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黔东南(201603)

Lotus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行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7.6万平方公里的贵州省,因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省份接壤,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它的地貌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p><p><br></p><p> 贵州省境内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水族、彝族、回族、白族、瑶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羌族壮族、满族、蒙古族等18个民族,它们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p><p><br></p><p> 贵州的旅游景点多且分散。以贵阳为中心,凯里的西江苗寨、青龙洞、镇远古镇;安顺的黄果树瀑布、龙宫景区;铜仁的九龙洞;佛教文化苑梵净山;红色旅游景点遵义、赤水;贵阳青岩古镇、花溪……</p><p><br></p><p> 2016年3月,我们选择了从贵阳出发,沿铁路线一路向东,去寻找黔东那些古寨小镇,去近距离接触少数民族,感受那里的民俗风情,然后从黔南的荔波返回贵阳。</p><p> </p><p> 行程单。</p><p> 由青岛到贵阳,每天只有一次直达往返航班。由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乘坐机场大巴到达终点站火车站点,仅10元费用。</p><p> D1(6日),8:05-11:00,青岛流亭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入住如家(遵义店);</p><p> D2(7日),黄果树瀑布,入住如家(遵义店);</p><p> D3(8日),9:43-13:31,贵阳到镇远的火车,入住河东酒店;</p><p> D4(9日),14:48-15:59,镇远到凯里的火车,然后由凯里坐面包车到苗寨,入住苗寨人家;</p><p> D5(10日),苗寨到凯里,乘坐客车前往荔波;</p><p> D6(11日),荔波大小七孔;</p><p> D7(12日),荔波返回贵阳,与家人相聚;</p><p> D8(13-14日),贵阳(青岩古镇,甲秀楼,黔灵山,贵阳大剧院观看大型歌舞剧《多彩贵族风》);</p><p> D9(15日),17:20-20:05,由贵阳返回青岛。</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美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民以食为天。很多人都把探访美食列为行走中的一大主题,我自然也不会放过。到了酒店,放下行李,直奔著名的贵阳二七路小吃街。</p><p><br></p><p> 小吃摊位设在街道中间,两边是各种店铺,在摊位左侧的街道中间,设置了桌椅及充值服务点。</p> <p>  在排队等待糕粑稀饭时,有位大姐告诉我,这条街上几乎集中了贵州的各种小吃。因为管理比较规范、干净,口味正宗,不仅外地人都慕名而来,当地人也经常到这里吃饭。果然,一圈转下来,很多小吃摊前都排着长队,桌椅区满满的就餐人中,有不少操着当地口音的吃客。</p><p> 这条街因为可以吃、玩、购物,又在火车站附近,所以人流量相当大,晚上11点才打烊。</p><p> 这是著名的荷叶糍粑、糖麻圆和鲜肉大串。</p> <h3></h3> <p>  糕粑稀饭。</p> <h3></h3> <p>   烤米皮摊前排了很长的队。</p> <h3></h3> <h3>  蛋包饭。烤蛋。冰粥。</h3> <p>  这些小吃的味道确实不错,而且都做工精细。</p><p><br></p><p> 糕粑稀饭,是先把糯米、粘米按比例混合,加入白糖蒸好后,倒入藕粉调好的粥里,再加入玫瑰蜂蜜、炒花生末、白糖、芝麻等,就是一款口感极佳的美食啦。</p><p><br></p><p> 单是油亮的金黄色的烤鹌鹑表皮,已让人滋生了不少口水,一条小细腿入口,顿觉香酥焦脆,咸淡适合,忍不住赞一句:“嗯,好吃。”</p> <h3></h3> <h3>  四爹四娘请我们吃著名的老凯俚酸汤鱼。不仅吃得很爽,还观看了苗族歌舞,并参与跳了集体舞。</h3> <h3>  镇远古镇的苗伯妈红酸汤,好吃不贵,每盘仅10元。</h3> <h3>  鲁弟媳说苗寨的酸汤鱼与贵阳的不同,贵阳菜里用的是黄辣丁,而苗寨则是稻田鱼,即放在稻田里养的鲤鱼。但鲁弟却说这只算是酸汤,不是酸汤鱼。不知小两口儿谁说得对,不过,在细雨中的苗寨老凯俚,就着苗家小炒黑毛猪肉,喝上一杯店家自酿的糯米酒,想醉。</h3> <h3>  樟江豆花烤鱼是荔波最具有特色的菜。夜色刚起,"樟江夜食"小吃街上,就坐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味道超赞,价格也不贵,草鱼每斤30元。</h3> <h3></h3> <h3>  青岩猪脚,又名状元蹄。相传清朝时期,青岩的赵以炯,为上京赴考,经常温习功课到深夜。一天晚上,肚中饥饿,便到北门街的一个食摊点了两盘卤猪脚作宵夜,吃完后赞不绝口。摊主道:“贺喜少爷。”赵问:“何来之喜?”摊主道:“少爷,您吃了这猪脚,定能金榜题名,‘蹄’与‘题’同音,好兆头,好兆头啊。”赵听后大笑,不以为然。后来,他果真金榜题名。所以,卤猪脚便被誉为“状元蹄”。</h3><h3> 制作青岩卤猪脚,选用的是饲养一岁左右的猪蹄,取十余种名贵中药入味,经文火温煨,吃时再辅以青岩特产的双花醋调制蘸汁。虽然不知道现在的青岩猪脚是否还是这样精心制作,但确实肥而不腻,可口美味。怪不得,“游青岩古地,品青岩美蹄”,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旅游文化现象。</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黄果树瀑布</h3><h3> 享有"中华第一瀑"的黄果树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是每个游人必到之地。所以,我不想花太多的笔墨来描写它,而是把我看到的有感触的细节写一下吧。</h3><h3> 在去黄果树的路上和景区内,都有不少布依族老人在兜售花环、小玩意儿。