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一生不能死两次</h1><div> ——《虎贲独立师》阅读随想<br></div><div><br></div><div>2011年夏,我在遵义师范学院参加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议,座中皆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前辈或学有专攻者。我本忝列其中,原没打算发言,熟料主持会议的研究会会长点名要我谈谈对历史文化研究会工作的建议或想法。想到却之不恭,我便开口了。但没想到的是,当我建议研究会在对遵义“红色文化”充分关注的前提下,也应该对遵义籍国民党官兵浴血抗日的史实进行必要的搜集整理工作时,话音未落,座中有人便厉声插话:“国民党抗什么日!你在这里乱说些什么……”我非常惊异这个声音,循声望去,见是一个眼神浑浊、面色黯黑、头发有些蓬乱的老者,年纪大约长我十几岁。我当时不知道他曾经比较显赫的身份,但我很诧异他的无知和缺乏教养。之前我本来说话平和,闻其言,性格驱使我禁不住声音陡然增大,迅疾举例开始回击他的无稽之谈。幸得座中有人不停地招呼,我才停止对他的严厉驳斥。</div><div><br></div><div>由于多种原因,我很早就知道抗战中中国远征军的英勇战史,也知道远征军中有很多官兵就来自贵州尤其是遵义地区。但很遗憾的是,那时这方面的书籍极少,只是在全国文史资料和地方文史资料选辑中有不多的回忆文章,民间偶尔存留的私人撰述中也有一些简略记载。所以,当我再次收到康振贤先生惠赠的《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3师抗战纪实》(此前曾获康先生赠阅《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一书后,忍不住欣喜,一口气便将之看完了。两本《虎贲独立师》都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将近六十万字,有各类珍贵历史图片近两百张,它们用丰富的信史,记载了贵州子弟兵在八年抗战中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是两本告慰抗战老兵、还原历史真相的优秀著作。</div><div><br></div><div>阅读《虎贲独立师》,最突出的感受是,黔军在八年抗战中,居然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征战史。无论是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还是恶战万家岭、滇西大反攻、松山大血战……正面战场众多与日寇面对面厮杀的大小战役,几乎都有黔军殊死杀敌的身影。黔军虽然序列上属于中央军,但武器装备却与中央嫡系部队有很大差别;他们甚至被称为“贵州草鞋兵”。但就是这支武器装备简陋的部队,却在一次次与强敌对垒的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个性和精神,杀出了自己的军威。阅读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和艰难转战中百折不挠的经历,深以为他们“虎贲军”的赞誉绝非浪得虚名。书中记载黔军的具体战斗时,全部以采访老兵的第一手资料和各地志书与文史资料为准。作者在电话上告诉笔者,著书他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为了让自己的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了让它们能被九死一生的“老兵认可”,他对从各个渠道得来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甄别和遴选,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孤证不用”,哪怕这样的史料有些很精彩,他也抱憾割舍。所以出现在书中的很多战争场面,简直看得人叹为观止,像南京保卫战中的残酷和混乱、日军的残暴和血腥,武汉大会战中浴血松山口与日军反复拉锯的殊死拼杀,滇西大反攻中与日军王牌恶战松山,书中都有惊心动魄的叙述和描写。而这样的场面描写,不仅与各类“抗日神剧”对战争的描述截然不同,就是那些比较忠实于历史的影视剧,对照这两本书中类似战争场景的展示与描写,其实也有相当的距离——后者完全颠覆读者有关战争的银幕认知,书中对战场环境和战斗情景的叙述描写,严酷而逼真。</div><div><br></div><div>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八年抗战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后来才有“惨胜”一说。为了赢得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我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仅以人力而论,牺牲就巨达3500万。抗战期间,贵州平均不到三户人家就有一户的子弟走上战场;先后有十一个师出黔,前后输出兵源七十多万,占当时贵州总人口的百分之七。以102师为例,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伤亡两万余人,多次牺牲,多次补充,以致抗战结束时,这支原先为清一色贵州子弟的黔军,最后贵州籍官兵只占三成!因为牺牲巨大,贡献巨大,1945年5月,贵阳市曾在市中心修建了“第102师抗日阵亡纪念塔”。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纪念塔在1952年被推到了,至今没有恢复的迹象。</div> <h5><font color="#167efb">国军将士观看缴获的日军旗帜</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国军将士祭奠死难战友</font></h5> <p><br></p><p>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关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孰轻孰重的观点,几十年来海峡两岸一直水火不容,迟至2005年,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才第一次明确地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不仅是共产党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把“中国国民党”位置放在“中国共产党”之前,它其实也很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谁才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p><p><br></p><p>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长期不为世人所知,其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中期,虽然电影《血战台儿庄》曾引起巨大轰动,在迅速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关系中功不可没,但是在一般民众的心里,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当时民国政府的倾力抵御几至山穷水尽的地步似乎无关。在《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3师抗战纪实》的后记中,作者曾以沉痛的笔触记叙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在岳麓山上我问到长沙会战时,几个大学生居然瞠目结舌不知日军到过长沙,更为遗憾的是,当我问到长沙会战的总指挥时,大家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彭德怀,让笔者大跌眼镜。”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和可悲的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我们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血与火的抗日疆场,没想到,他们将鲜血洒在这片生养他们的国土后,后来者居然对他们当年的英勇牺牲一无所知!都说一生不能死两次,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居然就真的死了两次:一次死在与外敌浴血拼杀的疆场,一次死在后来者的记忆!这是怎样一个巨大的悲剧呢?</p><p><br></p><p>《虎贲独立师》呈现的战争场面残酷而悲壮,但它们都是信史。看到两书附录的那些历史文献和资料,看到书中众多抗日英杰照片上已经泛黄的遗容,我有时难免生出一种神思恍惚:这些可敬可爱的先辈并没有死去,他们就活在我的眼前……</p><p><br></p><p>随笔至此,我的眼睛已有些润湿。我衷心希望:一个曾经很伟大的民族,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全部历史。因为漠视一个民族完整历史的国家,不管你的肌肉表面看上去有多么光鲜结实,也永远不可能称为世界强国。</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闲看闲书,自由写作人。主编过多部地方文史图书,出版有读书随笔《忧郁的告白》《纸上的乡愁》计60余万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