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故乡在心上</p><p> 郭伟宁</p><p>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p><p>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p><p> 鲁山县历史悠久,很多偏远村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鲁山县有中国传统村落瓦屋镇李老庄村、梁洼镇鹁鸽吴村,有省级传统村落背孜村、东山村、扒头郭村、仓头村、邢沟村、楝树村、土桥村、霍庄村、红石崖村。它们有的沉寂在大山深处腾起炊烟袅袅,也有的在依山傍水处奏起锣鼓喧天。这些古村落是岁月洗礼的文化古迹,是鲁山文化传统风格里的重要一环,千百年间实实在在地承载着鲁山人的起居生活。古村落是经受岁月洗礼的文化,不仅在传统风俗里,更在呼吸之间、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p><p><br></p><p><br></p> <h3> 瓦屋镇传统古村落李老庄</h3><h3> 李老庄村内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多集中连片大多分布在东西主街两侧,多为砖、土坯、青瓦,属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地基为砖石垒砌,高台阶、青石铺门,墙体采用土坯、青砖混砌,高屋脊、坡屋顶,砖雕、石雕、木雕栩栩如生,十分精细。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大部分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而建,房屋多坐北朝南,在雕刻工艺上有木雕、砖雕、石刻。规模不同,形式各异,不仅集中反映了山区民居的布局、结构、构造、家具陈设等特征。在历史街道、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极具价值。</h3> <h3>斑驳的墙壁,幽长的巷子,童年的笑声回荡着</h3> <h3><font color="#010101">屹立,仰望千年,诉说着村落的故事</font></h3> <h3> 瓦屋镇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山绸制作技艺。上世纪初,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上,河南鲁山的一匹丝绸荣获金奖,举世闻名。曾一度在国内外市场脱销,社会绅士名流、海外商界华侨,若能得到一件正宗的鲁山丝绸,顿感身价倍增,无比荣耀。鲁山丝绸,因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织女织”。</h3><div>鲁山绸制作工艺要经过养蚕、收茧、缧丝、络丝、牵绸、钩轴、刷绸、安机、掏缯、钩轴、织绸、炼绸十几道程序,单是制作的工具就有二十余种,每一道工序都是技术活。上下凤点头,左右龙摆尾,勤劳致富。在传承人岳石头的家中,伴随着老织布机咔嗒咔嗒的声音,一首古老吟唱萦绕耳边,穿越大唐的感觉油然而生。</div><div>鲁山丝绸——这一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著一色而五彩斑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姿态,一丝一缕,绵长千秋。!</div> <h3> 打开那扇窗是庄严的李氏祠堂</h3><h3> 李氏祠堂位于鲁山县瓦屋镇李老庄村村口,是一处清代建筑,坐北面南。现存祠堂五间,</h3><div>砖木结构,祠前有月台,棂子门窗,五脊六兽,小灰瓦覆顶,檐下四根明柱,青石柱础,为单檐硬山抬梁式建筑。脊檩下有字“大清同治十二年三月初十日榖旦卯时正二刻立”;院内</div><div>东厢房被毁,现存西厢房三间,砖石结构,五脊六兽,小灰瓦覆顶。院内有光绪年间古碑两</div><div>道。祠前有柏树一棵。李氏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它对研究该地域李氏族人的繁衍生息及</div><div>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div> <h3> 梁洼镇鹁鸽吴村</h3><h3> 鹁鸽吴村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大浪河穿村而过,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村南有鹁鸽崖一处,崖壁长有苍松翠柏、风景秀丽。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460亩,全村1720人,村内有百年以上古树5棵,烈士纪念亭一处,现有明朝古民居2处,清朝古民居2处,古庙一处,传统乡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传统建筑多为石木结构,是中原浅山丘陵地区典型民居。