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萨拉热窝

爱娃

<h3>萨拉热窝是我最早熟悉的城市,当我豆蔻年华的时候,影院放映的几部屈指可数的外国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那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叫我热血沸腾,连看几遍也不厌倦。当时不敢幻想有一天我会来到瓦尔特曾经战斗过的城市。萨拉热窝不但有瓦尔特,她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地在历史的扉页上浓墨重彩的城市: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此被刺杀,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92年至1995年,这里爆发了继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波黑战争,使这个城市更加家喻户晓。现在,我终于踏上了这块土地,拨开面纱,感受真正的她。</h3> <h3>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清真寺旁高高的宣礼塔,加上老城商店琳琅满目的阿拉伯商品,还有不时走过的阿拉伯装束的男男女女,使我一时产生了幻觉,好像来到了迪拜或者某个阿拉伯城市,这可是在欧洲啊,这种感觉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的。</h3> <h3>阿拉伯工艺品商店家家相连</h3> <h3>萨拉热窝虽然不大,但是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的重要性。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大帝狄奥多西一世将东西方帝国的边界定于萨拉热窝附近,当时的萨拉热窝还是个不出名的小镇。十五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崛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被最先占领,其名字就来源于土耳其语,意思是"有宫殿的平地",占领者强迫当地居民由信仰上帝改信伊斯兰教,部分居民屈服,成为穆斯林。十七世纪末,哈布斯堡王朝崛起,欧根亲王率兵击败了进攻匈牙利的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从此风向大转,一个多世纪后,土耳其军队被彻底驱逐出欧洲。萨拉热窝于1908年被奥匈帝国接手,重回欧洲怀抱。奥匈帝国大力投资城市基础建设,当时的楼房道路至今可见。当时的领导者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共存,带来了城市的安定和繁荣,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h3><h3> 而近邻塞尔维亚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除了在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城堡内的一座土耳其总督的坟墓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的有关伊斯兰的印记被彻底抹掉。</h3> <h3>美丽的阿拉伯女郎</h3> <h3>黑袍飘飘,别有韵味。</h3> <h3>尝一杯阿拉伯红茶,那酽浓清香,下咽后先涩后甜的感觉是别的茶所不具备的。</h3> <h3>阿拉伯的标志,铜壶,立在饭店门口。</h3> <h3>赛比利喷泉是老城广场标志性建筑,建于1753年,后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为八角造型,石头建造,水从前后两个石槽流出,主要用于穆斯林净身和饮用。波黑战争期间,喷泉曾被炮弹击中,2006年重建时,塔身改为木制。</h3> <h3>这是萨拉热窝最美的清真寺,矗立于米利亚茨河边,是由土耳其最著名的建筑师希南设计的。</h3> <h3>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 Bey"s Mosque)是萨拉热窝最大最壮观的清真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遭遇德军伏击中弹身亡的镜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拍摄的。所以一踏进清真寺的院落,我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多次观看电影的成果吧。</h3><h3> 格兹.胡色雷.贝格是当年土耳其占领者派任的一位州长,他母亲是土耳其苏丹的女儿,他在任二十年,在萨拉热窝建起了欧洲第一的城市供水系统,建立了伊斯兰学校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鼓励贸易通商,鼓励不同宗教信仰共存,在建立多座清真寺的同时,还允许在城内建造东正教堂,天主教堂和犹太教堂,使当时的萨拉热窝蓬勃发展,成为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他还立下遗嘱,死后将全部财产捐给城市。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这所清真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陵墓也建在寺内。</h3><h3> </h3> <h3>清真寺有多个圆顶,最高的直径达十三米,外观很大气。</h3> <h3>进入清真寺的大厅是不能穿鞋的,这个亭子下方有流水方便净脚。旁边有准备的拖鞋。</h3> <h3>这两个八角的建筑就是格兹.胡色雷.贝格的墓室,建于十六世纪。</h3> <h3>距清真寺几步之遥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东正教堂,大约建于十五到十六世纪,几度焚毁重建。</h3> <h3>内部装饰和画像都是中世纪的风格</h3> <h3>东正教堂的不远处是天主教堂,这就形成了在不大的老城区,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三足鼎立的态势,不同信仰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各自忙着自己的生计,游客们熙熙攘攘走在老街上,这种情况我只在耶路撒冷体验过,很奇妙。所以称萨拉热窝为欧洲的耶路撒冷是很贴切的。</h3> <h3>两位时尚女郎坐在保守的穆斯林茶馆前</h3> <h3>照片里的人大概也是来自不同的宗教信仰</h3> <h3>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h3> <h3>阿拉伯情调的饭店院落</h3> <h3>这些老街有几百年的历史,大多住的是穆斯林。