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游览完那座横跨塔拉河谷的桥之后,我们要去的下一个国家是波黑。说起波黑,实际上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与水的颜色没有任何关系。按照政治划分波黑又是由波黑联邦和塞族联邦共和国组成。</h3><h3><br></h3><h3> 塞族共和国有自己的首都-巴尼亚卢卡,而整个波黑的首都就是前南斯拉夫的文化都城-萨拉热窝。一座有着十分厚重历史的城市: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遭遇重创,最后在波黑战争中遭受严重内伤。</h3> <p class="ql-block"> 从黑山进入波黑后,我们依旧行进在山区里,路况是越来越糟。一边山上有碎石滑落,另一边则是断崖,只有中间窄窄的路面上还存有一点水泥面,估计还是南斯拉夫的遗产。</p> <h3> 照片下方那块警示牌提醒这里依然有地雷。有数据说波黑境内到2014年底还有上万个未引爆的地雷,所以不能随意走入荒废或没人行进的区域和建筑。</h3> <h3>渐渐地我们离首都萨拉热窝越来越近了。</h3> <p class="ql-block">如此弹痕累累的居民楼还是很让人触目惊心的。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完全不像"二战",倒是很像中世纪那种无差别,几乎难以定义的种族-宗教-世袭的战斗。过去统一归类的是南斯拉夫人或者是斯拉夫人,如今可是要分波黑塞族或克族,以及波黑穆族……</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是波黑第一大城市,始建于1263年,现有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整个城市布局呈东西走向的狭长条状,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米里雅茨河(Miljacka)穿城而过。城市现有四个行政区:老城、中心城、新城和新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与世界大战中遭遇轰炸的欧洲城市相比全无相似之处,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座很不欧洲的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相互渗透。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萨拉热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和俄国人都在这一带展开过殊死博斗,这座城市也因连绵不绝的战争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欧洲耶路撒冷”的萨拉热窝,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此汇集的历史由来已久。虽互相争斗从未中断过,但还算安然共存,不同宗教的建筑尚能在近距离间矗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小说家,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曾经这样描写过:如果你躺在床上,通宵不眠,那么你便可以学会辨认萨市之夜的各种声音。天主教大教堂的钟以丰富坚实的声音敲着午夜两点,悠长的分钟过去了。然后你会听到稍稍微弱,但却带着颤音的东正教教堂的钟也是敲打着午夜两点。接着是稍稍刺耳,而且比较遥远些的贝格清真寺的钟敲了11响。阴森森的土耳其式的11点是根据那个遥远国度特异的时间区分法而定出来的11点。犹太人没有钟可以用来敲声报时,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现在是什么时间......</p> <p class="ql-block"> 米里亚茨河边的国王清真寺“Emperors Mosque”是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州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为献给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穆罕默德苏丹所建。它是奥斯曼时期巴尔干地区最漂亮的清真寺,同时也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清真寺。</p> <h3> 萨拉热窝最早的东正教堂,“Old Orthodox Church”,数次被焚毁又数次重建,是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h3> <p class="ql-block"> 米里亚茲河畔的阿什肯纳茲犹太会堂 “Ashkenazi Synagogue”是一座精致的摩尔风格的建筑,建于1902年。河上的桥是现代风格,犹如在河中间用丝带一样打了个结。</p> <p class="ql-block"> 高高突出的东正教堂是塞尔维亚正教会的大教堂,正式名称是“圣母诞生大教堂”,是纪念圣母玛利亚诞生的大教堂,建造于1863年至1868年期间。教堂有三个巴西利卡和带有十字架的5个穹顶,我们没能去到那里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一座看上去十分普通且不起眼的石桥,如果不是因为导游一路指点真的是很容易被错过。这可是20世纪70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相关的那座桥,如今名为拉丁桥。它横跨在米里雅茨河上,建于1541年,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桥。</p> <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该桥北侧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桥头有座建筑,当年是咖啡馆,刺客就是等在这座咖啡馆墙外人行道上的人群中,等大公的汽车经过,实施刺杀。