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洞里萨湖里的水上族群

福娃兄

<h3>  柬埔寨旅游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洞里萨湖。</h3><h3> 在船舱里,思绪还沉侵在吴哥窟里,还在为几百年前的战火毁灭高棉宏伟的惊世建筑叹息时,人又置身到了洞里萨湖中。</h3><h3> 洞里萨湖是世界上除了俄罗斯贝加尔湖之外的第二大淡水湖。湖水面积700多平方公里。</h3><h3> 导游说,到这里看湖,还不如说看人。看湖天水一色,看人境遇悲沧天涯沦落。或者是人与湖二者交织。</h3> <h3>  船在暴雨中缓缓行进,乌云笼罩着湖面,凉风习习,湿润的空气里柔和着一丝丝淡淡的腥味。人随船轻轻地摇晃着,似睡非睡。</h3><h3> 湖上有若干渔村,人口总数量约70万,基本上都是越南人。这些人以打渔为生,从不上岸,在湖里薪火相传,在船上日出日落。</h3><h3> 这里仿佛是天之涯,地之角。</h3><h3> </h3> <h3>  据导游介绍,自79年,这些越南人就开始出现在洞里萨湖上。当时人数大约10万余。</h3><h3> 这些越南人汇聚在洞里萨湖有多个版本说法。一说是越南79年从柬埔寨撤军时留下的一部分;一说是越南侵略柬埔寨时的逃兵。不管怎样,这些人都回不去越南了,曾经有回去的,据说都被越南边防的机枪扫了回来,这些人一死心,便就在洞里萨湖安扎了下来。但是,因没有柬埔寨户籍身份,故不得上岸。这还是柬埔寨政府网开一面的结果。</h3><h3> 船,成了这些无国无籍人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活命的工具。</h3><h3> 湖,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劳动的场所。 &nbsp;</h3><h3> 洞里萨湖旱季时水深仅一米左右,雨季时水深则高达15米左右。湖面落差较大。</h3><h3> 靠打渔为生,凭打来的鱼换取生活的必需品,其生存的环境就是这样恶劣</h3> <h3>  没有祖国和户籍的人,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据说,这里的孩子一生下来,能否养大全靠老天爷垂怜了。六岁以下的儿童,六个里面就有一个被大自然无情的抛弃,生命在洞里萨湖里显得十分渺小和脆弱,人们完全没有能力与之抗争。</h3><h3> </h3> <h3>  这是一条近似岸上的超市卖小商品兼餐馆的船。</h3><h3> 游船停靠下来,游客一拥而上。游客以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船上的越南人。大概是中国人常常来这里,店老板还能说几句中国话。</h3><h3> 船上的商品无非是一些小玩意,纪念品之类的东西,在昏暗的光线下,摸上去有点潮润。</h3> <h3>水上卖东西的船。</h3> <h3>从船顶处往下看,一条卖日用品的小船正在送货。这种水上村落的交易与我们前几十年看到的农村送货郎的交易形式完全相同。</h3> <h3>这小丫头1岁多点,是水上部落的第三代。</h3><h3>她从没有到过陆地岸上,船就是她催眠的摇篮,她的梦境里永远是水乡和船,世界对于她而言是美好的。</h3><h3> 无国无籍的新生代面临的未来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洞里萨湖也许是她永远的老家......</h3> <h3>  这船是若亚方舟?</h3><h3> 搭载上它,按照神的旨意是否可以普度众生?</h3><h3> 悲怆的命运在洞里萨湖上沉浮</h3><h3> 水上的吉普赛人呀,明天又要漂泊到何方?</h3> <h3>  洞里萨湖上的教堂十字架高耸,亦如这些天涯地角人们心灵中的灯塔慰藉着孤零零的难民。</h3><h3> 太阳从洞里萨湖的天际相连处升起,夕阳西下又落入湖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h3><h3> 家乡北望,</h3><h3> 乡愁渐浓。</h3><h3> 越南人水上祈祷,也算构成当前柬埔寨社会的一大景观之一。</h3> <h3>  湖上的学校。学校教越南语。虽命运坎坷,后代还得学习自己的母语,在水上这个村落还得要有语言和文字的交流。</h3><h3> 心酸与无奈,这就是无祖国无家园的悲哀!</h3> <h3>  暴雨过后的洞里萨湖,</h3><h3> 船头上的天空阴云密布,</h3><h3> 跟船同行的小孩用那又黑又瘦的小手轻拍了我几下,他用一种祈求的眼望着我,忍不住从包里掏出2元钱给他。</h3><h3> 生活的艰辛,重负,孩子瘦瘦的,干干的。</h3> <h3>洞里萨湖的水上村落</h3> <h3>  船顶上的鸡,船舱里的人。</h3><h3> 洞里萨湖承载着现代版的等同与吴哥古迹一样的景观,向游客述说着各自的前世和今生。</h3><h3> 仅管回到家好几天,但洞里萨湖上的令人抑郁的情景,却经久盘旋在脑海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