当时群众就地取材,地基、墙体由青石砌筑,上部为木结构,小青瓦履顶,虽历经百年,但保存较完整,整个建筑显的平实、精致、自然、质朴。</h3> <h3> 传统的建造工艺和质朴原始的建筑材料,反映了先民们充分遵循自然,利用自然的杰出智慧,对研究明清、近代中原浅山丘陵地区民居建筑有一定意义,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较高。 </h3> <h3>鹁鸽吴村古树</h3> <h3>鹁鸽吴村鹁鸽崖</h3> <h3><font color="#010101">瓦屋镇传统古村落红石崖</font></h3> <h3>红石头房子形成了红石崖独特的村落风格</h3> <h3>努力的长成一道风景线,只为你的回眸</h3> <h3>引颈高歌,共唱美好明天!</h3> <h3>传统村落红石崖,古朴的村貌,传统的生活方式,淳朴的民风世代延续</h3> <p>古墙、扁担构成一幅画,是不是感觉很唯美</p> <h3>尝尝咱红石崖的柿子,甜着呢!</h3> <p>串串红椒,是百姓红腾腾的生活。</p> <p>野菊花把山路送的很远</p> <h3> 背孜乡传统古村落东山村</h3><h3> 东山村位于背孜乡东北部,九峰山半山腰间。属深山林区。太澳高速及s242省道从山脚下穿过,村庄依山就势而建,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70亩。山林面积6800亩,全村辖5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村庄有较完整的连片乡土传统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还有不少的土木、砖木结构房屋。这是以石头或夯土或砖为承重墙体,承重墙上部为木框架,依次分别为大梁、梁柱、二梁、檩、椽子,椽子上铺上用树枝条编成的拍子或是木板,上面摊上泥巴,最上面摆上青瓦,最后还要封脊,脊两头安上兽头或猫头,封脊俗称合拢口,房屋算是竣工。其房屋门均为木质门,有的是两扇门,有的是一扇门(俗称单扇门)。整体建筑朴素、典雅,突出地方特色。九峰山山体大多石层外漏,便于挖掘,挖出的石头又容易打造成型,加上深山林区不缺木材,为当地人就地取材建造石木结构房屋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石木结构房屋是东山村群众传统建筑的主流。现有完整的石木结构房屋比比皆是。还有好几处完整连片的传统民居。</h3><div>上世纪60年代以前,其传统建筑基本上都是草房,到70年代以后,当地人逐步进行房屋改造,把草屋顶换成了小青瓦屋顶,但石木结构房屋大多仍使用原来的石头墙体,只是改换了上部结构、并未失去传统民居的风貌。</div> <h3>背孜乡的九峰山山高路险,在九峰山的南麓,有一个若世外桃源的小山村——东山村。</h3> <h3>东山村老院子古朴喜庆</h3> <h3>斑驳的老旧墙壁披满了青藤,夕阳时分,老人就倚坐在墙边,望着远山出神</h3> <h3>从九峰山的半山腰处望去,层层叠叠的青石瓦上兀自立着两棵苍老的古楝树,郁郁葱葱,遥相呼应。</h3> <h3>东山村有一家为范家一号的农家院,因为饭菜十分地道、可口,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h3> <h3>村民养蜂所酿蜂蜜的味道如当地民风一般,淳朴地道。</h3> <h3>东山村村中房舍以石瓦堆砌而成,青石瓦上会在春季长出草叶嫩芽,在冬日里又枯黄零落。</h3> <h3> 九峰山丰富的石材,不光是当地人的建筑材料,也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用材。如用石头制作的石磨、石碾、石磙、石桌、石凳、磨刀石、石臼以及饲养家禽用的石槽等等,随处可见。鸡舍,猪圈也都用石头垒砌。</h3> <h3>尧山镇传统古村落霍庄村</h3> <h3>霍庄村的野菊花金黄万顷</h3> <h3>秋染霍庄村</h3> <h3>山茱萸铺满致富路</h3> <h3> 传统古村落张官营镇楝树村</h3><h3> 楝树村位于张官营镇南10公里处,明末建村时,东侧有楝树,采甘露取名甜楝树,简称楝树。耕地500余亩,地处平原地带,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有自流灌溉条件,南依灰河,河水清澈,主要产业养殖业和种植业。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乡土建筑多处,传统建筑面积约8000余平方米,这些传统建筑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保护较完整。村中民居虽然建筑年代较晚,但建筑建造延续了传统建造技术,并结合时代发展做出部分改变和提升,结构合理、形式简朴、色调淡雅,在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结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h3> <h3>传统古村落瓦屋镇土桥村</h3> <h3>土桥村依山傍水,人口分布在荡泽河两岸,东接李老庄村,西至土门地界,南至瓦屋乡上寺村,北至瓦屋乡瓦屋村,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村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约30亩。