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印记(一)鲁迅故里寻鲁迅

静待雪开

<h3> 李小平</h3> <h3><font color="#b04fbb">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 逆着时光行走,</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只为今生与你邂逅。</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 ——仓央嘉措</font></div> <h3><b>  未曾想过可以第二次来到鲁迅故里绍兴。</b></h3><h3><b> 都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这座城,向往城中人。在这个落英缤纷的深秋,跟随“兰州金城名师绍兴高研班”的脚步,带上书、笔记本,和那必不可少的行装,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b></h3> <h3><b>  记忆中弯弯的拱桥、深深的水巷、静谧的百草园、充满书香的“三味”书屋、摇曳的桂花树、 划动的乌篷船……一幅幅充满动感的水墨画一一出现在眼前,一座钟灵毓秀、文采名扬宇内的历史文化名城扑面而来。虽说已过心潮澎湃的年龄,但这诗性景观仍令我心底涌起难以言状的愉悦,不由得放下相机,静静地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悟……</b></h3> <h3><b>  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这城曾孕育过怎样的人?越王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徐锡麟、秋瑾、鲁迅、周恩来等等……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名人志士都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b></h3> <h3><b>  还好,研修班安排了一天的参访游学,上午稽山中学,下午鲁迅故居,这实属难得,也了了我很久以前上学时的一些心愿:去看看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去品品醇香的醉鱼以及那入味的茴香豆;去找找祥林嫂常去洗衣的小河;再实地看看曾带给鲁迅无限趣味的“百草园”……</b></h3> <h3><b>  上午参访的稽山中学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亲题“卧薪尝胆”四字作为校训,以民族气节激励师生。“学界泰斗</b><b>”蔡元培为学校题写的校名。这所“东临陆游遗篇之沈园,西毗秋瑾舞剑之塔山,北倚文豪鲁迅之故里,南望圣祖大禹之陵庙。”的稽中,集“悠悠青史、巍巍丰碑”于一身,独占风水宝地,传承先贤薪火,让一方水土构筑了稽山中学这道独特的风景线,让这所百年名校在经年的流变中“风景这边独好”……</b></h3> <h3><b>  置身于这样一所千年学府宫,反复吟唱着那首深沉凝重的《稽中颂歌》,也反复品味着稽中校长《文化润校》里“有始有终,不忘初心;事理通达,养一颗慧心;明晓人生,存一颗善心;勿忘远方,孕一颗诗心”的深远含义。稽中的“文化润校”,恰似江南春雨,于无声中,浸润勾践箪醪劳师之传奇、卧薪尝胆之跃起,也浸透了周恩来、竺可桢等校董的漫漫征程。仅仅是静静地站在校园,你仿佛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无声的教育。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显示着学校文化的“润”物之力。“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作为一所百年历史文化名校,稽山中学以其优越的楚越之地、千秋人文,造就了独特的“润”文化,并以鲜明的“润”文化营造了浓厚的“礼”文化氛围。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文韵厚重,在民族生存发展当中,不同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尤其是文化、教育依然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润”字,尽显学校文化之无穷魅力!</b></h3> <h3><b>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方乡土,一方文化”。本土文化作为民族血脉和人民精神家园的涓涓细流,植根于祖国大地,融会在乡土之中,涵养了人情风物,彰显着地方特色。学校文化更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如何促进本土文化教育,是社会各领域共同的责任和方向,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应有的担当和使命——让文化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独特力量!</b></h3><div><br></div> <h3><b>  下午的游学,我们从宁静优雅的稽山中学一路到鲁迅故居的百草园。绍兴的人文荟萃及悠远历史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b></h3> <h3><b>  鲁迅故居坐落在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之间。走进鲁迅故里,映入眼帘的是整面墙上一幅极美又极富想象的素描画:画上的鲁迅叼着烟斗,笑吟吟地眯着眼睛看向远方,旁边是美丽的水乡和他故居的写照。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咸亨酒店都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课本里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b></h3><div><br></div> <h3><b>  走在鲁迅故里,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某个角落是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也切身感受着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故居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古色古香,宽大却不奢华,倒是有点“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陈旧褪色的窗户,似乎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原本素颜的墙面上已经略显斑驳,几株从墙缝里顽强地生长出来的绿植,似乎见证了这些故居的历史。故居中有个水榭庭院,搭着一个小小的戏台,每天固定时间有小段的越剧表演,音韵悦耳,唱腔婉转,别有一番吴越之味。</b></h3> <h3><b>  当然,所有行人最感兴趣的还是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了。“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故居的“三味书屋”这样解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鲁迅的手迹、书稿、刻着“早”字的书桌一一呈现在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先生又近了一步……</b></h3> <h3><b>  可惜,如今的百草园已不是当时的容貌,也就是个“野草园”罢了!然而,先生竟可以有这样的无限趣味:“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毕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先生在这块乐园度过了他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们只有慢慢地移动脚步,一寸一寸感受先生笔墨的温情与力度了……</b></h3> <h3><b>  观其居,思其人。亦或许,好多事情,不是单纯靠我们的眼睛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先生的文章,真正震撼的是心灵吧。品先生的文章,就像是赏这百草园一样,品内心,品人生。 </b></h3> <h3><b>  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沿着先生的足迹,没捧一束花,没诵一段文,就这样静静地走着、看着,像看一位挺着中国脊梁的老父亲。但是耳边,分明听到有人在讲一串好长好长的故事:红桑葚落了,鸣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分明听到一片琅琅的书声和一大片正在风中习习练翅的鸟,还有一帮小闰土们坐在很窄的一片阳光下,在很大的一副眼镜下,一起在读一些很旧的课本…… </b></h3> <h3><b>  原来,百草园,并没有荒废,先生的文字,根扎沃土,开在今日,也开在明天…… </b></h3> <h3><b>  回来的路上,远远飘来绵绵的越剧,一如秋的呢喃。典雅的绍兴,自带文人气质的绍兴,这座水乡小城,这座文化名城,无论她的粉墙黛瓦,还是青藤书屋,还是名人故居,都永恒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行走在伟人们走过的路上,一路采撷,一路珍藏,沿着他们的足迹,一步一步感受着来自吴越文化与先生文字的灵感、温度与信心……</b></h3> <h3><b>  回想一天的游学路程,一校一居,一河一桥,如同先生儿时的“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快乐和美好溢满心间!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