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山上觅名人踪迹、探白马仙洞、寻古代兵寨、赏别样秋色

车爱平

<h3>——徒步穿越山西离石马头山</h3> <h3>  一个多月前,曾计划登一次山西吕梁离石的马头山,事先向野风群主施先生讨要了登山轨迹,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直到九月九重阳节又计划出行穿越马头山,因担心当天有雨和约的人时间错不开,最后才确定推迟一天,重阳佳节过后始得成行。</h3><h3> 此次是小环形穿越马头山,行程不远,强度不大,探寻了马头山上的白马仙洞和古石碑、古兵寨,饱览了别样的秋色美景,霜叶红、秋草黄、洞窟幽、芦花白,收获满满,不妄此行。</h3><h3> &nbsp;</h3><h3> 风萧萧兮秋草黄,</h3><h3> 霜叶红兮天已凉,</h3><h3> 芦花白兮云飞扬,</h3><h3> 白马仙兮在何方?</h3><h3><br /></h3><h3> 闲话少叙,先欣赏一组美景照片吧。</h3> <h3>霜叶红……</h3> <h3>秋草黄……</h3> <h3>洞窟幽……</h3> <h3>芦花白……</h3> <h3>  马头山脉,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三川河流域之北川河以西,是北起石门墕南至王老婆山的一条长达百里的山脉。</h3><h3> 《吕梁地名志》载:"马头山,位于离石枣林乡北8.5公里处,主峰海拔1619米。因主峰形似马头,故名。属土石山区,岩性为奥陶系石灰岩系,基岩上履黄土层年长日久已冲刷为梁峁形地貌,植被为灌草丛建群。金阁寺在此山中。"</h3><h3> 《永宁州志》载:"马头山,在州治西北三十里,相传晋豫州刺史祖逖曾驻军于此。山上有庙并碑存焉。"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所述的庙即为纪念曾任并州刺史、封为冠军将军、振威将军和广武候的刘琨所建的刘琨庙。</h3><h3> 据说,三十九军曾在此宿过营。马头山还是离石八年抗战史上抗日的四大板块(离东、柳林、城周、马头山)之一。在离石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生死搏斗八年的岁月里写下了数不清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h3><h3><br /></h3> <h3>  2017年10月29日,即农历9月初10,我与卫华、康斌及永耀一行4人结伴穿越马头山。一大早,我们从吕梁市区出发,经209国道向北,到西属巴后,向西沿012乡道,经过聚财洼后,再向前1公里左右,停车。开始徒步登山。</h3><h3> 沿沟内前行不足百米,有一处正在建设的好似养殖场的工地。</h3> <h3>  站在路边,就可以远远的看到山后尖尖的山峰,就是马头山的主峰。</h3> <h3>  我们按照施先生提供的上山轨迹,从左手边的山路前行。</h3> <h3>  走到沟底叉路,拐向右手的山坡登山,山坡十分徙峭,无路可寻,大约有70度左右的立坡,整个坡面长满了高高的黄黄的野草,十月下旬已经是深秋时节,天气渐渐转凉,正应了一句古诗:"秋风萧瑟秋草黄,一场秋雨一分凉"。</h3><h3> 然而,我觉的是,秋草黄,正农忙,恰是收获好时光。</h3><h3> 置身于黄黄的秋草中,呼吸着的都是飘溢出来的作物成熟的味道,领略到的是别有一番秋色和秋韵的景色。</h3><h3><br /></h3> <h3>  走上山脊,背景是马头山主峰,四人来张合影,集体亮一下像吧😊</h3> <h3>  大家沿着山脊继续向山顶进发。</h3> <h3>  临近山顶,在山的东面和南面,展现在眼前的是高耸的绝壁悬崖。山势险峻,岩石突兀,十分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因为之前看过施先生的游记,记得有块石头上写有一个2⃣️字,在2⃣️字的旁边就是白马仙洞。我叫大家仔细观察,别错过石洞。4个人四处张望不见2⃣️的踪迹,卫华拿着望远镜也没找到石头上的2⃣️字。康斌又专门绕到东侧悬崖寻觅了一遍也未发现石洞。于是先登顶再说。</h3> <h3>  走在南面悬崖下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背风向阳,气温比其他朝向要高一些。其他地方的树叶被霜打过之后已经变得发黑发暗,可这一个小区域的霜叶分外美艳鲜红,十分漂亮。</h3> <h3>  转过绝壁悬崖,距离顶峰不过百十多米了。</h3> <h3>  不一会儿就到了马头山顶。只见山顶顶部有大约四五百平米的平台,四周用石块砌筑。由于年久失修,只有东南角和西北角还保留着石块所砌围墙,其他围墙已经坍塌成坡。</h3><h3> 这是东南角的石砌墙。</h3> <h3>  这是西北角的石砌墙。</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山顶东侧的一块巨大平坦的石头,上面凿刻着圆型的槽洞,直径约30公分,深有30多公分,想象可能是古代兵营所插旗杆所用。