今天,咖啡馆早已改建成纪念博物馆,墙外人行道上有块石头,标出当年刺客站的地方。博物馆的墙身上嵌有一块纪念匾,上面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在南斯拉夫还存在的日子里,这座桥一直是以塞族青年的名字命名的,然而随着南联盟的解散,此桥被改名为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市政厅坐落在三个主要街道的交叉路口,是该市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奥匈帝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1896年落成,是与拉丁桥比邻而居的一栋很摩尔风格的建筑。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经历了战争洗礼得以修复的市政厅,同时也是当年费迪南大公遇刺前视察经过的最后一座萨市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被用作为波黑大学和波黑国家图书馆,藏书达200多万册。1992年8月25夜间被重型火炮和燃烧弹击中,大楼起火,藏书尽失。石碑下方刻着:不要忘记!</p> <h3> 最有意思的是这里还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里德军的司令部。</h3> <p class="ql-block"> 如果点开照片放大,就能依稀地看到宣礼塔下方房子上写着Inat kuca伊纳特库彻几个字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引自媒体:在奥匈帝国统治波黑的1914年,帝国曾在萨拉热窝的旧市区寻找建设市政府和图书馆的用地。计划建设的区域内有两个土耳其浴场和一户民家。起先当局只是要求拥有者卖出这块土地,但一直遭拒绝。最后在胁迫之下,这位拥有者还是离开了这块土地。为了表达对当局的遗恨,他将自己的家解体并一片一片的移出,在米里雅茨河对岸重建了自己的家。这座建筑目前是一座名为“伊纳特库彻”(Inat kuća)的餐馆,名称带有“遗恨之家”之意。</p> <p class="ql-block"> 在匆匆掠过沿河的建筑,离开拉丁桥之后走不多远,我们转入了紧挨着的老城区。中心城区多为土耳其统治时期和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马路中间还有一条分界标志: 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在此相遇,也成了该市特有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后形成的颇为浓厚的伊斯兰教氛围,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中东的阿拉伯世界,市井风貌明显迴然于欧洲的其他城市。</p> <p class="ql-block"> 铜匠街是萨拉热窝市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街道之一,15世纪时就已存在,曾经是萨拉热窝手工艺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顾名思义,这条街云集了制作经营各种铜制品的店铺。鼎盛时期,这里制作的铜器日用品多达数百种。据称,巴尔干的女子有使用铜饰品的习惯,一般家庭也爱用铜制器皿,其中包括咖啡壶、烛台、灯具、水壶、托盘、水盆等等。铜器制作的手工艺从奥斯曼帝国传入,至今仍是波黑受保护乃至标志性的手工业。</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时虽早,许多铺子还没开张,但巷子里金属的击打声已经是此起彼伏。我们逛着逛着,选购了一只手工敲打出来的挂盘,真的十分精致。</p> <h3><font color="#010101">很有特色的土耳其咖啡壶</font></h3> <p class="ql-block"> 巴什察尔希亚是萨拉热窝的旧市区的主大街,建于16世纪,是效仿了阿拉伯的大市场建造而成的商业区,有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器、宝石的买卖。</p> <h3> 这是一处历史建筑,如今是一座展出当地历史的博物馆,里面有放当年内战的纪录片。</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巴什察尔希亚还有1551年鲁斯特姆·帕夏(Rustem pasha)修建的带有穹顶状屋顶的布鲁萨巴扎,在这里能买到从土耳其的布尔萨运来的丝织品。</span></p> <h3> 萨拉热窝这座城市,气氛特别好,古意盎然,因为它有浓浓的伊斯兰文化氛围,却又是座典雅的欧洲城市,两者奇妙地结合在一起。</h3><h3><br></h3><h3> 这是1891年修建的奥斯曼土耳其式饮水喷泉-塞比利(Sebilj),形状独特,两面有水龙头,供来往口渴的行人们取水,非常漂亮。如今和拉丁桥一样,是萨拉热窝城市的象征。</h3> <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上映,在那个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它曾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今日我们来到此地,当然是很乐意跟着电影中瓦尔特所走过的地方巡视一番。</p> <p class="ql-block"> 这不, 漫步于老城区,电影中的场景一点点展现在眼前。穿过铜匠街,就到了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 Bey’s Mosque)。这是波黑及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531年。