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知青岁月四)

无可奈何花落去10617448

<p class="ql-block">   饥饿</p><p class="ql-block"> 现在每每看到一些宴请,餐桌上佳肴堆积如山,餐后仍剩了很多,甚至有的根本一口未动,中国人就是穷大方,餐桌上佳肴不堆滿不算诚意,餐后不剩多多不算阔气,点餐从不问价那算大气,很多人没经过困难时期,没感受到什么叫饥饿,什么是生活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我们曾吃过玻璃芽叶碾成面做的窝窝头,曾吃过槐树花,榆树钱,毛毛狗,曾肯过白菜头和一切代食品,但那必定是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认可自己忍受着饥饿也让我们吃饱,而且那时我们还小,记起来朦朦胧胧的。确切的说,真正的体验生活的艰辛,真正的面对饥饿,还是那几年的知青生涯。</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当我们下乡来到那个小山村,看到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村民,仿佛来到了原始部落,那里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日常生活离不开碾子和磨,他们穿着家织布(自己纺线织布)做的抿裆裤,比较小的孩子脱去冬装就再也没什么穿的了,光着身子到处跑着玩耍,他们从没洗过澡,只是说出生时老娘婆给洗过一次澡,比较干净一点的小姑娘,只有脖子以上是白的,但脸蛋被岁月的风霜打成了苹果红,他们从没出过远门,不知道什么是火车,不知道火车是立着走还是卧着走的,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家庭,打开他们的柴灶,很少看到米做的饭或粥,而是一种混合物做的大饼子或是粥,有很多家庭粥里添加着菜叶,后来我们才知道,这种混合物其实就是将高粱碾碎,糠和高粱壳碎米混在一起(当地起名叫雷击米,做的粥叫破子粥)。初次看到时,我们还想,这能吃吗?但不久我们才感受到它的香甜,因为我们知青也面临着饥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初到农村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说是知青有些嫩了点,但出工开始时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力气,看到有些村民干活时总得慢慢吞吞的,觉得他们不恳出力,后来才知道,他们吃不饱,沒有那么大的力气,再后来我们也体验到了什么是饿。每天出工越出力,饿的越早,越饿吃的越多,渐渐的粮食不够了,开始多加水,又是不够,于是想起了"雷击米","破子粥″,还是不够,开始加菜叶,春季沒有菜,我们用杨树叶煮了后蘸盐水吃,这些吃起来好香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知青每年口粮600斤,当我们感到饥饿的时侯才注意到当地农民当时口粮才三百多斤,有一年谎报产量,对外说是口粮320斤(毛粮),实际只有280斤,还要挑着担子往20里外的药王庙粮库,做着这种积极送公粮的假象。那时辽宁的粮食很难自给自足,据说黑龙江省准备支援辽宁一些粮食,但被辽宁主政官员拒绝了,而且城镇居民那些年每月只供应三两食用油,更何况农村了,由此我们才看到农民生活的如此艰辛。我们下乡的那个小山村,可称做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很少,而且多是沙土地,有的土地只有半锹深,下面就是岩石,由于水土流失大,山上几乎寸草不生,即使有草,大概都能数得上来,整个地区十年九旱,春旱时要到几公里以外挑水种地,雨季时,只要一下雨,干涸的河道便山洪泛滥,因此粮食亩产不超过400斤,当然分到的口粮也不多了,由于定量少,很多家庭吃到开春就开始断顿了,他们就想别的办法解决饥饿,村里仅有的几棵榆树被剝光了皮,据说凉干后碾碎用箩篩成面后,和在其它面里可以压饸络,而且是不错的面食。粮食再不够,小队只好把队里牲口的口粮给村民分了,难怪有人说,当牲口也不能脱生在这里,即便如此仍难解决吃粮问题,有一次有一对叫长江,长河的哥俩,据说是三天没吃着饭了(真不知这三天他们是怎样过来的)我们把他们找到青年点,做了滿满的一盆小米干饭,结果吃的干干净净,我们真担心他们掙破了肚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饥饿的日子里,话题总离不开"吃"这个主题,记得每当歇Beng(当地语言,休息的意思,辽宁有的农村叫歇气)的时候,大家躲在避风处,谈论如何做好吃的,谈论着如何过春节,他们从未想过山珍海味,因为他们也未见过山珍海味,当然也包括我们。他们幻想着吃上粟米干饭,吃上酸菜顿粉条,每每想到这些,他们的眸子里闪着希望的光,嘴边似乎流着口水,兴奋之余未勉紧了紧裤带。而我们知青则盼望着家里汇些钱来,大家好好餐一顿,同时也盼望着春节,盼望着回家,吃上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 …… </p> <p class="ql-block">  就那种情况下,我们知青亲如兄弟姐妹,那时虽然吃不饱,但每顿都有剩饭,个中原因大家都隐藏在心中,只是四十多年后,我们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一个同学道出了当年的秘密,吃饭的时侯,大家都抢着吃第一碗饭,然后迅速撂筷,为的是让其它同学吃饱……</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是我们上山下乡得到的唯一一种精神吧,一种战胜饥饿,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回城后,我们就是用这种精神去闯荡社会,如今我的两个同学在领导岗位退休,一名同学成为音乐界的学者,一名同学退休后仍活跃在业余体坛,并获得省市及国家的大奖。</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仍然不会忘记那个小山村,离开那里三十多年以后又多次回到那里,过去已成了梦,如今那里树木林立,玉米亩产已达到1500斤以上,早已解决了吃的问题,很多孩子上了名牌大学,那年仅八十多岁的老人全村就有60多个,村里修了路通了班车,建起了无数个别墅式小楼。</p><p class="ql-block"> 真如大梦醒来,那个饥饿的年代已成了旧日的梦,让我们珍惜今天,让明天生活的更好!</p><p class="ql-block"> 明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们再聚那个小山村!</p><p class="ql-block"><br></p> <h3>  此文送给曾共同度过知青岁月的老同学,春城,最爱灰太狼,芬芳,莲。</h3><h3><br></h3><h3> 本篇图片选自网络</h3><div> 无可奈何花落去,写于2017年11月5日</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