</p><p class="ql-block"> 我把这块大石头叫插旗石。</p> <h3>  圆形槽洞中积满了水,上面飘着落叶。</h3> <p class="ql-block">  山顶平台中部有塌陷的建筑遗迹。据《永宁州志》载:“刘刺史庙,在州治西北三十里马头山,祀晋并州刺史刘琨。”又载:“祖逖庙,在州治西北三十里马头山,祀晋豫州刺史祖士雅,以曾驻军于此,故土人立庙祀之。”(注:祖逖,字士雅)。</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山上曾在刘琨庙和祖逖庙,只因岁月久远早己倒塌了。</p> <h3>  这是山顶周边随处可见的古代破旧砖瓦。</h3> <p class="ql-block">  山顶平台上有古石碑一通,但没见底座,而是在土中所立。。由于年代久远,碑体上半部分的字迹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下半部分还依稀可见部分字迹。</p><p class="ql-block"> 经粗略查看可知,这是一通记载重建刘琨庙的石碑,而始建年代不详。该石碑记载了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开始重建此庙。其规模是重修正殿三间,左有子孙圣母神庙,右有风云雷雨神庙,还有鐘楼一座。此次重修系由永宁(即离石)临邑(即临县)乡民协力重修。</p> <h3>  下面这张图片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刘琨塑像。</h3> <h3>  凡古代为名人居山建庙,非皇家帝妃即王侯将相。一般人难以享此殊荣。刘琨享有并州刺史(当时离石归并州府所管辖)、冠军将军、振威将军、广武侯的身份,为其建庙也就可以理解了。</h3><h3> 有资料记载:刘琨(271年至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 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爵位:广武侯。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 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h3><h3> &nbsp;</h3><h3> &nbsp;刘琨 典型战例——一曲胡笳救孤城</h3><h3> 相传,东晋时有个爱国将领刘琨,善吹胡笳。公元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进驻晋阳城。有一次,数万匈奴兵将晋阳严严围住。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腑眺城外敌营,瞑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h3><h3> 刘琨 ——"闻鸡起舞"的典故</h3><h3>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h3><h3>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h3><h3><br /></h3><h3> 他的代表诗作如:"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武将中的文人实属不易。</h3><h3> 后来有很多人创作了诗作,纪念刘琨在社稷将倾之际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譬如李白"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陆游"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和"鸡唱刘琨舞,牛疲甯戚歌",文天祥"中原荡分崩,壮哉刘越石。连踪起幽并,只手扶晋室。福华天意乘,匹磾生鬼蜮。公死百世名,天下分南北。",李清照"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等。</h3><h3><br /></h3> <h3>  怀古追思告一段落,继续我们穿越的行程。</h3><h3> 这是从山顶下山时偶然发现的石碑底座,被抛弃于山顶南坡数十米的地方。</h3> <h3>  站在绝壁悬崖的上面往下看,忽然发现悬崖底部有石洞,心里一阵高兴,这可能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马头山上的白马仙洞吧!哈哈,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h3> <h3>  这就是马头山的白马仙洞洞口。</h3> <h3>  大家在洞口留影纪念。