龚州隶书第一人莫文才先生书写。</h3><h3><br></h3><h3> 《村赋》之后是耕读文化书法展,分“勤学、惜时、入境”三大主题,集合了平南乃至贵港部分书法名人和爱好者的作品。</h3> <h3>  长廊最后以毛泽东和习近平的两段话作为结尾:</h3><h3><br></h3><h3> <b>毛泽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b></h3><h3><b><br></b></h3><h3><b> 习近平: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不能成为荒芜农村、留守农村、记忆中的故园。</b></h3><h3><br></h3><h3> 这两段话,就是平垌村文化的灵魂。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h3> <h3>  北边中央是舞台,舞台背景是平垌村全景图,两边对联也是覃志清老书记书写。</h3> <h3>  舞台两边是村风标语。</h3><div><br></div><h3> 左边标语:<b>孝、读、耕、善、诚</b>,由上渡镇党委(今上渡街道办党工委)书记何发叶书写,这是对平垌村传统民风的总结。</h3><div><br></div><h3> 右边标语:<b>公、正、俭、廉、威</b>,由原平南县国家调查队队长何剑良(今玉林市国家调查队纪检组长)书写,这是对平垌村传统官风的总结。</h3><h3><br></h3><h3> 民风和官风标语分别用圆形和方形圈起来,表示<b>民风圆融而官风方正</b>;圆形在外边,方形在里边,表示平垌人<b>外圆内方</b>的人风和品格(即外表和善、内心端正)。</h3><h3><br> 民风和官风,合起来就是村风,用个时髦说法,也叫核心价值观。</h3><div><br></div><h3><b style="font-size: 17px;"> 整个服务中心,所承载和展示的,其实就是平垌村的村风、平垌村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它也是一件有灵魂和思想的文化作品,必将在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中愈发精彩美丽。</b></h3> <h3>  外圆内方的村风标语</h3> <h3>  <b>  五,细岭屯</b></h3><h3><br></h3><h3> 最后介绍“一屯”:细岭屯(分上下细岭,此处只介绍上细岭)。</h3><div><br></div><h3> 细岭屯位于平垌村中间,背靠巍峨耸立的大石崖,面对状元读书圣地阆石钟英,北望风水大地将军排座,南连秀奇挺拔的狮螺锁水,是一个风光秀丽、地杰人灵的小山村。</h3> <h3>  细岭屯有蒙张两姓人居住,以蒙姓人为主。蒙姓人是鹏化蒙氏九世祖文才、文秀公开居发族之后代。受天地灵气的庇佑和大鹏状元文化的影响,细岭屯耕读传家的风气甚浓,是远近闻名的读书村。</h3><div><br></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据统计,细岭屯蒙氏今有人口130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30多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培养了世界毽球冠军、广西高考状元(英语单科)等一大批人才,全屯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国家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或者教师,还出了4名处级领导,6名科级领导。</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细岭屯的厅堂挂着一副对联:&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b>五六月间无暑气 &nbsp;</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百千年里有书声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厅堂大门可以望见平南旧八景之一的阆石钟英,那是大鹏历史上南汉状元梁嵩少年时放牛读书的地方。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厅里,眺望门外的阆石钟英,耳边仿佛响起梁状元朗朗的读书声。这书声穿越千年,与今天细岭屯的读书声相回应,造就了如今鹏化山区的书香门第。</font></h3> <h3>  厅里挂着两块牌,每块刻有八个字,这是鹏化蒙氏的辈份排名(从九世祖排起,之前还有八个字)。</h3><h3><br></h3><h3> 从传统文化上说,两块牌摆放一左一右,字体一凹一凸,颜色一青一红(青属木,红属火),表达了一种阴阳和谐、薪火相传的吉祥意义。</h3><h3><br></h3><h3> 从文字上说,<b>“ 文章名世、诗礼传家、兰梅品重、经国荣</b><b>华</b>”这十六个字,既是细岭家风家教的传承,也是现实成绩的写照,更是后世来人奋斗的鞭策。</h3> <h3>  细岭屯大部分人平时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但逢红白大事或节假日,大家都会自觉回到老家。</h3><h3><br></h3><h3> 特别是每年春节,几乎是举村团圆,搞活动,办年会,亲情融融,热闹非凡。</h3><h3><br></h3><h3> 细岭屯只是一个典型和缩影, 对于深受乡土文明熏陶的平垌人乃至鹏化人来说,老家就是根,就是乡愁,就是亲情,就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3> <h3>  细岭屯的传统婚礼</h3> <h3>  细岭屯的文体活动</h3> <h3>  细岭屯的新年聚会</h3> <h3>  已经在心里种下乡愁种子的下一代细岭人</h3><h3><br></h3> <h3>  <b>  六,总 结</b></h3><h3><br></h3><h3> 以上就是平垌村“一亭一村一屯”的具体情况。</h3><h3><br></h3><h3> <b>综合而言,无论是“一亭”寓托的民风、“一村”展示的村风,还是“一屯”承载的家风,都是纯朴善良的平垌人用行动保护弘扬乡土文明的一种努力偿试。</b></h3><h3><br></h3><h3> 可喜的是,这种努力偿试,正不断得到一些见识卓越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原贵港市委书记王可(今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副书记雷应敏(今来宾市长)、原平南县委书记覃志清、黄星荣、潘汉胜等领导都曾亲临平垌村,对“一亭一村一屯”工程进行指导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h3><h3><br></h3><h3> 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程大力推进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对平垌村的关心支持,或许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反思如何建设农村、如何扶贫扶智、如何弘扬传统、如何守候精神命脉、如何重树文化自信……</h3> <h3>  留住乡愁,守望文化,振兴乡村,平垌村欢迎每一位关心热爱农村的人前来光临指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