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棠梨

篱笆小院

<h3>&nbsp; &nbsp; &nbsp;</h3><div>近日有同学送来浦江特产梅梨,我拿起一个顺手用两个手掌一压,熟练地把圆形的梅梨挤压成扁平的形状,褐色的表皮破裂之处,露出淡黄的果肉,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满嘴微涩酥软,吃得津津有味。办公室里比我年轻的同事不曾吃过梅梨,几个同事尝了一个都说不好吃,说口感太酥太烂,软塌塌的,又不新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唯有我吃完一个又拿起一个压扁剥皮,吃得心满意足。是的,我用心满意足来形容吃梅梨的感受。感叹自己生于70年代,小时候果腹的食物对我来说依然充满诱惑,虽然肠胃很饱,但童年记忆里食物的缺失,却急切地需要眼前的几个梅梨去填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记忆里与这种梅梨口感相似的果子我们叫霉棠梨。田野里晚稻低下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山上的野棠梨也由青变黄了。野棠梨果实与鹌鹑蛋差不多大小,几场秋风秋雨之后,褐色的表皮带了细小的斑点,一串串地挂在秋日的阳光里晃荡招摇,惹得小伙伴们心神不宁。</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nbsp;于是我们等待霜降,等待一场浓霜褪去野棠梨的青涩,盼望山林里的野果可以采摘;也等待田野里谷子收割,等待谷子在秋日里反复晾晒,盼望新谷晾干一担担挑回家倒进楼上木制的大柜子里存储。新谷堆满了谷柜,我们就可以安心去山坡上摘野棠梨了。</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野棠梨摘回来并不能吃,新鲜的果子又酸又涩也很硬,馋得忍不住咬一口,整个嘴巴都会被酸涩到失去知觉。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野棠梨埋进谷子堆里捂着催熟,等果实霉(霉方言:酥软,熟透的意思)了就可以吃了。与现在把未熟透的猕猴桃与苹果放在一起催熟的道理是一样的。</div><div> 掀开谷柜上的木板,探身把谷子挖个小坑,放好野棠梨,再用谷子盖起来捋平整,然后在谷子上面做好记号,一般画个圈圈或者五角星。画记号倒不是怕忘记会寻不到,而是提醒父母万一去舂米时别不知情搬走了自己的宝贝。</div><div>埋在谷堆里捂着的野棠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脱涩可以食用。判别是否熟透可吃是把野棠梨挖出来放在两个掌心里挤压,能压扁了基本上霉了就能吃了。当然,如果捂的时间长一点,打开谷柜子的木板就能闻到一股清甜的香气,果实摸上去也柔软了,那时候吃起来又糯又软味道才是真的美。</div><div> 只是这个等待成熟的过程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是一种煎熬。明明知道时间没到棠梨还没有霉,但总是忍不住去谷堆里摸摸棠梨,挖出一个用手掌压压看是否软了,然后失望地把棠梨塞回谷堆。几个小伙伴还常常聚在一起交流霉棠梨的进展情况。有次一个小伙伴实在等不及了,用手压不扁,灵机一动把捂了没几天还生涩野棠梨放在门缝里,一推木门,棠梨被门缝夹扁了,伙伴捡起来咬了一口,那种痛苦的表情,让围观的我们不敢学习他勇于吃棠梨的榜样。</div><div> 其实野棠梨在谷堆里渐渐成熟时就渐渐被我们尝完了。从勉强能压扁生涩不能入口,到可以压扁勉强能入口,再到霉透了酥软可口却在谷堆里挖来挖去再也找不出一个。好像从来都没有等到霉棠梨完全熟透了才百坦地去享用。饥饿感就是这样紧跟着我们的童年,似乎没有吃饱的时候,挖空心思变着法儿给胃找可以吃的食物。</div><div> 想起小时候的霉棠梨,皮厚肉薄核大,能吃的果肉很少,好像吃一箩筐也不会饱。而今天吃着优化种植的梅梨,有鸡蛋那么大,吃了两个已经心满意足。很多时候,食物用来填饱肚子,也有些时候,某种食物却用来填补食物无法到达的记忆深处,那里一直空着,从来都没有填满。</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