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汪剑耘及其夫人甘长华百年诞辰,11月5日,由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甘氏国粹艺术撷英暨汪剑耘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市民俗博物馆小剧场举行。我作为老邻居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h3> <h3> 汪剑耘先生是甘贡三先生长婿,自幼修习京昆艺术,1951年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门下,得先生亲授,有“南京梅兰芳”之美誉</h3> <h3>拜梅兰芳为师</h3> <h3>汪剑耘和夫人甘长华。</h3><div>甘长华是甘贡三先生长女</div> 嘉宾证<h3></h3> 邀请函<h3></h3> 请柬<h3></h3> <h3>徐钢在签到</h3> <h3>王小妹在签到</h3> <h3>陈有玲在签到</h3> <h3>石玲在签到</h3> <h3>徐珉在签到</h3> 汪小丹女儿孔宣桥、孔美桥在签到<h3></h3> “甘氏国粹艺术撷英暨汪剑耘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会场<h3></h3> 嘉宾、高朋满座<h3></h3> <h3>《梨园内外》节目主持人徐兆佩担任本场活动司仪</h3> <h3>南京民俗博物馆馆馆长曾军讲话</h3> <h3>南京市剧协驻会副主席史进讲话</h3> <h3>汪小丹捐赠当年文物给南京民俗博物馆</h3> <h3>当年的节目单</h3> <h3>90岁王染野先生赋六言诗一首</h3><h3>现场配乐朗读</h3><h3>汪先生的艺术搭档、扬州市京剧团的小生演员,95岁的徐谷梅先生采访录像</h3><h3>上海京剧院著名艺术家张信忠先生,70年前,吃住在甘家,走上了京剧舞台,录像中充满感恩之情。</h3> <h3></h3><h3>南通市京剧团著名演员张玉兰,汪剑耘弟子发言</h3> <h3>南通市剧协杨晶秘书长讲话</h3> <h3>介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陈正薇。汪剑耘师妹</h3> <h3>著名作家、书画家、89岁高龄俞律先生讲话</h3> <h3>放映采访南京戏曲志主编黄文虎先生录像</h3><h3>大屏幕放映江苏省剧协原主席、著名戏剧理论家梁冰先生的采访视频</h3> <h3>汪剑耘次子汪小华代表家属致答谢词</h3> <h3>应汪小丹邀请</h3><h3>汪剑耘先生的老邻居徐钢回忆发言</h3> 我和汪伯伯、汪妈妈是老邻居,从1965年初到1975年汪伯伯去世,在一起住了十年多。<h3></h3><div>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汪伯伯是艺术家,把他当做邻家大伯,给我们的印象是睿智,亲和,坚韧。那十年正逢文革浩劫,汪伯伯只有五十岁,就“下岗”在家,旧社会的艺人还能做到“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而汪伯伯只能在家,不能演戏。但他的精神状态仍然是积极向上,没有怨天尤人。记得那时普及样板戏,汪伯伯教我们唱沙家浜《泰山顶上一青松》,要我们学习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的倔强精神。多年后想起才发现,在这么多的戏里,为什么选这段确有汪伯伯的良苦用心:对我们晚辈来说,很快就去上山下乡﹔对他们来说,要面临更加严酷的迫害。只有青松精神,才能挺然屹立傲苍穹。</div><div> 在追思汪伯伯的同时也怀念汪妈妈,我们文革后才知道汪妈妈是甘家大小姐,儿时印象中的汪妈妈非常朴实朴素温文尔雅,是一位小学老师,每天操劳家务,然后带着小儿子汪鸣上学放学。想想一大家子五个孩子,汪伯伯有哮喘病,自己还上班!真是了不起!汪妈妈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质教养是我们亲眼见过的贵族,当今世风日下,就是因为贵族被打倒了,流氓才多了。</div><div>在汪伯伯、汪妈妈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这些晚辈中人才辈出,事业有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没有政治、刑事、经济犯罪。