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掛壁公路郭亮洞

琴音坊

<h3>  隶属于河南省新乡辉县的万仙山位于太行山的南脉,海拔在一千米以上,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山间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峻,景色秀丽。郭亮村在绝壁峡谷打造的"掛壁公路"(又称郭亮洞)更是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太行明珠"。我们团队11月1日抵达郭亮村,这时已经进入了枯水期,只有间断的溪流,见不到山崖上飞溅的流瀑,但是这也是一年中最多彩的季节,山间植被正是红黄绿相互交映,恰是秋意正浓时。</h3> <h3>  郭亮村是以东汉未年太行山区一农民起义队伍首领郭亮来命名的。因起义失败被官军追杀,郭亮等人退至西山绝壁时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将战鼓与山羊悬掛在树上,羊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迷惑敌人。同时,士兵们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个自然村(会逃战)。建村时,村民们为纪念郭亮取村名为郭亮村。</h3> <h3>  郭亮村位于悬崖峭壁之间,出行极为不便。当年,郭亮人出山的唯一通道就是这条在悬崖上凿出来的天梯,天梯台阶约九十度角,呈之字形翻过山崖,高达二百米,七百余阶。在郭亮洞开凿前的七百多年间,这条险峻的天梯一直在使用。</h3> <h3>  这是天梯标识,这条天梯如此陡峭危险,严重阻碍了山里人与山外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一条平坦的道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郭亮人为此盼望了几百年。</h3> <h3>  郭亮村有三个分布在不同山崖上的自然村,分别是会逃村(当年郭亮避难的落脚点)、崖上人家与郭亮村组成,共有村民八十三户,三百多口人。为了尽览掛壁公路郭亮洞全景,我们登上对面的山崖~崖上人家,这里有两个角度不同的观景台供游人观赏。</h3> <h3>  崖上人家只有顺着崖边缘居住的几十户人家,随着旅游景点的开放,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为商业一条街,村民们在自家居住的百年老宅前支起摊子,自制干枣,蘑菇等山货,做些小本生意经营。</h3> <h3>  当年开凿郭亮洞的英雄自我推介,他的摊位前游客驻足,诚信度明显高出一筹。</h3> <h3>  我们在崖上人家有幸见到了89岁的老村长申明德,慈祥的老人非常配合与游客合影。他祖屋的摊位前除卖一些山货外,还出售他写的(口述由别人代笔)一本小册子,其中详细记录了郭亮洞艰苦卓绝的开凿过程。</h3> <h3>  出于礼貌,在与老村长合影后买了两袋枣干,同伴买了老村长的小册子。这种低端消费在二十人的团里我们仅此一例,人各有别,侧重不同。在游完整个郭亮洞后,现在想来,能与这位负责打造出了功德无量的浩大工程的英雄村长合影留念,自己是多么地幸运!</h3> <h3>老村长的书首页</h3> <h3>  这里是崖上人家的观景台,随着镜头的视野,老村长书中情景在脑海中一一展现出来。</h3> <h3>  1972年农历二月二,一条通往山外的绝壁遂道(现称郭亮洞)正式动工。这是在当时响应上级提倡大搞基本建设,大队支部开会做出的决定:在崖壁上打造一条通往山外的绝壁长廊,造福郭亮人!在既无专业人员又无资金的前提下,由十三名壮士配成组合,用粗麻绳系在一壮士腰间,崖上的人拉着一头,放其到绝壁中部打眼爆破,用这个方法先打造出一个工作面。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个艰苦的过程与悲壮伴随,其间有一王姓壮士因腰间绳索脱落而葬身崖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大家咬紧牙关擦干眼泪坚持了下来,为了完成逝者未竟的心愿,更为了郭亮村的明天!</h3> <h3> 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郭亮大队派出了由六十名男女组成的打工队伍,由干部带领到山西去打工,用打工挣的工分购买炸药、铁锤等材料,支付建路的费用。为了省钱,实在买不起炸药就自制炸药,同时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清运洞壁凿下的碎石。在当时没有机械工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这种原始的劳作形式有多么艰辛!</h3> <h3>  绝壁遂道长廊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窗,这即解决了洞内照明,同时为了方便当时排除凿壁产生的粉尘,并将碎石直接从天窗抛到崖下。这32个天窗与遂道的组合,成为郭亮洞与世界上其他遂道不同的独有特征。</h3> <h3>天窗</h3> <h3>  在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后,终于打通了一条长一千三百米的绝壁长廊。但是道路宽窄不一,洞内高低不平。这时县文教局派出了二百五十名教师,自带粮食,炸药来到郭亮村,历时二个月与村民共同将洞拓宽加高。