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11月4日下午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座谈会在佛山市委党校报告厅举行。</h3> <h3><font color="#010101">丘劲生主持座谈会:“</font>尊敬的黄守灯老师、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77级同学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座谈会现在开始。”</h3><div><br></div> <h3>主持人:“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前,我们在各地考场折桂,走进了华师政治系,40年后,我们走到各自人生的巅峰。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黄守灯老师莅临现场指导。我们首先请黄老师讲话!”</h3><div><br></div> <h3>再次聆听黄老师的教导</h3><h3>黄老师又出经典:我的优势在学生,我的希望在儿女,我的潇洒不仅走一回,是来回走。</h3> <h3>主持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昔日黄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今日仍复如是,可谓终身为师了。”<br></h3> <h3>林英指导员未能参加聚会,林老师要主持人向大家转三句话:第一句是向大家问好,非常想念大家;第二句是祝大家平安幸福;第三句是希望大家毕业40周年再聚会的时候,都能健健康康地参加,到时他一定到会。</h3><h3>(会后他也收到同学们的问候和礼物)。</h3> <h3>黄老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h3><h3>主持人:“桃李花开,师恩不忘。两位老师不仅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身体力行,在学界、政界分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黄守灯老师曾任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林英老师曾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现任省政协常委。我们衷心祝愿,两位老师美誉长在,健康长寿!”</h3> <h3>主持人:“同学会对历次活动都做到精心策划,统筹指导,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现在我们请同学会负责人李廷家同学讲话!”</h3><div><br></div> <h3>主持人:“拳拳赤子意,殷殷同学情。李廷家同学总结了同学会的工作,欣赏了同学们对这次纪念活动的热情,感谢了老师的关心指导和参与,肯定了各地同学对历次活动所作的努力,赞扬了匿名同学和有关各方对活动的大力支持,表达了同学的心情和愿望。他还声情并茂地讲了自己的高考的故事,开了一个好头。”</h3> <h3>李廷家、郑维铭代表全体同学,向两位老师赠送艺术陶瓷《开心欢乐佛》,祝福老师笑口常开,快乐每一天。</h3> <h3>主持人:</h3><h3>“这份纪念品,物轻情重。佛为觉者,开心欢乐佛,就是在佛山开心欢乐的觉者。这个寓意,体现黄老师“四高三乐”的名言,就是在努力工作争取有较大贡献的同时,正确对待个人际遇,保持乐观心态,活出精彩人生。今年大家到佛山来,回顾走过的路,追寻快乐时光。两位老师在看到开心欢乐佛的时候,也就想起了我们这批在佛山开心欢乐的学生。”</h3> <h3>精于书法欧斌向黄老师赠送卢锡铭命题的书法作品《一盏心灯》。</h3> <h3>欧斌向林英老师赠送卢锡铭命题的书法作品《桃李芬芳》。</h3> <h3>佛山市委党校向两位老师赠送艺术陶瓷瓶,瓶上有“厚德载物”四字,寓意深刻。</h3> <h3>主持人:恢复高考,是我们这批人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每个人都因高考而发生重大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想。让我们转入座谈会的主题“高考与我”,谈我的高考故事,品多彩拼搏人生。