这些老人都象受过训练般,很耐心地跟在人的身后,重复地说着几句极不标准的汉语:"我今年××岁,属×的……"这位77岁的老人,跟着我去了厕所,又守在厕所门口等我。</h3> <h3></h3> <h3></h3> <h3>  天星桥景区处于亚热带河谷地带,四面为高山包围,从而形成独特的区域小气候,空气中含水量相对较大,非常适合仙人掌、榕树等植物的生长。这些仙人掌都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无土壤支撑,全靠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获取能量。</h3> <h3></h3> <h3>  三月的瀑布,虽然水流不大,但依然极有磅礴之势。</h3> <h3></h3> <h3>  这棵3.6米的桫椤(suo luo)生长在大瀑布的精品园内。据了解,在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极少数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h3> <h3></h3> <h3>  在陡坡塘拍到的"凤阳汉族"——屯堡妇女。</h3> <h3></h3> <h3>  屯堡妇女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却在屯堡完好地保存下来了。</h3><h3> 1381年,即大明王朝建立后的第14个年头,一支30万人的大军,奉朱元璋之命,征伐犯上作乱的西南元朝藩王梁王。大军从南京远渡洞庭湖,又经两月的"万里生死途",在普定(今安顺)大败敌军,最后一举平乱。</h3><h3> 在这支队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并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次年,皇帝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四姓兄弟便一齐择地聚居,这就是天龙屯堡的最早由来。</h3><h3> 目前,天龙屯堡全寨有1200户人家,是一个全部用石头构筑成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h3><h3> 天龙镇,是我国至今惟一保存着大明遗风的地方。经过不断演化蜕变,很多地方的汉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已经与其它文化交融,渐渐淡化了自己的特质。但是,藏匿于喀斯特大山深处的屯堡文化,却一如六个多世纪以前,固守着原有的纯朴和风采,与当今的汉族文化形成鲜明反差。</h3><h3> 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600多年来,她们依然保持着一种"汉族道统"的优越感,不仅不改服饰,而且严禁与本地人通婚,这使得屯堡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至今。</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镇远古镇</h3><h3>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应该对"镇远"并不陌生。在书中,作者吴敬梓用三个回目的篇章,生动翔实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也不能不提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的《镇远道中》:"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林则徐三次路经镇远,镇远险要的地势和雄奇的山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祁顺,也题下了"镇远多佳山水士大夫南边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的字句。</h3><h3> 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遗存楼、阁、殿、庙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986年,镇远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舞阳河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镇远荣获"中国最美十大古城"称号,位居第五。</h3><h3> 从贵阳乘坐4个小时的火车,刚下榻到镇远县的河东宾馆,窗外就飘起了雨。虽然雨势不小,但风不大,撑伞逛街应该无碍,于是,脖子上挂着相机,拎着雨伞就出了门。</h3><h3> 出门左拐,直行200米左右,到达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抗日战争时期和平村的别名)。</h3> <h3></h3> <h3>  据了解,镇远和平村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体建筑14栋。</h3><h3> 1938年12月,由湖南常德盐关迁至镇远;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部长周恩来、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本俘虏组成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在镇远的时间长达6年之久,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h3><h3>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h3>  站在和平史记展室内,感慨万千。