同时县里派来一支十八人的专业队伍,与大家共同作战,终于在1977年5月1日郭亮洞正式通车,实现了郭亮人将天堑变通途的百年梦想!</h3> <h3>  通往绝壁长廊的道路蜿蜒曲折,为了修这条掛壁公路,郭亮村花费了九万九千元!这在70年代听起来的天文数字是靠大队靠卖水果、牲畜、树木以及打工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当时每人工分不过一毛钱!在建路期间共用坏8磅铁锤4千多个,12吨钢钎,炸药(包括自制的)无计其数,爆炸清运2.6万立方米的顽石。郭亮人的改天换地、顽强拼搏,正是当代的愚公移山,现在称之为太行精神!</h3> <h3>  郭亮洞通车后,大队在辉县贷款买了辆解放牌卡车,免费为村民服务。郭亮人终于可以坐上汽车走出大山了!青年人萌生了出外闯荡的冲动,孩子可以到山下正规学校入学了。掛壁长廊的开通使郭亮村闻名遐尔。拍电影的,搞艺术写生的、旅游的都纷至沓来。一时间,这个寂静的小山村顿时人气骤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淳朴的郭亮人本着依山靠山的传统,将山里产的瓜果,蘑菇等晒成干,卖给游人,以此增加收入,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准。</h3> <h3>  老村长的百年老宅中掛满了上级及名人赠与的牌匾。对郭亮人的勤劳、质朴与执着怎么赞美都不为过!</h3> <h3>  我们进了村长家的院子,一楼都基本用于公用和堆放杂物,人可能居住在二楼,但未经允许不方便上去拍照。</h3> <h3>村长家因陋就简的村展览厅</h3> <h3>  在由崖上人家到郭亮村的两片山崖之间的这块连接体上,悬着一池碧绿的湖水~天湖。湖水幽深而清澈,与绝壁的坚实冷峻形成了鲜明对照。</h3> <h3>郭亮洞口交错相邻的两片绝壁,左侧即是掛壁公路的进村口。</h3> <h3>步入郭亮洞。</h3> <h3>从窗口可以看到洞壁非常厚实。</h3> <h3>凭窗远眺。</h3> <h3>  路面比较平坦,但洞壁和顶部凸凹不平,红色岩石为十分坚硬,没有脱落的危险。</h3> <h3>通道宽处可容两个车道。</h3> <h3>姐妹开心同行,在掛壁长廊洞口留念。</h3> <h3>  出了郭亮洞掛壁公路上个坡就是自然村郭亮村,村口石崖上有影视基地和写生基地的标识。</h3> <h3>关于岩石的构造与形成介绍。</h3> <h3>&lt;郭亮影视城&gt;在村口搭建的拱形门。</h3> <h3>  临街是影视村,房子均为仿照明清时代风格石砌的民居,平时这就是游人游览观光、就歺、购物区。</h3> <h3>村里的旅店也很有特色。</h3> <h3>  这位瘦削的老人是仍健在的十三位凿洞壮士之一,他们这样的功臣理应得到善待,难道占用了村土地的影视基地等受益部门没有对这区区83户人家做出足够的征地补偿吗?听导游讲万仙山的人常因旅游开发问题堵车闹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刚开过十九大,想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在当地有关部门的筹划之中吧。</h3> <h3>影视村</h3> <h3>  这是个用网扑鸡的游戏,搞得鸡鸣狗叫跟鬼子进村似的,一点儿也不好笑!这只不肯认命的雄鸡飞上房顶,并顺利籍高瞻远瞩优势飞到马路对面去了。我不禁为牠叫了一声"好!"。</h3> <h3>万仙山的崖柏根雕非常有名,也是来此写生的画家的最爱。</h3> <h3>崖柏根雕</h3> <h3>谢晋导演拍摄电影时居住在这里,经过此处不免心生敬意。</h3> <h3>影视基地农家乐饭店</h3> <h3>这个炮楼是拍摄<举起手来!>电影时砌的,在东边崖上靠近天梯的位置。</h3> <h3>影视基地后面不规整的街道就是原生态的郭亮村。</h3> <h3>  村里老屋都是百年以上的石头垒起来的,十分坚固,现在外表也没有水泥沟缝的迹象。房屋形状是明清时期的民居。与前街的热闹相比,这里显得质朴无华,淡然而幽静。各家院子里都有晾晒的山货,据一位正在卖货的村民讲,现在他们不种地了,全靠卖山货可以维持生计,孩子们都去山下念书去了(住校),村里很少见到孩子和年轻人。</h3> <h3>村民们世世代居住在冬暖夏凉的老屋中。</h3> <h3>  据说,郭亮村并没有郭姓人,像老村长家也是祖辈上从山西迁来的。中原大地皇朝所在,改朝换代间战火频仍,搞得百姓民不聊生。当年,人们为避战乱逃难到悬崖峭壁之上安身立命,也是实出无奈啊!</h3> <h3>这里也有一条三尺巷。</h3> <h3>民居错落有致,依山势而建。</h3> <h3>家门口摆摊做生意,做饭带孩子两不耽误。</h3> <h3>  到了河南,天气预报天天有雨,可说好的雨都爽约了。这位村民正将山货盖严了,抬头观察天气。</h3> <h3>在老屋旁搭建个小晒台,感觉也毫无违和感。</h3> <h3>  漂亮的小王是金牌导游,我们的线路安排紧凑、住五星级酒店、全程无购物,称得上是品质上乘。</h3> <h3>  影视村的标志先声夺人地占据了村口巨大的红色岩石,我们从这里按原路下山,会逃村没在旅行线路设定之内,旅游就是这样永远会留下遗憾。</h3> <h3>  出了村子,看到山下举办国际攀岩赛圆满成功的消息,一想到那直上直下的陡壁悬崖,我的腿顿时软了。如若攀岩高手穿越四十多年前来到这里,他们能否敢于在崖壁上去打炮眼呢?真的难以想象!</h3> <h3>  夕阳下的万仙山郭亮洞层林尽染,岿然独存,老村长粗砺的大的余温尚在我掌心,开山壮士脸上的绉纹像崖壁上斧凿的印痕。每涌起这种厚重的感觉,就会产生无以言表的感动,唯有在心中默默地祝福郭亮人,愿郭亮的明天更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