</h3> <h3>当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很多镜头都是取自在这些老街上。</h3> <h3>这座钟楼比清真寺的宣礼塔还要高,建于1667年,是萨拉热窝地标性建筑,二战中奇迹性的躲过了轰炸。在电影中曾是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游击队员顺绳而下撤退。</h3> <h3>这座桥就是著名的拉丁桥,当年费迪南王储夫妇在桥头被刺杀,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h3><h3> 1908年,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夺取了对萨拉热窝地区的统治权,而同属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在摆脱了土耳其人的统治后逐步强大起来,成为半岛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萨拉热窝所处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爱国人士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为了统治的稳定和震慑塞尔维亚,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附近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前去指挥。</h3><h3> 6月28号这天上午,费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郊区检阅完演习队伍后,乘车进入萨拉热窝市区,而早有准备的塞尔维亚铁血党成员在王储所经之处埋伏下了杀手,第一次出手在车队经过阿佩尔码头时,一个杀手向王储的汽车扔出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击中副手和女佣,王储没有引起警惕,继续按计划前去医院,偏巧司机转弯转错了方向,当经过拉丁桥头时,被埋伏于此的铁血党成员,当地青年普林西普遇上,跳到车前,举枪打死了费迪南王储夫妇。这个事件成为了战争的引子,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出兵报复塞尔维亚,俄国和法国以塞尔维亚的保护国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拉开,有38个国家被卷入。</h3> <h3>桥头,照片右手的那个建筑就是一战博物馆。</h3> <h3>拉丁桥对面的大街,一战之前的建筑,保持了事件发生时的原貌。</h3> <h3>费迪南当时乘坐的汽车</h3> <h3>奥匈帝国王储,皇帝的接班人费迪南一家。皇帝弗兰茨的妻子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h3> <h3>王储到达演习地</h3> <h3>检阅演习队伍</h3> <h3>当时博物馆所在建筑的照片,面对拉丁桥,王储被刺杀时,汽车就停在建筑与桥头之间,</h3> <h3>杀手普林西普的照片。当年十九岁,事后被判20年有期徒刑,因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1918年四月死于狱中。社会主义时期他被南斯拉夫共和国做为民族英雄,桥头立有他的塑像和站立处的脚印。南斯拉夫解体后,纪念物被拆除,并第一次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定义为恐怖分子。无论如何评价,对他已经无关痛痒,但由此引发的世界大战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它带有诸多的偶然:如果当时费迪南在发生了第一次刺杀后改变行程;如果司机没有拐错方向;如果当普林西普举枪瞄准时,那个最先发现并扑过来的警察不被杀手的同伙掐住脖子……但是没有如果,存在就是合理的,大事件就是由这些偶然组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约7000万人参战,死亡约800-1000万人,伤者至少2000万人。战后世界格局产生巨变,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诞生。中国发生五四运动,继而推翻帝制、欧洲贵族进一步衰退,民主成为主流。</h3> <h3>暗杀组织成员受审</h3> <h3>二战之后,萨拉热窝进入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建设年代,但之后又陷入震惊世界的战争漩涡。波黑战争是欧洲现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为了争夺国家的统治权,融洽相处的穆斯林族、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动用了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和一些战斗机从1992年4月至1995年十二月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内战,430多万人口的波黑,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百分之八十五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萨拉热窝居民经历了三年多的围城战,3500栋建筑被炸毁,这座美丽的城市在炮火中战栗。尽管战争距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很多建筑的墙面上依然可以看到遗留的弹痕。</h3> <h3>车子路过市中心的一块高地,两边陡然出现的大片密密麻麻的白色墓碑使我目瞪口呆,半天没有缓过神来,那上万块的崭新的白晃晃的墓碑那么刺眼,那分明是新立不久的,是波黑战争中死去的平民,一块块的墓地几乎将城市包围起来,这种突然袭来的惨痛感久久挥之不去。这些人过去都是友好相处的邻居朋友同事,为了各自的信仰和利益,一夜之间成为仇人,相互残杀,同室操戈,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是结下的仇恨需要几代人去稀释,现在的和平是多么的脆弱和珍贵,需要小心翼翼的去呵护。</h3> <h3>历史悠久的马尔卡拉市场被炸毁,68人遇难,200多人受伤。</h3> <h3>老城入口处的广场上聚集着很多鸽子,这是我见过的鸽子最密集的地方,它们热情信任的与游人互动着。</h3> <h3>我希望象征和平的鸽子永远这么热情似火。我希望美丽的萨拉热窝永远不再流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