和平村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我党在艰苦岁月里,以耐心的态度善待俘虏,不仅在生活上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更从精神生活上关心他们,使战俘们逐渐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中醒悟过来,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h3><h3> 感谢镇远人民,保存着这个全国仅存完好的国民政府军政部战俘收容所,让它见证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更让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胸襟。</h3> <h3>  穿过镇远古城垣,步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新大桥。</h3><h3> 这座大桥长109米,净宽7米,8孔石拱桥,为蒋介石六十大寿而建,始建于1947年,总造价为时国币1377.6万元,1951年、1988年县人民政府两度对该桥进行维修改造。</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走过新大桥,就来到了古镇入口,"石屏巨镇"牌坊后面就是步行街了。</h3> <h3></h3> <h3>  右边护墙上是历代诗人文人留下的描写镇远的诗词古文。</h3> <h3></h3> <h3>  与这位老人两次相遇,他是跟随"夕阳红"来旅游的。看到他,想起了我爸爸,倍感亲切。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晚年多出去走走看看,保持有活力的心态。</h3> <h3></h3> <h3></h3> <h3></h3> <h3>  祝圣桥是镇远最有名气的桥,它是镇远的标志。</h3><h3> 这座7孔青石桥长135米,宽8.5米,高14米,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据说当时因为舞阳河山洪爆发,该桥数次建造数次被冲毁,直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才修建完成。所以,这座历经250年才建造好的古桥,它的桥墩是明朝的,桥面却是清朝的。</h3><h3><br></h3><h3> 舞阳河把镇远古城一分为二,在祝圣桥修成之前,只能靠着渡船渡河,直到祝圣桥建成,方才有了通途。<br></h3> <h3></h3> <h3></h3> <h3></h3> <h3>  过了祝圣桥,就看到著名的青龙洞了。</h3><h3> 青龙洞是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组成的古建筑群,堪称不同宗教同生共长、和谐发展的典范。</h3><h3> 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紫阳洞、中元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h3><h3> 1988年,青龙洞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h3> <h3>  靠近祝圣桥的大河关码头上的厘金局雕塑,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渡民缴纳厘金税的情景。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青龙洞全貌。</h3> <h3></h3> <h3>  我一直特别喜欢古镇,喜欢它们蕴藏的古老的文化底蕴;喜欢漫步在街道上,想象着千年前的车水马龙,感受它古老脉博的跳动;喜欢倚栏杆沉思,梳理自己的心情;喜欢那些古镇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古色古香之中,见惯了百年、千年沧桑,眼底多的是那抹安静和从容。</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被称为"小三峡"的舞阳河流经镇远时,优美地划了个倒"S"形,河水在这个转弯处冲刷出的一大片三角地带,为镇远成为军事重镇与水陆枢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h3><h3> 所以,对于镇远来说,舞阳河就是它的灵魂,小城的历史从舞阳河开始,而舞阳河景区是镇远最先开发的景区之一,可以说是见证了镇远旅游的发展。</h3> <h3></h3> <h3></h3> <h3>  破镜重圆。</h3> <h3></h3> <h3> 三叠水瀑布。</h3> <h3></h3> <h3> 将军柱。</h3> <h3></h3> <h3>  珠落玉盘。</h3> <h3></h3> <h3>  孔雀开屏,舞阳河的标志。</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西江苗寨</h3><h3>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雷山县西江镇,由14个依山而建的村寨共1000多户相连成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苗寨,也有千户苗寨之称。</h3><h3> 2007年,被中国建设部授予"中国历史名镇",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素有"千户苗寨,天下西江"的美誉,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h3><h3> 千百年来,苗族同胞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后来,除了耕作,很多年轻人走出家门,到城市里打工。直到2008年9月,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成功举办后,西江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在外打工的苗族同胞回到苗寨,借助自家优势,通过经营客运、餐饮、宾馆客栈、歌舞表演,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3月10日,正好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走过风雨桥时,我看到一位男人正在祭祀,上前问,他茫然地看着我,摇摇头。或许听不懂汉语,于是去问油条摊上的老板,原来,苗族有二月二祭桥的习惯。