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芷江受降旧址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七里桥境内,面积4万多平方米。旧址主要包括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中国战区受降旧址(包括受降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何应钦办公室旧址)、萧毅肃陈列室、受降史料陈列馆、兵器陈列馆、受降亭和援华飞虎队纪念馆等纪念性构筑物和辅助建筑。 </h3><h3> 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之命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 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h3><h3>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h3><h3> 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h3><h3> 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h3><h3> 2005年11月,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 人民的胜利</h3> <h3> 受降纪念坊---中国的凯旋门</h3> <h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h3> <h3> 象征着胜利的"V"</h3> <h3> 受降会议会堂——原中国陆军总司令部。</h3> <h3> 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受降仪式正式开始,会议由中方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代表中国军队签字的是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肃毅上将。当天的会议从下午8点才进入实质性问题的谈判,一直到23点30分结束。第二天又对受降的细节问题继续商谈,直到23日商谈完全结束,共进行了3天零52小时。主要内容包括:日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封存一切日军的武器弹药、兵船飞机、仓库码头等一切物资及设施,保持完好等待中国政府接收;释放被俘中国军人及被扣中国民众并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医药等;凡日占区的各类伪政权人员、档案、票据、土地房屋、银行、学校、医院、工厂、商号、矿场及公共事业等一律造册,负责保管,听候验收,不得迁移破坏或藏匿;一切现钞、准备金、债务及粮食、工业产品物资等立刻造册列明分类数量,等待接收……</h3><h3> 在芷江受降中,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共签发了24份备忘录,这些备忘录的首段文字是,正告日军司令官冈村宁茨"除以后另有命令变更者外,一律视同命令。"这些掷地有声的命令,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让芷江小城生辉。</h3> <h3> 旅美著名油画家钱德湘教授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芷江受降》,油画用写实手法,真实再现了1945年8月21日,日本军方代表在芷江向中国投降的场景。</h3> <h3> 各降区受降一览表</h3> <h3> 欢腾的芷江</h3><h3> 芷江这座边远小城以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二战盟国的军事基地,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作为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受降地,也见证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人类公理。</h3> <h3> 油画—欢腾的芷江</h3> <h3> 日落芷江</h3> <h3> 让和平永奠</h3> <h3> 冈村宁次并未死</h3><h3> 这是著名诗人公刘在1990年参观受降纪念坊写下的"冈村宁次并未死,参观受降纪念坊有感",诗人是在告诫我们:一定要紧盯未死的冈村宁次们!</h3> <h3> 湖南省抗日战争纪念馆</h3> <h3> 抗日战士</h3> <h3> 胜利</h3> <h3>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生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地英勇抗争,最终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了反抗日本侵略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h3> <h3> 钱得江教授的油画—芷江机场。</h3> <h3> 湖湘的抗日烈士</h3> <h3> 常德会战经过要图</h3> <h3> 纪念馆门口等车前往芷江县城,遇到一群大妈热情的为我们指路,当然要合影留念。</h3> <h3> 芷江风雨桥龙津桥----位于芷江城中的舞水河上,全长252米,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廊桥。16个桥礅设计成舰形,全由巨大的四方形青石砌成。桥面除了两侧的长廊,还建有7座精美的桥楼,位于中部的主楼亭为八角攒顶式的五层桥亭,翘角飞檐,势欲凌空。整座廊桥看上去,翘角飞桅,层层叠叠,巍峨壮丽,气势恢宏。而更让人称奇的是,整座廊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居然没有使用过一钉一铆。这些看上去琳琅满目、千奇百态、结构复杂的无数廊柱、木刻悬挂、枋、檩凳、雕花栏杆等等,斜穿直套,纵横交织,全以木榫衔接,如此精湛而高超的技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桥面上两侧的长廊共建成92个开间的店铺门面,走进廊桥,如入街市。</h3><h3> 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h3><h3>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之上。<br></h3><h3> 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芷江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h3> <h3> 芷江两岸</h3> <h3> 正在建设中芷江大桥</h3> <h3><font color="#010101"> 芷江人现在还保留了在芷江里洗菜的习惯</font></h3> <h3> 洗菜的主妇告诉我,这些菜是为晚餐中的一道菜----芷江炒鸭准备的。</h3> <h3> 芷江鼓楼群,座落在芷江侗族自治县城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侗族鼓楼群。它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芷江侗乡风雨桥龙津风雨桥一道成为侗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h3><h3> 鼓楼群由一座主鼓楼及4座小鼓楼组成,这个巨型鼓楼群像宝塔,微微上翘的边角层层叠叠,气势恢宏,最令人称奇的是,这5座鼓楼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榫衔接。</h3> <h3> 芷江天后宫</h3><h3> 走过龙津风雨桥后,我们来到芷江天后宫,天后宫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创建,是个妈祖庙。占地3700多平方米 ,现保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坐西朝东,南北建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完整。门坊的青石浮雕,雕琢非常逼真,坊高10.6米,宽6.3米,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椽,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夔龙、规矩龙栏杆;中间十七级石阶紧接沿河大道。</h3> <h3> 戏台</h3> <h3> 妈祖殿</h3> <h3> 供奉的妈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