村内有清代李氏家族古居群一处,范氏家族古民居一处,传统乡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大部分古民居为上下两层的土楼,其建造工艺是地基以大块卵石为基础筑基,墙体为土制砖坯在石基上砌筑而成,墙体厚度达50公分,二条大梁横置于房屋一层上部南北两侧,房屋东西两侧四条细梁置于二条大梁上,上面搭建木板,将房屋隔开,分为上下两层,二层房屋上部承重结构为二梁结构,小青瓦履顶,一楼用途多为厨房、仓储,放置粮食、杂物、劳作工具使用,二楼为居住使用;特点是房屋结构承载力强,地基不容易沉降、瓦片不易脱落,冬暖夏凉,充分证明了古人合理利用土地的家族生活,但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保存不十分完整,对研究清代中原地区居民建筑具有一定意义,文化价值较大。</h3> <h3> 现今人口分布在荡泽河两岸,村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村内有清代李氏古居群一处、范氏古民居一处、古桥涵2座、古树3棵、古井2口,传统乡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大部分古民居为上下两层的土楼,此结构承载力强,类似现在的框架结构。</h3> <h3> </h3><div> 土桥村依山傍水,人口分布在虎盘河、荡泽河两岸,东接李老庄村,西至土门地界,南至瓦屋乡上寺村,北至瓦屋乡瓦屋村,位于瓦屋西南方向距瓦屋镇区3公里,东西长8公里,村落选址依山傍水,房屋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房屋建筑错落有致,清初洛阳宜阳县丰李乡李氏家族迁徙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依山傍水,适宜居住,遂在此落户,建两座土桥,得名土桥村。</div><div> </div> <h3> 仓头乡仓头村传统古村落</h3><h3> 仓头村位于鲁山县城北20公里处,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为仓头乡政府所在地,村庄被青山环抱,东、西两条河流穿村而过,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村落面积7.51平方公里。村内有商周古墓群遗址、汉代冶铁遗址、仓颉祠、仓颉冢、文殊寺、禹王冢等。传统乡土建筑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小青瓦履顶,保存较为完好、具有一定风貌特色及代表性的建筑多为民居,村庄的建筑结构合理、形式简朴、色调淡雅,与村落内的林地、山丘、河流组成了典型的中国农村自然景观,展现了村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仓头村民居利用当地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特长,因材施用,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传统民居的特征,也正是仓头村建筑特色的精华所在。仓头村民居以青灰为主体色调,青砖青瓦,局部以白色点缀,风貌古朴凝重。仓头村中民居虽然建筑年代较晚,但建筑建造延续了传统建造技术,形式简朴、色调淡雅,在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结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h3><div><br></div> <h3>故乡在心上</h3><div>鲁山电视台《天南地北鲁山人》主题歌</div><div>作词:王 利</div><div>作曲:李双雄</div><div>编曲:小 春</div><div>演唱:廖芊芊</div><div>录音:悦声无限</div><div>混缩:黄煦</div><div>伴唱:黑鸭子组合</div><div><br></div><div>那年我挥手告别家乡</div><div>追寻的行囊背在身上</div><div>一路风尘把大地丈量</div><div>跟随时代开创梦想的荣光</div><div><br></div><div>啊 鲁山 我的故乡</div><div>奇峰秀水把我滋养</div><div>啊 鲁山 我的故乡</div><div>千年文脉为我领航</div><div><br></div><div>如今我身在千里异乡</div><div>追寻的初心始终不忘</div><div>历经沧桑创天地一方</div><div>人生故事串成耀眼的星光</div><div>啊 鲁山 我的故乡</div><div>多想邀月与你分享</div><div>啊 鲁山 我的故乡</div><div>家乡给我前行力量</div><div><br></div><div>天南地北 激情飞扬</div><div>梦里的天堂就是故乡</div><div>潮起潮落 叶绿叶黄</div><div>心灵的归宿还是故乡</div><div>故乡永远在我心上</div> <h3>拍摄花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