这是值得告慰二老的。同时我们要把二老的高尚品德传给后代。</div><div><br></div> <h3>江苏省剧协驻会副主席吴大忠讲话</h3> <h3>梅葆玖先生弟子,南京市京剧团青年演员王粲演唱京剧选段</h3> <h3>汪剑耘的外孙女孔美桥作为后辈代表,登台演唱昆曲经典片段。</h3> <h3>甘氏故交,鲐背之年的著名作家书画家俞律登台引吭高歌</h3> <h3>汪小丹(汪剑耘小女儿)、王少生(省京剧院院长王琴生之子)。两位先贤后人合作演唱</h3> <h3></h3> <h3>老邻居与汪小丹合影</h3> <h3>老邻居与汪鸣(汪剑耘小儿子)合影</h3> <h3>汪小华(汪剑耘二儿子)、徐钢</h3> <h3>汪小云(汪剑耘大儿子)</h3> 汪小丹和女儿孔宣桥、孔美桥和小外孙<h3></h3> 汪小丹陪同张继青(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游园<h3></h3> <h3>穿红毛衣的是著名演员海清母亲,她也是甘氏后人</h3> 汪小丹大女儿孔宣桥和老公李向鸿<h3></h3> <h3>甘家大院的大門朝北,為何朝北不朝南,原來金陵甘家是自北方遷來,故而大門朝北,意思是朝向祖先。</h3> <h3>甘家對自家宅子的稱謂,是“友恭堂”</h3> <h3>甘家的藏書樓——津逮樓,這座樓曾毀於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火,後來重建,這裏以藏書豐厚著稱。可想而知讀書和崑曲在甘家人心目中的地位。</h3> <h3>下面是李家巷9号老邻居的回忆</h3> <h3>一九六五年初,李家巷九号的居民陆续搬入。这是一幢混砖结构的二层楼。家里没有卫生间,没有自来水,院子里只有一个共用的水龙头,大家洗菜、洗衣服都在一起。没有空调,没有电视,夏天的晚上大家坐在院子里乘凉、讲故事。文革不上课,孩子们自发组织学习、唱样板戏。就在这样类似集体生活的环境里,一起走过共和国的风风雨雨。</h3> <h3>在李家巷居住是的汪剑耘夫妇(1965-1975)</h3> <h3>一九六七年夏天,陈有典为院子里的小伙伴们照了一张值得怀念的照片。</h3> <h3>由石玲发起在汪小丹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03月21日,阳光明媚,老邻居们在甘家大院相聚了,一共来了二十二位,年龄大的已有八十多岁,年龄小的后辈才十几岁。当年的小男孩、小姑娘如今都到了退休和即将退休的年龄,回忆起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快乐时光,大家不断爆发出开心的大笑。</h3> <h3>参观甘家大院,大家对已故的老邻居汪剑耘伯伯、甘长华阿姨表示深切的怀念,面对一张张老照片,邻居们都能准确认出,连讲解员都非常惊奇。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大家纷纷摄下欢聚的身影。</h3> <h3>中午在甘家大院茶社,大家品尝甘家小吃,二十二个人围坐,讲不完,笑不停。</h3> <h3>汪鸣送每人一本《甘家大院》画册,并请甘家后人汪家兄妹签名留念。</h3><h3>汪剑耘大女儿汪小萍在签名</h3> <h3>2015年10月11日在汪小丹家</h3><h3>笑谈四十五年的风雨同行,欣慰的是在李家巷九号大院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人才辈出,事业有成</h3> <h3>邵暹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他在给老邻居讲战斗故事</h3> <h3>当年的小毛孩徐力现在已是博士,教授,主任医师</h3> <h3>2015年11月老邻居们结伴旅游</h3> <h3>2016年2月老邻居在茶社相聚</h3> <h3>2016年12月24日津逮流韵演出</h3><h3>老邻居合影</h3> <h3>徐钢和甘櫯(甘家后人)四十八年后再相聚</h3> <h3>2017年11月19日老邻居再聚甘家大院</h3> <h3>在阿英煲聚餐</h3> <h3>常言道:择邻而居。我们曾有汪伯伯、汪妈妈这样的好邻居而幸运、骄傲。我们要把二老的高尚品德传承下来,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