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中外所有的作家当中我至今最欣赏一个人,那就是路遥先生。路遥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清贫的一生,奋斗的一生。</h3> <h3> 他的写作与他的一生紧紧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一种精神与文字交织的交响曲,让人感动,催人奋进。</h3> <h3> 我喜欢路遥先生,不只是他的文学造诣,更是他魅力的精神与人格。他一生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的精神比他的文字更感人,更让人奋进。而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悲与苦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家境贫困</u></b></h1> <h3> 路遥先生七岁时,因家境贫寒过继到延川县西北十里的郭家沟村伯父家中。50年代是陕北历史上的清平盛世。几近户不掩扉,道不拾遗。清平盛世中虽然没能团子换蒸馍,但也确使不少光棍娶了老婆——这是一个著名的人口高峰,也是一个教育普及的黄金时期。和路遥同龄的农家孩子几乎都被动员进了村办小学校。</h3> <h3> 从“五星红旗”到“我们的教室真漂亮”,课本给孩子描绘了一个既陌生又美好的环境。这一切和生活中的种种不足形成了诸多反差。这些反差随着课本知识的增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刺激着孩子们的心。</h3> <h3> 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路遥正在延川县城关小学上学。这个由文庙改建成的学校穷得充满了传奇故事。别的不论,仅就吃饭一项就足以打发掉任何人的寂寞和神经衰弱。吃饭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人们的尊卑贵贱全由吃的好坏而定。条件最好的当然要数家在县城的学生。他们不论吃瞎吃好都有父母亲的关心照顾。而那些远离父母的住校生却不然,每吃一顿饭,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h3> <h3> 住校生吃饭分三等。上等的吃“报饭”——想吃什么,想吃多少全由学生自己定好,提前一天填表登记报上去,由炊事员按表汇总加工。吃饭时,炊事员一边唱名报数,一边分饭。尽管时有表格出错,冒名顶替之类小事端发生,但秩序还算井然。热闹处在中等学生吃饭的场地。这些学生家里没有合格的面粉交纳,无法报饭,靠每星期天回家取熟食或薯类维持营养,属于吃“煎饭”的阶层。所谓“煎饭”就是每人自备一个白布口袋,提前把熟食、薯类塞进去扎好,上面写上自己所在班组及名字后,送到厨房由炊事员拢起来蒸进一个大锅里。</h3> <h3> 这样做显然弊端很多:且不说味道互串,酸甜中和之类的小遗憾,最难的是分饭!炊事员一揭锅盖,满窑洞热气蒸腾,饿急了的孩子们便蜂拥而入。无数只手在热锅里乱捞乱摸。捞到的飞快地“倒”着手踉跄而去。没捞到的越加奋勇无畏地挤。在热气腾腾的大锅里找自己的口袋谈何容易。因而总是出去的少,进来的多,瞎子打蛇,乱舞成一片。或有人烫了手,或有人被踩了脚,或有人既烫了手,又踩了脚同时还拿错了口袋。于是呼喊声、咒骂声、乞求声、讨要声、碗筷的破碎声、女同学的哭泣声响成一片。前来维持秩序的值周老师和总务主任有心辨明是非曲直,眼睛却被水蒸气蒙了,只好猫腰中跺脚,闭着眼睛乱吼,反而更增加了混乱的程度。</h3> <h3> 路遥属于第三等级。即既交不起面粉,所带的“糠团子”又不能去煮。只好吃“冷餐”。吃“冷餐”的学生自然最没面子,只好用其他刺激来平衡。这刺激就是看书或编织笑话,这样做有点像自娱也像自嘲,但这却是一种创造。</h3> <h3> 拿笑话当饭吃的孩子非等闲之辈!路遥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处境,愈发埋头读书,为的是日后当个干部吃那些猪肉烩粉条之类好东西。为此他也做好了详尽的准备。甚至将来当了干部怎样走路,怎样说话都想过了。并且很快以优异成绩上完了中学。正准备报考西安石油化工学校。轰然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大潮,将他席卷而去……(海波)</h3> <h3> 家道的贫寒,志向的远大,激起他无穷无尽的想象欲和求知欲,激发起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深情地回忆到,读县中学时,食不果腹的他听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翱翔,兴奋得彻夜难眠。