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告别了团聚的亲人,昨晚住进了曹杨新村的中心兰溪路。阔别了四十多年的曹杨新村,我回来了……</h3> <h3>兰溪路还在,我记忆中的老房子闻说已经改造重建了。小时候的记忆能找到多少?一晚上的激动、喜悦、伤感、忐忑、情怯,久久不能入睡。曹杨新村我回来了,我还能认得出你吗……</h3> <h3>今天专程探访了我在上海住的最久的曹杨新村二村。我二~七岁、十一岁期间在这里渡过了我的大部分童年时光,虽然少不更事、日常生活记忆模糊,但所有我人生中遇到最美好的事物、留存最美好的记忆都发端于此。当然小时候的美好大多停留在吃的层面😝😜</h3> <h3>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整个新村占地180公顷,住宅建筑总面积169.78万平方米,为上海市区西部拥有10万余人口的大型居民住宅区。</h3> <h3>曹杨一村是曹杨新村最早建成的红瓦白墙建筑,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位于曹杨地区中部,兰溪路的一侧,绝大部分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没有拆建。</h3><div><br></div> <h3>曹杨一村中有幽静的花溪路以及棠浦路、枫桥路穿行而过,兰溪路与梅岭北路将其围绕。与曹杨二村相间有兰溪青年公园;与曹杨四村相间有曹杨商城、曹杨影城、曹杨邮局、普陀区文化馆等;与曹杨七村相间曹杨公园和曹杨游泳池等。</h3> <h3>穿过兰溪公园,我们向曹杨二村方向寻去。</h3> <h3>路还是老路,容颜虽改依稀还有旧时影。</h3> <h3>和妈妈、弟弟几番研究确认,这个位置就是我们当年住过的老房子所在。</h3> <h3>二层变成了高层</h3> <h3>外公外婆居住的曹杨二村及三~九村老建筑原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成的“两万户”住宅,1982年至1997年期间重新拆建,已不见老房子的踪影了。</h3><div>现在变成了400弄小区。</div> <h3>建国初期,旧上海遗留的城市居住问题十分严重,只要站在工人聚居区的制高点上,放眼望去,尽是连片的棚户与草房。那是一个无水无电,道路泥泞,秽气熏天,终日与附近工厂的烟尘和机器噪音为伴的世界。就算能幸运住进厂里提供的宿舍,多也是拥挤不堪。报章上曾有记载,一幢二楼三底的房屋内,竟住了500多女工。每张床铺分成上中下三层,每个铺位上要挤两个人。如果做个不恰当的比喻,现今的“群租”与之相较,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h3> <h3>解放前底层民众居住的窝棚。繁华城市的十里洋场与连片的贫民窟并存的现象,目前仍在一些国家持续存在着,如我去过的印度孟买、新德里~</h3> <h3>尽管建国之初,百废待举,财政拮据,但尽一切可能改善人民生活,尤其是广大工人的生活成为摆在市政府面前的一桩大事。1951年4月,在市第二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陈毅市长的讲话掷地有声,他要求市政建设应“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会后,市有关方面即着手选择在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建造成片的工人住宅区。翌年5月,可容纳1002户居民的48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全部落成。因地处曹杨路附近,定名曹杨新村(曹杨一村)。</h3> <h3>“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立刻在沪上引发巨大反响。曹杨新村成了那时上海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困扰上海60万产业个人许久的住房难题终于迎来了化解的曙光。</h3> <h3>1952年建成的曹杨一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2004年,曹杨一村被上海评为优秀历史建筑,加以保护起来。建成后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作为展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样板生活的窗口,毛主席曾来参观过,从1954年起,它还先后接待了波兰、古巴等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h3> <h3>图为参观曹杨新村的工人代表们在欢快的交谈</h3> <h3>1953年,在沪西、沪东和沪南的工厂区附近一批工人住宅拔地而起,共计2000个单元,每单元可住10户。它们是曹杨二至六村、甘泉一至三村、天山一村、日晖一村、长白一、二村、鞍山一、二村、控江一、二村和凤城一村等。</h3><h3>这二万套住房使近10万工人的居住困难得以解决。从此,上海人的字典里多了一个新的语词:二万户。这个曾经令无数上海产业工人为之欢欣鼓舞的名词不仅开启了申城工人新村建设的新时代,更是浓缩了两三代上海人居住生态。</h3> <h3>曹杨新村二村就是这样的成排楼房</h3> <h3>外公外婆是1966年从铜仁路搬迁过来的。我清楚地记得我和家具都在搬家汽车的后厢中,还在襁褓中的弟弟被放进五斗橱的长抽屉里,妥妥地不哭不闹,那年我四岁。</h3> <h3>这种住宅是二层立帖式砖木结构建筑,前部为二层,后部是一层披屋,前后平齐的房屋式样既节约土地,又节省材料。每排房屋的栋距有10米,房前屋后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h3> <h3>一个门牌号内楼上楼下各有5户人家,以1到10室来作区分。厨房、厕所和洗衣槽都集中在底楼,厨房、洗衣是5户合用,厕所是10户合用,楼上另有一个水槽,5户合用。</h3> <h3>一户一间房,建筑面积大概在27平方米左右,地上铺的是红漆木地板,与白墙相衬,简约实用。我们家住8号,二楼最中间的那间房,对面即是水槽,非常方便。</h3> <h3>一层多出来的披屋是一排厕所</h3> <h3>每个村中心有一片生活服务区,那里有菜场、粮店、小卖部、理发店、开水间、废品收购站等等。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小卖部,那瓶瓶罐罐里的话梅、橄榄、桃板、杨梅等各种蜜饯、糖果、泡泡糖、小点心,养成了我至今割舍不掉的“零食控”习惯,一直阻碍着我的减肥事业;二是废品站,我从小就学着外婆把家的各项废品分门别类地放到门后挂着的几个袋子里,有废纸的、玻璃瓶的、塑料的、金属的,攒多了就拎到废品站一一磅秤,变成几张纸币拿回家。原来我一直热衷于环保生活、自觉坚持垃圾分类的好品德,都是来源于此啊!</h3> <h3>这里应该就是当年的生活区</h3> <h3>穿过楼间小路,我们继续向记忆中的曹杨新村第二小学走去。</h3> <h3>当年的小学校如今改成幼儿园了</h3> <h3>但校舍还是当年的老房子翻新的</h3> <h3>我四年级那年,因母亲在北镇医学院轮值,父亲到上海胸科医院进修,我和弟弟妹妹只得随父亲来上海。我们仨住进了外公外婆家,我和弟弟就在这里借读了一年多,当时我读四年级,弟弟一年级。</h3><h3><br></h3> <h3>离开二村,我们穿越一村,那里的曹杨公园是我们儿时玩过地方。</h3> <h3>知名的红桥</h3> <h3>一村当年拍过电影《今天我休息》</h3> <h3>熟悉的红漆木楼梯,一样一样滴!</h3> <h3>三家合用的厨房,他们使用到今。</h3> <h3>一村旁边就是曹杨公园</h3> <h3>贴心的设计</h3> <h3>绿树掩映中五十年代小楼房,至今看还是蛮有味道的。</h3> <h3>重新回到曹杨新村,一路上我们说了许多许多各自的记忆碎片、生活片段,互相补充、互相提醒,串联起了我们那时美好的时光。欢声笑语,心满意足,惬意极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