</h3><h3> 桥在西江苗民心中是积善成德的圣物,是护佑子孙的吉祥物,是沟通和连接人神的灵物,所以苗族同胞是很看重桥也很爱护桥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家家要煮红蛋和糯米饭,带到自家搭的桥去,烧上香纸,敲碎红蛋,把蛋壳撒在桥的两头,并放些饭和酒肉,作为对桥的祭祀。</h3> <h3></h3> <h3>  这是苗民们穿着盛装,在广场上举行庆祝二月二活动。</h3> <h3></h3> <h3></h3> <h3></h3> <h3>  由西江回凯里的面包车上,腼腆的司机对我讲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生了两个孩子后,得了严重的红斑狼疮,虽然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求医问药,花掉70多万,都没法解除妻子的痛苦,原本富裕的家庭开始变得艰难,他不仅要四处打工赚钱,还要照顾好家庭。与他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沉重的生活负担,但他却很坚定而乐观。</h3><h3> 这些年,我接触过纳西族、摩梭、布依族、藏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其实,每个民族除了风俗习惯上的某些差别,在生活中都有着一样的酸甜苦辣,都需要用坚韧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因为,日子总要过下去的。</h3><h3> 祝福西江,祝福吊脚楼里的苗寨同胞,生活总会越来越美好的。</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荔波及它的大小七孔 </h3><h3> 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苏州自治州,也是我的最后行程。</h3><h3> 我很喜欢这座小城,安静、干净、舒服,让我产生了很多年前踩着苏州的青石板,在雨中缓行的感觉。您看,一辆载满乘客的大巴车从远处驶来,看到横过马路的人流时,立时缓缓地停车,静默地等待着最后一人的安全通过;道路两旁的棕榈树,垂着红色的果实,似排排笔直的哨兵;笼罩在柔和灯光下的仿古建筑……</h3> <h3></h3> <h3></h3> <h3></h3> <h3>  中共一大、二大、五大代表邓恩铭故居及邓恩铭广场上的大榕树(据路遇老人介绍,已有二三百年历史)。</h3> <h3></h3> <h3></h3> <h3></h3> <h3>  永济泉,俗称东门大井,建于清朝同治九年仲冬。据专家考证,此井建筑有汉代古墓道风格及道家阴阳风水说,堪称黔井之最。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h3> <h3></h3> <h3></h3> <h3>  素有"小九寨"的大小七孔,离贵阳的直线距离仅有173公里。由荔波发往小七孔的车每10分钟一趟,35分钟的车程;大七孔在其途中,所以,一般选择先浏览小七孔后再返回大七孔。</h3><h3> 小七孔古桥。 </h3> <h3></h3> <h3>  拉雅瀑布。寄情于山水间,总是件很享受的事情。</h3> <h3></h3> <h3>  奇石。</h3> <h3></h3> <h3>  与小七孔的灵秀相比,我更惊叹大自然对大七孔的天斧神工。</h3> <h3><br></h3> <h3></h3> <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小结</h3><h3> 这次旅行,始于轻松的黄果树瀑布,终于"小九寨"的大小七孔,中途的镇远古镇和西江苗寨,则是文史知识的追溯和学习。</h3><h3> 世界的模样,在于你看它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总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我在行走中,除了欣赏、比较,还更注重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即使是游客和司机,也许他们的见解是片面的,但加在一起,就极有可能是我没有想过的一种情形,会使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h3><h3> </h3><h3> 黔东南行的六天时间,几乎是一年中贵州最阴冷的一段日子,在镇远遇雨,在苗寨除了雨还有雪,我依然玩得很开心。</h3><h3> 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个有好运气的人。所以,不管遇到多么坏的状况,我都告诉自己要淡定、从容,要从好的一面来看待事情。在镇远,雨停我走雨淋我歇,整个古镇的美景被一点儿不少地收进我的眼睛和相机里;在苗寨,雨起时,我在半月湾享受美食;雨歇时,我在拍苗寨的夜景,光顾路两旁的街铺;飘雪时,我在小吃店看苗女炸油条,跟老板聊天;雪停时,我已爬上观景台,换上漂亮的苗族服饰拍照;太阳升起时,我在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旁做快乐的街拍师。</h3><h3> 人就该这样吧,对于阴晴圆缺不必去自寻烦恼,圆月半月都有其独特的美。</h3><h3> 在小七孔的水上森林出口,我与卖煎小鱼的布依族老人聊天,她告诉我很多布依族的风俗习惯,虽然在语言交流上有些障碍,但我很认真地领会她的意思,并诚恳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她说:"你的心真好。"还对我竖起了拇指。我很不好意思地笑了。一面之缘,几句聊天,彼此能了解什么呢?只是,我知道她与我聊天很开心,给人快乐,与己方便,不是我希望的吗?</h3><h3> 走到大七孔的天生桥下时,听说妖风洞被封了,正准备折身返回时,一位负责安全的大叔对我说,虽然那儿在封洞维修,但来回半个小时而已,过家门而不入,不会遗憾吗?于是前行,穿过绿荫小路,看到洞口外的极致风景。如果省下半小时的体力消耗,我的身体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日后我会很多次叩问自己:妖风洞真封了吗?它的周围是什么状况有什么景致?做每件事情总要有始有终的,有坚持,就会少些许遗憾的存在,不是吗?</h3><h3> </h3><h3> 非常喜欢余光中先生的《旅行与人生》。旅行的意义不是你去过多少地方,看了多少美景,吃过多少美食,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