他站在县中学空旷的大院里,遥望夜空中如织的繁星,心想哪一颗是属于我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b>生活拮据</b></u></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h1><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路遥一生都是在拮据中度过,他曾为朋友结婚不能送像样的东西而羞涩,只好送了自己结婚时妻子买给自己的围巾。他曾让朋友用包沙发的布缝套衣裳,那种绿不绿黄不黄,部队上用来做雨衣、炮衣的细帆布做了一条宽腿腿裤,土八路路遥洋火了一回。为了和他那一帮同龄的年轻伙伴比穿衣,他竟然别出心裁,拿着养母自织的土布,找县城最好的裁缝,拿出一张画报,指着上面的一个人身上的西服说,你就给我照这个样子做。裁缝傻了眼说,这是外国人穿的西服!咱这土织布咋个缝?糟蹋布哩么!路遥坚决道,你只管缝,日蹋了不让你赔!裁缝只好照猫画虎做好了西服。路遥穿着土布缝制的软不塌塌的西服,活跃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出尽了风头!</span></h3> <h3> 路遥生活中的拮据更表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路遥由于没有得到家庭的应有温馨,没有得到生活上的照顾,他晚上进行创作经常吃着干馍,喝着开水,咸菜也没有,更谈不上营养品。他经常半夜三更敲邻居门说:有没有馍,给我吃一点。当然邻居都是好朋友了,依了他,但那个年代大家彼此都在一个生活水平线上。所以说,路遥身体垮掉,与他长时间超负荷的精神劳动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与他内心深处无法表白的伤痛亦有不可撕裂的原因。</h3> <h3> 路遥在创作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时身染重病。那时,他经常处在艰苦环境中。“在煤矿一呆就是一个冬天,三四个月不出山。进山的时候,还是满山翠绿,出来时,已经是白雪皑皑,一片绿叶子都不见了。只有屋子里的窗户,变换着一年四季的风景。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每天睡觉的时候,就感觉第二天再也爬不起来了。但睡上五六个小时,稍微恢复体力后,又开始了工作。”</h3> <h3> (路遥《写作是心灵的需要》)煤矿里生活条件极差,尤其是在冬天,唯一的蔬菜只有大葱,路遥就只能整天去对付大葱馒头。他是有意找到这样偏僻的地方埋头创作的。在相当长的日子里,他只和老鼠为伴,两三个月很难和别人说上一句话。喜悦,激动,忧伤,都只能和自己诉说,那种寂寞、孤独之情,超乎想象。“</h3> <h3> 写第二部时,这架从未得过病的“优质机器”开始出现问题,有时就趴在桌子上,头枕一本书,在那里艰难地工作。第二部完成后,他的身体彻底垮了下来,舌头呈焦炭般的黑色,喉咙肿得连水都咽不下去,一天24小时痛苦得无法入睡,既吸不进去气,又吐不出来痰,有时折磨得在地下滚来滚去而无一点办法。中医西医都看了,就是检查不出病症,打针吃药毫无效果。</h3> <h3> 当《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后,他依然没有去领奖的路费,他的弟弟王天乐开玩笑说:你最好别得诺贝尔奖,我给你筹不到那么多盘缠,惹得路遥直骂:日他妈文学(据王天乐回忆)。苦难是这位文学家永恒的伴侣。但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已不失纯真。路遥先生曾对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们这些人,说到底得靠挣死命、吃大苦在社会上争一席之地。别无其他。我们是写东西的,一切不公道以至不幸对我们都有用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b>创作艰苦</b></u></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b><br></b></u></h1><h3> 拮据的生活,孤独的情节并没有消除路遥先生的斗志。他从小立志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他绝不像他父亲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操劳一辈子,他要走出黄土地,要创作自己的生活。</h3> <h3> 当他选择以写作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他就不择场所的写作。草垛旁,墙根下,猪圈边……或坐或靠,五合板膝盖上一支,便可进入状态。