</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电影中假冒的联络员在准确地说出"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的联络暗号后,成功地将瓦尔特约到清真寺见面的场景吗? 地点清真寺就是以此为背景的。</p> <p class="ql-block"> 萨哈特库拉钟楼(Sahat Kula)已经是文物保护古迹了,不对外开放参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的经典场景就发生在此:叛徒约瓦尔特来接头,地点就在钟楼下的清真寺市场。钟楼上,德军布置了埋伏。钟表匠谢特提前得知真相,抢在瓦尔特前头赶到接头地点并击毙叛徒,自己也被德军打死。走在半路的瓦尔特抢占了钟楼制高点,痛击德军之后成功地从钟楼上滑绳而下逃脱。</p><p class="ql-block"> 钟楼(准确地说叫“宣礼塔”)建于1667年,它上面的大钟产自意大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2012年6月,人们对大钟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机械装置被现在的电子装置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这座清真寺所在的院落内,有一座八角形的建筑,格兹·胡色雷·贝格遗体就葬在其中。格兹·胡色雷·贝格1521年被任命为波斯尼亚州长,在他任职的20年内,萨拉热窝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建立了伊斯兰学校,图书馆,慈善基金和宗教机构,医院,公共浴室。此外还建起了庞大的商队、商场和手工作坊。他生前曾立下遗嘱,死后将自己全部财产捐给萨拉热窝。</span></p> <h3> 老城区清真寺的一侧,是一家商品市场,名为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Gazi Husrev-Bey’s Bezistan),建于1540年,内部有近70间商铺,起初是食品贸易市场,内部冬暖夏凉。我们到那时,还没开门。</h3> <p class="ql-block"> 像波黑这样即欧洲化又用世俗调和了一下的伊斯兰文明,感觉上总有点有别于其他的穆斯林国家。就说禁酒吧,这里非但不禁酒,巴尔干半岛还是很有名的红酒产地呢,还有他们自有品牌的啤酒。萨拉热窝老城街上到处都是酒馆,餐馆,露天咖啡馆,和许许多多的纪念品商店混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随手拍了过道上小足球"先生": 足球在萨拉热窝也相当盛行。萨拉热窝的足球俱乐部有“FK萨拉热窝”和“FK泽列兹尼察萨拉热窝”,都是参加过欧洲及世界大赛的球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唯一没爬上的山坡,那里有一处废弃的土耳其时代堡垒Yellow Basion,这是俯瞰城市全景的最佳角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失败的冯-迪特里施上校和同僚俯瞰这座城市一幕吗?他的最后一句台词 "你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p> <h3><font color="#010101"> 接着我们驱车前往波黑另一座历史名城-莫斯塔尔。走游在山水间,真心体会到生活在山区的不便,但是沿途群山连绵,水色秀丽,美妙无比。</font></h3> <h3>这一段很田园啊</h3> <p class="ql-block"> 公路两旁是起伏的丘陵和茂密的植物。蓝天白云之下错落有致的小屋,静谧的田园风光,真是让人一路不寂寞。</p> <h3>快到莫斯塔尔了</h3> <p class="ql-block"> 在即将进入莫斯塔尔城时,导游的语气显得有点凝重。他说:莫斯塔尔城以往是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混居的地方。原本这里是波黑西南部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但在1992至1995那场波黑内战中,这座古城一度成了战争交火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反目成仇的族人们相互残杀,死伤无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代共同生活在同一城市里,喝同一条河的水,食同一条街的咖啡和面包,而战争与屠杀就在邻里间残酷展开,确实令人感到迷茫与沉痛。就像当地人所说:原本我们这里并没有什么塞族、克族及穆族,我们只是信仰不同的一群人。那场战争留下了太多不堪回首的仇恨。</p> <p class="ql-block"> 波黑内战的时候,最起初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联合起来抵抗塞尔维亚人,把塞尔维亚人和南斯拉夫人民军赶跑之后,克罗地亚和穆斯林两群人打得更热闹。 这场内战之所以疯狂,各方的暴行是一个原因,更重要是因为,你找不到一个理性的缘由去解释这种暴行:波黑内战与克罗地亚和科索沃各地的独立战争还不一样。那些地方的矛盾主要是民族矛盾,各民族要求独立。在波黑,打仗的几方都是邻居,甚至是亲戚,夫妻,说一样的语言,同一个种族,都是波斯尼亚人,就因为信仰不同的宗教,三方互相屠杀。所以说,蹂躏波斯尼亚的不是对它一无所知的强行征募的军队,而是成群结队表达其真实情绪的市民,太惨烈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城内还能看到累累弹痕的外墙和被炸弹损毁的废墟以及那些未曾修复的残墙:有些是没钱去修复,有些房产则是属于那些已经迁移至其他地区的主人。一场血腥的内战让百姓抛家舍业,背井离乡。</p> <p class="ql-block"> 战后2000年新建的天主教堂,旁边是高107.2米的莫斯塔尔和平钟楼,楼内共有370个台阶,在75米的高处有一个观景台。人们以此来祈求和平安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看到山上高高竖起的十字架与山下平缓区域内的宣礼塔,禁不住地自问:如今的民众真的能相安无事还是依然不能相忘,永远难以谅解?