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种泪叫“釉泪”,有名字,有生命,经历千度高温,在不见天日的窑中锻造,烈火出身,留下的一点是它涅磐的泪。</h3> <h3>作为汉族传统名瓷,建盏固有的特点之一就是“釉泪”。对于建盏釉泪,资深盏友们往往爱不释手,求之不得。但大部分盏友对釉泪是怎么回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 </h3> <h1><font color="#ed2308">釉泪形成原理:</font></h1><h3>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建盏采用正烧,受重力影响,导致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建盏施半釉,施釉圈釉水厚到一定程度会往下落,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当釉泪垂而不落时,形成特有的个性美,当釉水落下过于盏底,沾到窑上,影响美观,则视为瑕疵。盏友们都醉于建盏的釉泪美,苦寻有釉泪的美盏。</h3> <h1><font color="#ed2308">老盏中大量存在釉泪</font></h1><h3>盏似男儿,像炉里一把剑,熊熊烈火高温练,练就铮铮铁骨,坦荡心无惧,傲立天地。他总是霸气、执著、坚毅果断,雷厉风行,不予苟同持自己特有的个性、给人以沉重、傲气,坚硬冰冷的疏远感。</h3> <h3>建窑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润。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但还是有余釉在高温易于流动,故有挂釉现象,这种现象在老盏中更加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发现,老盏的釉水普遍较厚,后期上釉工艺比较粗糙,有些上釉规整,有些上釉只有一半,或者都将包底。更加不可控制的是柴窑温度的控制,往往龙窑温度过高,窑内氛围剧烈,更加容易形成釉泪,这也是老盏为何普遍存在盏底包底,或者挂釉的现象。</h3><h3>老盏的挂釉现象比较普遍,不乏一些名盏,非常具有动感。</h3> <h1><font color="#ed2308">釉泪不是瑕疵</font></h1><h3>万物皆有情,从来佳茗似佳人,铁骨男儿亦感动于佳茗的绵醇、清香、俏丽中。她唤醒热血男儿的柔情,击碎了漫无天日的烈火窑炉中的孤独,流一滴悬而不落之泪--釉泪<br>釉泪,显示了建盏特有的厚釉及其流动感,同时泪滴里集中显现了黑釉及其中晶体的美感,这是建盏之美。但是釉过厚过多,就会粘底,所以不粘底的釉泪是美感,也显示了施釉手艺高超,这也是许多资深盏友为何喜欢釉泪的原因。而一些玩盏还不够深入的盏友,对于釉泪并不太了解,往往认为釉泪是一种瑕疵,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误解。釉泪的存在,是建盏的特点之一,更是一种美感,一种工艺的体现,并不是瑕疵,反而是一只具有优质斑纹并具有釉泪的建盏,更具有收藏和把玩价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