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

滄浪之水濯吾缨、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节日,只是有的和一部分人有关,有的只和个别人有关。今天又有一个节日,它和华夏民族有关。</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和华夏民族有关的节日很多,中秋节是其中独特的一个,和自然有关,和人有关。</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名“中秋”。</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月有阴晴圆缺,农历十五前后,是一月之中月</div><div>最圆、最亮的时候,所以,又可称为“赏月节”、“拜月节”。</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为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转动,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天12小时44分钟。在“望”时,月、地、日最接近一条直线,月亮因此也最圆、最亮。 但由于月亮转速有快有慢,因此每次抵达“望”的时间不同,大多在农历十六日甚至十七日凌晨,今年便是十七的月亮最圆。 “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每个月里,当月亮公转到和地球、太阳成一直线的位置,从地球上看,此时的月亮最圆最满,称之为“望月”。 但由于地球自身不停自转的缘故,并不是地球上每个角落都能够看到望月。农历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是望月可能出现的时段。所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只是民间的说法罢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些多情的人啊,总是能借自然的景抒自己的情,到了晚上,月圆桂香,勾起了他们的诗情画意,也勾起了人们的思念。人们便将月的阴晴</div><div>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对应起来,中秋时分就是“欢”和“合”,“欢乐”是表现方式,“团圆”是精神内核。</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团圆不仅仅表现在亲人、朋友的团聚上,也表现在节令的吃食上。“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是为月饼。</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时至今日,月饼已经是不拘一格了,但外形都是圆的,内里早已是千变万化、五花八门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第一次吃自己买来的月饼,是在小学四年级。六块钱一盒,八个月饼,两个一小包,是现在很多人叫做点心、不喜欢吃的五仁。自己攒了两天钱,和三个同学凑了凑,四个人买一盒,每人分两个。我们并没有把月饼当“月饼”吃,我们把月饼当饭吃了,就是中午那顿饭,你要问我那盒月饼是什么味道?我只能说和米饭一样,并没有故乡的味道。</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吃的记忆最深刻的月饼是在十七岁的时候。我正在读高中,周内要住校,周末要补课,一个月回一次家,那时候疏远了家和家里的饭。春节自不必说,每逢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日也是要放假的,放假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休息和玩已经比家里的饭重要,但是,只要回到家,团圆的意义还是有的。那年的中秋节,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丰盛的饭菜里,令我难忘的是母亲做的月饼,这个月饼不同于一般所见的月饼。母亲早上起来就和面、发面,然后买来红糖和白糖,花生去皮,核桃压碎,早早地做好准备工作。等到吃饭的时候,母亲端出自己做的月饼来,我从未见过如此大的月饼,或者说它就是蒸馍。母亲是用白面蒸的月饼——一层一层的薄面皮夹着花生、核桃、糖做成的馅料,有脸盆那么大,边上是一个一个的莲花瓣。我们全家人分食了这个大月饼,母亲说一定要一顿吃完,这样我们凑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是圆满的。这是我对团圆最直观的理解,也种下了我对圆满的期盼,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次中秋节。回到学校后,这个月饼的味道成了家的味道。</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每次的节日,都成了我们出去聚会的借口。人多了,饭菜多了,酒多了,反而很少吃月饼了,月饼成了送人的礼品。那时候,与亲人、朋友的距离是百里、百公里。</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啊,假期少了,人少了,与亲人、朋友的距离真的变成千里了。当海上明月升起的时候,山上是月光,天涯是月光,海角也是月光,当千里外的他们看到月亮时,我也看到了,打一个电话,仿佛我也看到了他们。这就是共婵娟了,千里又何妨呢?愿你们都去赏一赏月,喝一喝桂花茶,吃一吃月饼。这时的月饼是故乡的味道。</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月饼是有味道的,诗词也是有味道的。在众多写月亮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苏老的那一句,也是我每个中秋节都最想说的。</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愿你们快乐。</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愿人长久!</div><div>—————————分割线—————————</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觉得自己离老家没那么远,首先你要离家足够远,我恰好离家够远,所谓觉得没那么远,大概就是在本该团圆的日子里“千里共婵娟”吧,今年中秋节,当时并没有多发生什么,一切如常,合情合理,月饼吃了,没有赏月,也没有桂花,所谓“故乡的味道”,其实是内心的味道。但我知道,山上是月光,水面是月光,天涯是月光,海角是月光,村子里是月光,小河边是月光,月光下有他们,月光下也有我,这就够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