</span></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有座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桥(Stari Most)以其高而优雅的姿态横跨在内雷特瓦河上(Neretva),左岸是波族穆斯林社区,右岸则属克罗地亚族的天主教教区。这座建于16世纪奥斯曼时期的美丽拱桥曾是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三教并立彼此沟通的符号,"莫斯塔尔"这个城市的名字即意为"大桥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1566年奥斯曼土耳其的苏莱曼大帝下令并出资建造这座古桥,替代原来的吊桥。工程花了九年时间。五百年来,从东方土耳其来的商旅,经由这里去亚得里亚海和意大利 。而从西方采购的货物,依然从这里运往东方。有人说它是古代工程的奇迹:因为至今无人知晓,当初是如何让脚手架屹立不倒,又是如何把沉重的石料运过河去......无数的诗歌吟诵赞美她的美丽和灵动,无数的画家到此写真创作。</p><p class="ql-block"> 然而,1993年9月9日古石桥连同两头的桥头堡一起被炸毁。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人们从河里打捞出桥墩石块,努力将古桥恢复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 桥宽4.55米,桥长27.34,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东侧叫Halebija Tower,西侧是Tara Tower。老石桥的风貌与周围以古老石头为主体的建筑和鹅卵石铺砌的古街道相和谐、呼应,充分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跳桥"的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6世纪古桥最初建立之时。据说当年男人们勇敢地从桥上跳入水流湍急的内雷特瓦河是为了吸引女人们的注意。记得还是很久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介绍,当时对跳桥本身没留下特别的印象,倒是将这座桥封存在我的记忆中了。如今每年举行的世界悬崖跳水比赛莫斯塔尔桥也是一站,一般是在9月举行。比赛时会在桥中间搭出一个跳水台,选手们站在这个高台上施展着各种高难度的组合,飞身跃下,很是惊险刺激。平日里如要想看到当地小伙的跳桥表演是要給小费的,一般跳一次20€。</p> <h3> 行至老桥的东侧,一座详细介绍古桥历史的博物馆就坐落在这个石砌的五层碉堡里。</h3>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城的历史和生活,就围绕这座石桥,老城大部分在河西,沿河展开一条由油亮的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街道,清真寺,店铺都在这儿。石桥两岸有很多餐馆,把露台修在悬崖上,尤其是河东桥头。</p> <p class="ql-block"> 老城内不是巴扎就是餐馆,那些曾经被弹孔击穿的房子修葺一新都变成了旅店民宿。人们借着古桥做着不同的生意,很是吸引游人驻足深探,全然没有我们古镇的那般杂乱拥挤。</p> <h3> 桥东为穆族集居区,就像一幅油画。 </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条内雷特瓦河,它从群山流出,在这里切成了一道深深的河谷,成为了东西贸易的主要障碍。下游的那座桥,在莫斯塔尔老桥被炸毁后,承担起了行人来往和运输的重任。</span></p> <h3> 河的西岸,真的好美。那独特的蓝绿色河水缓缓流淌,看得到它的清纯,感悟得到它的宁静。</h3> <p class="ql-block"> 其实原本莫斯塔尔的穆斯林和天主教的教徒并没有刻意区分自己生活的区域,可是在内战之后的修复中,处于"敌对"状态的居民却从此泾渭分明,内雷特瓦河也就犹如一条界河:桥东穆斯林,桥西天主教。</p> <p class="ql-block"> 河东的支流上,还有一座形状相似,但跨度更小的石桥。这是在那座大桥未建之前,人们试着先造了一座小桥,名称上也挺有意思,叫“歪桥",crooked bridge (Kriva Cuprija)。</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科斯基•默罕默德•帕夏清真寺位于古桥北边、内雷特瓦河畔,建于1617年。登上此清真寺的宣礼塔(89级台阶),那里是拍摄古桥的最佳地点,一直以来都是免费,如今要收3欧了😜</p> <h3> 西侧的桥头堡里如今是战争博物馆。当年内战时穆族克族各把持一方,你死我活地对冲着。</h3> <h3>无处不在的老桥</h3> <p class="ql-block"> 桥的墩石为石灰石,与水边悬崖边上的翼墙相连,非常和谐美观。东方的穆斯林,西方的基督教,也经由这道桥连接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最最惬意不过的是能坐在悬崖的露台上,看河水在脚下悠悠流过,看夕阳照在五百年的石桥上,看对岸老城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屋:一切都将定格在美妙的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 波黑,历经土耳其与欧陆占据而形成的独特多元风情,正是旅行者所向往的。漫步巴尔干这块血迹斑斑的土地上,心情难以平静,仿佛走在崎岖历史古道上,听着周遭阵阵幽幽的长叹。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波黑,总在不为人知之处散发令人赞叹的魅力。而她的美丽来自天然,不为游客而造,静静地等待你用心来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波黑,这个在战争废墟上蹒跚起步的国家,必将因为善良而美丽的心灵,重新书写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