身边练琴的、练唱的、背词的,嘈嘈杂杂乱成一团,他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曾对好友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写文章的人,不读书或者读得少,就很难写出好文章。要想当作家,就得像牛吃草一样的多读多学。”</h3> <h3> 《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还有一段记录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细节。为了准备资料和背景材料,路遥曾在图书馆里猫了一年的时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作了几十万字的笔记,以至于手指磨出了老茧。在他写作他的巨著时,他的朋友不理解他的拼命忍不住问他,为啥非要如此紧迫地为完成这部鸿篇巨制而玩儿命?路遥袒露心扉说,在他的创作计划中,早就规定了自己要在精力最为旺盛,创造力最为活跃的青壮年时期,不惜一切代价,义无反顾地完成自己的文学巨制。他告诉朋友,他这样做,是不想像有些伟大作家的文学梦想因生命的突然终止而成为残破的遗憾。比如肖洛霍夫,比如柳青等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b>事业成功</b></u></h1> <h3> 先生凭借不服输的精神和超乎常人的努力终于使他的事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最终实现了他非凡的梦想。我突然想,假如没有贫穷的生活,假如没有孤独的世界,假如没有超人的魄力,路遥先生会是什么样的?当我疑虑时,胖乎乎的,沉默不语的路遥先生便跃入我的脑海。那一圈圈的近视镜环,那一缕缕的香烟缭绕,那一抹抹的眉宇铿锵,那一步步的坚定执著,向我证明,反问是多么的不必要。</h3> <h3> 是啊,是贫穷给了路遥先生思变的决心,是孤独给了路遥先生创作的空间,是不服输给了路遥先生成功的机率,正是这些低调的生活把路遥先生一步步的推向高峰。我常赞叹路遥先生作品的精湛,感动他作品中人物的鲜活,精神的超然,其实,我真正钦佩的,是透过先生的作品看到的先生的魅力的精神与人格,正是这样的精神和人格才让他的作品成了不朽的丰碑。</h3> <h3> 有人这样说“我深深感到,路遥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作品更是伟大的。他对文学的热爱、追求、执著的程度,使我这个当年刚刚走上文学之路的青年受到巨大的感染。对我来说,路遥是兄长,是导师,是挚友,更是我在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15年过去了,我怀念路遥。20多年过来了,人生中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没有了记忆,认识的许许多多人的印象也趋于模糊,但路遥的音容笑貌我记忆深刻,路遥的人格魅力我艳羡不已。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又是一个平凡的长兄;伟大的时候,叫人肃然起敬,平凡的时候,像一个稚童。无论如何,路遥精神在我心中已不可磨灭。”</h3> <h3> 有人还这样说“他是勇士,他是英雄,他的死即悲壮又庄严,他以自己光焰四射的智性和诚实的劳动,在中国当代文学殿堂竖立了一道夺目的文学丰碑;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树立起独异的文化人格景观和意志精神景观;以坚定不移的目标和永远燃烧在他血液里的斗志及卓尔不群的人生态度,鞭促自己,激励后人。他歌唱生活,歌唱人民,歌唱理想,生命之光虽然短暂但却永放光彩。”</h3> <h3> 也有人说路遥先生是累死的,这样做不值得。可我想说,如果路遥先生不“累死”,那他将带着遗憾走完他的一生,那就叫“后悔死”,因为在他走了之后,他的家人都发现患有肝病或肝癌,而他,就是这样走的。</h3> <h3> 现在想想,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立誓一定要在精力最为旺盛,创造力最为活跃的青壮年时期,不惜一切代价,义无反顾地完成自己的文学巨制是多么高远的一种想法啊!</h3> <h3> 路遥先生走了,在他还没有想离开世界的时候;路遥先生走了,在他用尽生命拼搏的时候;路遥先生走了,在他最辉煌的时候。多少的欣慰带着遗憾,多少的希望带着无奈,多少的期盼带着辛酸,他走了,走得那样不舍与悄然,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与哀伤。</h3> <h3> 假如他的生活能好点,假如他的生命能长点,假如… …没有假如,他走了,就如一盏灯,一颗星,一幕月,永远的升上了天空。突然想起柳青先生有篇中篇小说《咬透铁》,铁谁能咬透?路遥先生就是咬透铁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