</h3> <h3>  因为卫华以为找不到洞口,所以提前下山走了一大截路,我们找到洞口后叫他再上来,他怕爬山所以未上来探洞,因此放弃了探洞的机会,也未能在洞口留影,有点遗憾。</h3> <h3>  进洞数米,洞内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洞口,我把大洞称为主洞,把小洞称为副洞。</h3> <h3>  这是主洞内的景象。</h3> <h3>  下面是对主洞内部的录像。站直身体进入主洞二十大几米后,拐向右侧,洞体渐渐变窄变低,再弯腰进入二十几米后,洞口变得更小,只能爬行才可以进去。用头灯照射进去,能够看见三四十米处,不敢再往前行,具体还有多深,不得其知。</h3> <h3>  副洞比主洞小了很多。只能弯腰进入三十余米,再往前洞口变小,只能爬行了。头灯可以照进深处三四十米。不能前进而退出。</h3> <h3>  马头山的白马仙洞,经咨询驴友"徒步老兵",有一个传说:说的是马头山白马仙洞,是一个天然溶洞,位于山顶东侧,洞口阴森恐怖,令人不寒而栗,传说有,粗大的蟒蛇十年出来一次,每当巨蟒夜半出来的时候,蟒蛇的眼睛发出的光芒如同大火冲天,山周围几十里都能看见,更多传说众说不一。</h3><h3><br /></h3><h3> 怎么白马仙洞没有白马仙,而是蟒蛇精呢?是不是曾经白马仙与蟒蛇精有过一场大战,白马仙战败被迫远走他乡,或是另外选择了离石王营庄洞沟内九凤山下的更大的溶洞作为新的白马仙洞,而马头山上的白马仙洞就被蠎蛇精给占据了。哈哈,这个纯属臆想,谈笑而已。😄</h3><h3> </h3> <h3>  出了白马仙洞,看看周边的地形,想当年古代驻军如何在此容身?总应该有房舍或洞窟吧?然而,马头山主峰并无房屋建筑遗迹和可容纳驻军的洞窟。于是,我们又沿着山脊向南面的山上探寻。</h3> <h3>  爬上一道山坡,右手边是一座山头的高耸的岩石山峰,左手边是悬崖峭壁,但向东面下方一看,发现有一条不清晰的小道可以通向岩石下面。</h3> <h3>  顺着岩壁边缘下行一程,突然发现一处凹陷进岩壁的石窟,里面虽窄,但也可以容纳数十人,这显然就像古代的藏兵洞。</h3> <h3>  穿过石窟,站在一块巨大的石头平台上,仔细端详地形地貌,真是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石窟非常隐蔽,确实是藏兵的好地方。</h3> <h3>  在巨石平台上发现了人工雕琢的圆形痕迹,就象是修建房屋的柱础石,想象中这个位置可能曾建有房舍。</h3> <h3>  再向右边转去,一条明显的古道向前延伸而去,眼前不远的石崖下忽然又展现出一处很大石窟。让人兴奋不已。于是急忙跑过去一探究竟。</h3> <h3>  走进石窟,比前一个石窟大了许多。深约五米,长约三十米,高约两米,足可容纳百十来人。是一个很大的藏兵居所。深感此次探索没有白来。心里非常高兴。</h3> <h3>  同行的永耀走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滑下沟底,走在了最后面,我们互相鼓励,总算安全通过。</h3> <h3>  康斌虽然膝关节不好,但一直走在前面。你看,在悬崖边拍照也不恐高。</h3> <h3>  我也在悬崖边上留个影吧。</h3> <h3>  下面就是万丈深渊。</h3> <h3>  沿着石阶似的山脊下山,看上去就像一条古老的山间古道。</h3> <h3>  山脊古道上有好几处人为开凿的遗迹,好像是古代曾在此建过哨所。</h3> <h3>  下到半山腰,发现一座山神土地庙。</h3> <h3>  庙门已经破损,两通清代石碑分立庙两旁。</h3> <h3>  庙内残留的壁画仍清楚可见。</h3> <h3>  一口铁锺放置在地上。</h3> <h3>  卫华从刘琨庙遗址下山,在山神土地庙等候我们。所以也没有亲身感受探寻藏兵洞石窟的快感。待我们到达山神土地庙后,一同相伴下山。</h3> <h3>  回望马头山,在火红的霜叶影衬下显得更加秀丽多姿。</h3> <h3>  醋溜挂满了枝头,酸酸甜甜的十分可口。</h3> <h3>  路旁的高压电铁塔高耸入云。</h3> <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还没有以马头山为背景,展示一下逍遥行的旗帜呢,于是大家在此远距离地与马头山合影留念。这也是逍遥行队旗的第一次公开展示。</p> <h3>  下山途中,路边发现了一片片飘逸隽秀的旱地野生芦苇,白白的芦苇花随风摇曳,此情此景真是令人陶醉。</h3> <h3>真仍是:</h3><h3>芦花白兮云飞扬,</h3><h3>恍若仙境心欢畅,</h3><h3>深秋时节遇此景,</h3><h3>别样秋色赛春光。</h3> <h3>  下山的终点到了,右手边的下方就是高速公路和隧道。</h3> <h3>  左手边就是乡村公路。我们在此乘车踏上了回家的路上,结束了此次马头山环形穿越的全部行程。</h3> <h3>这是穿越马头山轨迹图。</h3> <h3>注:个别图片选自同行驴友所拍,在此一并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