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br> 一晃我们在小学读书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跨过了新的世纪。儿时梳着小辫的女孩们、调皮捣蛋的男孩们变成了如今的一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记得我们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进入长寿小学读书的,哪时的“红小兵”如今已经两鬓染霜。我们上学时整个经济处在底谷,生活条件、校舍条件特别不好,冬天时,家里条件稍好些的还有土布袜子、芦花靴鞋穿,还能带个脚炉烘烘。大多数孩子单衣簿衫,有些常常被冻哭,手上的冻疮裂的口子很深很深。但是,我们的殷秀珍老师用慈母般的情感教导我们,刻苦学习,踏实做人,使我们成为知识少年。这是我们的童年。<br> 长寿小学同窗五年多的时光是值得怀想的。同学情就象美酒,越久越醇厚。这次聚会就象打开了的陈年美酒,香味扑鼻,余香留在了每个人的心田。<br> 要说是聚会其实还不算,仅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小聚而已。要感谢谭国平同学倾力支持,感谢汪建华、陈兆良、芮娴等同学的组织发起,由于时间仓促,尚有部分同学没有联络到,但为今后正式筹备举办师生聚会搭建了平台。应该肯定,本次小聚是非常成功的,从同学们每个人的表情可以看到,难忘今霄!<br> 同学之间,聚一聚,聊一聊,笑一笑,十年少,心情好了,自然就变年轻了。希望我们各自安好,各自珍重!且行且珍惜。我们现在是六十岁奔七十岁了,是晚年的黄金甲。不要谈成就,只谈养生。同学之间不比贫富和贵贱,不论地位和学历,不比钱多少,只谈身体健康,我们甲班已经去世的六位童鞋更让大家觉得生命的存在对家庭何其重要,赚钱合适就好,再多不舍得花也带不走,却累趴了不值,但愿同学们珍惜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透支为好!<br> 千年修得同船渡,万年修为同窗友。同学是前世的债,今世的情。常来常往,格外芬芳。有同学的地方就是景色最漂亮的地方。<br> 同学情是一生的财富。</font></h1> <h1> 少年时代共同的学习,把我们定位历史的称呼“红小兵”,金秋十月我们重逢在长寿古镇“大老陈”注册商标的长寿面馆。当年的红小兵“班干部”汪建华同学脖子上挂着照相机,一边忙碌地拍照记录,一边在迎候老同学的到来,许多同学还以为是聚会请来的专业摄影师。是的,毕竟是分别五十多年了。重蓬之日互相辩认,在岁月刻下的年轮里,我们保留着少年时代的点点纯稚依稀可辩。但是,只有朝夕相处过的老同学才会说出“我认得出你”!</h1> <h1>谭国平同学早早从无锡赶来迎宾</h1> <h1>陈兆良同学最最辛苦了,凌晨三点多就起床买菜,为同学们准备丰盛可口的美味佳肴。</h1> <h1>芮娴同学月内二次专程从上海赶回来参加聚会。足智多谋为短期内展开活动立了大功。</h1> <h1>李庆飞同学本来已经答应参加朋友聚会,他说,同学聚会千载难缝,我无论如何也要到场。这就是同学情怀!</h1> <h1>李喜林同学也为本次聚会献计献策,当天还负责会务的签到工作。</h1> <h1><font color="#ff8a00">下面是一段见面时情景小视频,点击可播放。</font></h1> <h1>谭国平和乙班的华正兴是发小,又是老邻居。</h1> <h1>华正兴、谭国平、钱兴良,</h1> <h1>咸生方、芮娴、范建云是一个知青点的老同学。他们在一起“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h1> <h1>殷凤仪,夏瑞芳是我们班中唯一一对同学情侣。祝福她们幸福到永远。</h1> <h1>范建云、吴敏、李亚静、张淑君、华正兴是乙班的,是特邀代表。期待将来甲、乙二个班的同学组织一次盛大聚会,互赞同学情!</h1> <h1>干怀!致逝去的青葱岁月;致永不回头的学生时光。</h1> <h1>张志卫同学尽管在甲班读书时间不长,但得知同学聚会,他说一定一定参加,而且带上爱人从上海专程回来感受乡土文化,感受浓浓的同学情!</h1> <h1>我们要特别鸣谢陈嫂~陈兆良同学的爱人以及全家人,她们默默无闻地支持大老陈,为我们同学服务。</h1> <h1><font color="#167efb">时光不老,我们不散,难忘今宵,圆梦今宵。</font></h1> <h1>组织策划: 谭国平 陈兆良 汪建华 芮 娴等<br>拍 摄: 汪建华 芮 娴<br>编辑文字: 汪建华</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