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年,乌鲁木齐古玩市场出现了许多来自南疆的古代玉器,因新疆在古代属泛称的西域,这里权且称它们为西域玉器。关于它们的真假、年代、产地等问题,圈内争议大,市场认可度低,更没有引起新疆文物界的重视。有人认为新疆古代有玉无雕或玉雕出现得很晚,有人认为新疆老工都是汉代的,等等。作为一名和田玉爱好者,笔者最近查阅了一些资料,主要从考古成果和史书记载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考古实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新疆土著居民就已发现、认识、琢制和使用和田玉,所制器物主要是原始的斧形器和珠串儿。从上世纪初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找到楼兰古国、发现玉斧开始,直到上世纪末新疆文物考古部门采集到的最后一批斧形器止,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共采集楼兰玉斧60多件。与玉斧差不多同时期的,还有尉犁县古墓沟墓地及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的玉石珠串儿。这些珠串儿比中原殷商时期的妇好墓和田玉器要早600年左右。</h3>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组成的玉石之路科考队来疆考察,在于田县流水乡发现了一距今3000年左右的古墓,出土了一件扁圆形玉佩和许多玉石碎片。<div> 民丰县尼雅遗址是古西域精绝国故地,出土了一件距今约3000年的玉权杖头,还出土了一大批粟特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的简牍,其中有8枚木简用汉字记录了当时王公贵族用和田玉相互致问的情况。<div> 2016年,新疆考古人员对洛浦县比孜里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有一枚羊脂玉挂件,约指甲盖儿大小,状如鼎,一端有孔。此处墓地为汉晋时期墓葬,距今约2000年。</div><div> 东汉班固《汉书》记录了莎车、于阗、鄯善、子合等多地出玉。"和田玉的开发,促使新疆琢玉业的兴起,制造玉器在这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古方 李红绢《古玉的玉料》)</div><div> </div></div> <h3> 隋代以后,和田开始向中原进贡玉雕成品。据《册府元龟·外臣传》载:"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突厥都阑可汗遣使献玉杖,该器为于阗所产。"贞观六年(632年),于阗国"遣使献玉带"。《新唐书·西域传》载,唐德宗(780一805年)时,"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夸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宋史·外国传》中也记载于阗数次贡玉鞍辔、白玉带、玉圭、玉枕等。这说明,西域在唐中期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琢玉业。</h3> <h3> 新疆已知规模最大的出土玉器,是在吉木萨尔县北庭高昌回鹘佛寺(西大寺)中发现的,共计30件,其中24件为和田玉,有带具、马具和佩饰。玉器的年代与佛寺年代相同,大致在公元十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中叶,相当于北宋到元初。</h3><h3> 十五世纪初,西班牙公使克拉维约在其著作《克拉维约东使记》中说:"和田之琢玉镶嵌之工匠,手艺精巧,为世界任何地方所不及。"这实际上是溢美之词,当时最精良的玉雕仍在中原地区。</h3> <h3> 在清代,叶尔羌地区是西部的琢玉中心,维吾尔玉工琢制了很多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玉器。于乾隆廿二年(1757年)走进紫禁城的一青玉大盘,口径65.3厘米,是西域玉工的杰作。到了乾隆中晚期,已有江南的玉工在叶尔羌建立自己的作坊。清廷还在和田设劝工所、艺徒学堂,玉雕业一时颇兴。</h3><h3>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于阗国故都遗址约特干村发现了一件玉猴,后来他几次到新疆,还发现了一些玉鸟、玉环等玉器,其年代不详。</h3> <h3>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古代塔里木盆地周围绿州的原住居民很早就掌握了琢玉技术,到了唐代玉雕业形成一定规模,直到清代,各个历史时期或多或少都有。所以,笔者认为,说目前古玩市场上的新疆老玉都是假的,或者说新疆老玉都是汉代的等说法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前些年市场上出现的西域玉器很少而近年较多?这应该主要是因为近年新疆开发建设步伐加快的原因,还有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户外旅游、探险、捡拾等活动增多。比如,上个世纪官方采集的楼兰玉斧仅60多件,而近年民间采集的无法统计。从笔者在市场上见到的古玉器加工后的边角料推测,有人在南疆某地还找到了古代的玉作坊遗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近年出现并散落在民间的西域玉器。经笔者跟踪观察,这批古玉主要有以下特点: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是器型简单。主要有传统的瓜果件,比如葫芦、茄子、玉米等;动物件,如鸟、蝉、羊头、马头等;有玉哨、印章等实用器;有些是简单的几何图形片状器;也有不少仿古件,如玉猪龙、龙、玉璧、司南等;还有许多比较抽象、不明其意的器物。器物以佩饰为主,大的器皿和摆件很少。纹饰少而简单,也有好多光素无纹。比如玉璧多为素璧。</h3><h3> 二是玉质很好。大多数是带有原皮的和田白玉子料,青白玉不多,青玉更少,偶见墨玉、糖玉和碧玉。到质检站鉴定数件,羊脂玉较多。现在用羊脂玉子料去做伪古玉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样质地和大小的玉,子料原石的卖价要远远高于普通古玉的价格。</h3> 三是工艺粗糙。多数器物古拙、粗犷,用传统玉雕工具、工艺加工玉器的痕迹明显,线切割的玉面不平整,线条粗,钻孔大(与于田县流水乡古墓出土的玉饰类似),刀法生硬,打磨不精致,抛光不精细、不到位。琢制技法不全面,阴刻线多、钻孔多,圆雕随形的多,浮雕、镂雕少见,掏膛工具和技术不成熟。总之,用今人的眼光看,多数玉器美观性不够、艺术性不强,精品少。 <div> 四是沁色极少。由于是南疆干旱沙漠地区出土的器物,绝大多数玉器(玉斧除外)没有沁色,即使有,也是斑点状的,面积很小。钙化和土蚀土咬者就更少,没有形变的。有小部分白玉颜色变灰。有的器物看起来和新玉差不多,但用热水泡上一两天出灰很多,说明其入土的年份很久。多数玉器包浆厚重,油润度很好。有个别玉器有明显的在戈壁沙漠表面长期被风凌的痕迹。有的玉器有黄、红或褐色的烧色。</div> <h3> 综上,笔者认为,这批玉器应出土于塔里木盆地周围沙漠或与绿州结合地带的古遗址,年代从汉代到清代多个时期都有,只不过有的时期多,有的时期少。其中带有烧色的仿古件,应为清代玉器,因尚古之风和烧色、烤色工艺在清代均比较流行。另外,对于大多数玉石印章等器物上的文字,既不是维文,也不是汉字,需要有西域少数民族历史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h3><h3> 遗憾的是,目前新疆考古出土的玉器极少,尤其是尚未看到有明清玉器出土,所以上述观点无法得到考古成果的佐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3><h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之一,与古代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均有密切的关联。讲玉文化就要讲和田玉,要讲东西文化交流,讲丝绸之路,而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包括西域玉器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绕不过的话题。</h3><h3> 西域玉器朴实无华,默默记载着那早已逝去的一段历史。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西域世居的各个民族经历了多次的迁徙、融合,多种文明在这里交汇,多元文化在这里长期共存,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时断时续,维吾尔族到十五~十六世纪才最终形成,西域的玉文化、玉雕业不会像中原那样传承有序、不断发展。尽管如此,西域玉器毕竟是植根于新疆本土的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h3><h3> 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西域玉器,希望有关专家教授能更多地研究西域玉器,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发掘它、保护它,让和田玉文化及玉雕艺术在和田玉的故乡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