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些天路过郝家营,看到曾经的榆中二中,己是围墙倒塌,校舍没落,荒草芨芨,凄凉一片,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年上学的情景。</h3><div> 那是一九八五年的秋天,我初中毕业考入榆中二中,记得九月初的一个早晨,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挤着出山的唯一一趟班车,在山路上盘来盘去,虽然没有座位,站在车内摇来摇去,但我却丝毫没有在意这些,心里一直想象着榆中二中的模样:教室是平房还是楼房,尽管那时我还不知道楼房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很宽敞,学校的老师一定很有水平,学校的食堂伙食一定很好……‘</div> <h3> 班车一路上走走停停,客人上上下下,大概走了约三个小时到了夏官营,夏官营有火车站,在那儿我第一次见到了铁路,下车后再不用打问榆中二中的校址,因为同车下来的有几个高一级的学生,跟着他们走就是了,先是一段砂路,穿过一条干涸的河后便是土路,大约走了一里多路就到了学校。</h3> <h3><font color="#010101">榆中二中位于宛川河畔,坐落在郝家营山根,大体坐北朝南,依宛川河来讲,上游是红柳沟,下游是太平堡,前方隔宛川河与夏官营火车站相望,校门前是足球场,四百米的跑道上铺着黑色的炉渣,其余全是土地,足球场比校大门约低一米多。校内并排三行十二栋人字形的教室,红墙青瓦,教室东侧向南一果园,向北一旧操场,教室西侧后方有教师宿舍和女生宿舍,教室后方并排两个蓝球场,再往后便是锅炉房,学生食堂和教职工食堂。学校四周是土墙。这就是我上高中时学校的大概情况。</font></h3> <h3> 我是个不怕生的人,加上初中时住过校,所以出远门对新环境的适应还算可以。到校的当天就报名,领书,铺床,办理食堂手续等等,忙了个不亦乐乎。</h3> <h3> 接下来的三年高中生活至今让人难忘。首先是吃饭问题,学校一天三顿饭,早上是开水馒头,中午是大锅面,晚上还是大锅面。馒头是四两面的,夏秋两季吃馊馍很正常,冬季馒头有时冻的很结实,要在炉子上边烤边吃,或者泡在开水里吃,为此也吃了不少煤灰。那大锅面都是机器压的,大师傅等一大锅水开后下入几簸箕面条,倒一碗青盐(那时没有现在的加碘盐),倒一瓶酱油,有时候调点葱花,用火车上添煤的那种小铁铣翻几下就开始给学生打饭,前面的面大多没煮透,后面的就泡软了,没一点劲道。这就是当时榆中二中的伙食。</h3> <h3> 那时候人年龄小,不懂事,二中的这种饭吃了大半个学期,后来经常肚子疼,有时疼的相当历害,坐卧不安,真是疼的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往下滚,我的胃病就是那时落下的,至今面食少微硬一点吃上肚子还隐隐作疼,所以吃开面食我特别注意。</h3> <h3> 后来没办法,便买了煤油炉子,锅,碗,等等,开始自已做饭。几个人一组,打水,和面,洗锅分工明确,我们一顿饭从做到吃罢锅洗了约四十五分钟,一般都是白水洋芋面片子。我们山区的学生一学期回一次家,学校附近川区的一周回一次家,他们有时从家里带点腌菜,算是我们的奢侈品了,就这样高中做了二年多饭。现在想起那些日子下课后打开水的拥挤场面,宿舍里做饭的忙碌场景,历历在目。</h3> <h3> 那时侯榆中二中和一中是两所重点中学,学校的教学水平不相上下,每年都有约一百个学生被送入高校的大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是铁饭碗,所以高考成了千军万马挤过的独木桥,当时二中的在校生近千人,高中三个年级各设四个班,另外还有补习班。近一点的学生走读,远处的住校,男生宿舍以班为单位,宿舍里是高低床通铺设置,因为学生多,所以住宿也很紧张,有人说晚上起夜回来就没地方了,这一点也不夸张,宿舍建的年代己久,屋顶陈旧,门窗破烂,雨季漏水,冬季寒风穿舍,条件虽如此艰苦,但学生苦学的精神一点不差,有的天不亮就在教室里点着灰暗的煤油灯伏案苦练,有的中午在树下背诵,晚上熄灯后教室里便点点油灯通明,煤油灯的烟熏黑鼻孔是经常的事。</h3> <h3> 学校的生活非常单调,过庆节开一次运动会,冬季有一次越野赛,除此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集活动。当时我所在的班级是体育班,代课老师相对教学资历少一点,但作为没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来说有点不公平,这也算是我对当时学校的一点不满吧。</h3> <h3> 说起那个年代,也很有意思,男生与女生多不交往,平时话也很少,路上遇见了还相互躲避,但如果遇上困难帮忙还是有的。记得宛川河有时因雨天而山水流淌,周六回家的学生周天回来过河时就会遇到麻烦,这时男同学也会主动帮助女生拎包裹,推自行车,事后女生虽内心感激但却保持沉默。当然也有个别男生偷偷给女生写情书的,但都是地下工作。</h3> <h3> 时光匆匆如流水,三十年转眼即逝,说起那段时光,好象有很多说不完的事,高中时的学校,高中时的老师,高中时的同学,高中时的学习,高中时的生活……虽然己成故事,但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悠长。</h3> <h3> 如今榆中二中己迁入新址多年,但这里的断墙破瓦里,还能找到我们清晰的脚印,还能听到我们朗读的声音。</h3> <h3>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得感谢榆中二中,感谢那段时光,因为在二中我们不但学了很多知识,我们还结识了很多同学;因为在那段时光里我们青春无悔,在那段时光里我们曾在艰苦中快乐过。</h3> <h3>――衷心的感谢所有曾经在榆中二中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辛勤付出过的老师们,职工们,也感谢曾在榆中二中苦读过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br></h3><h3> 说实话,看着那己废旧的母校,围墙坍塌,教室没落,瓦砾片片,荒草芨芨,不由得让人伤感。那个年代虽物质匮乏,条件艰苦,但我们觉得充实,觉得快乐。</h3><h3> 转眼二十多年,我们走过坎坷,穿越浮躁,站在风中回望,校园里书声朗朗,打闹戏戏的时光是最美好的记忆。</h3><h3> 再次感谢老师们,校友们。</h3><h3> 祝愿大家开心快乐!</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