</h3> <h3>冼德庆</h3><h3>从务农、当兵、教书、煤矿工到大学生。<br></h3><div> </div><div> </div> <h3>陈池:</h3><h3>《诉衷情•同学》</h3><div>七七高考竞风骚,</div><div>学海苦行舟。</div><div>如今满眼挑李,</div><div>风雨洗白头。</div><div>情不老,</div><div>世长流,</div><div>爱悠悠。</div><div>人生难觅,</div><div>学友知己,</div><div>酒浊茶幽。</div><div><br></div><div>@驰骋 有气势有张力既高屋建翎又甚接地气!赞!!卢锡铭</div><div><br></div> <h3>饶惠椿也谈我与高考的故事。</h3> <h3>原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佛山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黄永尧前来助庆,即兴发表讲话。</h3><h3>他也是华师政治系69届师兄。</h3> <h3>黄永尧师兄向黄老师赠送书法作品《守望明灯》</h3> <h3><font color="#010101">黄永尧师兄向林老师赠送书法作品《林家之英》</font></h3> <h3>同学们向黄永尧师兄回赠纪念品。</h3> <h3>许湛钊诗言志:</h3><h3> 沁园春.清晖园</h3><div> 南粤名园,筒瓦雕砖,碧水草堂。看剪风掠柳,两三汉燕;推窗印月,一鉴荷塘。吐浪黄鱼,回廊高树,不系扁舟芦苇旁。三春意,照萋萋寸草,一抹晨阳。</div><div> 当时折桂黄郎,大学士,名声显一方。纵赋辞文墨,可留风雅;功名利禄,都付沧浪。消逝年华,沉浮世事,不再横眉论短长。风过也,趁同年相聚,好纳清凉。</div> <h3>卢铁英、李良洲、易佐永同学的到来,给同学们带来惊喜和更大的欢乐。</h3> <h3>易佐永话当年华师缘、师生缘、同学缘。</h3> <h3>王琼文的高考故事也精彩👍</h3> <h3>主持人:</h3><h3>张润斌同学不远万里,从美国赶回来参加座谈会,我们最后请他发言。</h3> <h3>丘劲生</h3><h3>我的高考故事提前发到朋友圈了</h3> <h3>会中有抽奖环节,欧斌抽出最后的幸运号码</h3> <h3>卢锡铭@(2班)李庆娟 我叫欧斌丶桂茂、陈池等写了一批字,让你们抽奖,挺好的,望能抽中,拿去拍买可买一平方房产!</h3><div><br></div> <h3>呵呵,这些同学可多拥有房产了,会增值的。✌</h3> <h3>没中奖的同学盼明年,聚会必须保留这环节。</h3> <h3>没到会的同学也发来祝贺和祝福。</h3><h3>王汉勇@李璧生 你去了?我们班去了几位?代问候各位好!十分想念你们,望多发些聚会照片分享,以聊补思念之情!</h3><div><br></div> <h3>老师好!同学们好!</h3><div> 非常遗憾并非常难受的是:本人在境外因杂务所困,未能赴禅城参加此次世纪大聚会,诚挚道歉。</div><div> 自毕业后,本人不才、经历坎坷,实在惭愧。幸好活在祖国腾飞的伟大时代,托党和人民及老师同学们的福,生活小康、家有余粮。现在身体不错、儿孙满堂;每年一半时间在加拿大、一半时间在国内(主要在陕北上班)、偶尔返粤。</div><div> 进入了新时代,地球已是一个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大家常联系、继续向大家学习。</div><div> 恭祝此次聚会圆满、成功;恭祝大家身体健康、平安吉祥!</div><div> 张新</div> <h3> 念奴娇 七七级同窗欢聚有感</h3><div> </div><div> 迎秋别暑,四十载,共话辉煌劫后。风雨沧桑,方有幸一代英才携手。几辈同窗,悬梁刺股,问古今曾有?初游学海,全凭多少师友。 </div><div> 伟业召唤投身,荆披棘斩,竟不觉白首。利禄功名何须论,但愿承前扶后。盛世躬逢,此生不枉,岁暮豪情厚。晚霞如锦,不妨同庆把酒。</div><div> 李慰祖</div><div><br></div><div>@李慰祖(广州 一班) 棒!情真,意切,蕴深,有苍桑味,有纵深感,有穿透力!👍.!!(卢锡铭点评)</div> <h3>親愛的老師、同學,</h3><div>看到大家喜氣洋洋,真的為你們高興。幾十年沒有見面,大家都沒有很大的變化。活潑調皮的人、內向持重的人都還是一模一樣。最重要的是大家同學之情始終不變,對老師的敬重始終不變,真的令人感動。我似乎又回到華師的歲月,回到那幢黃色的宿舍樓,回到我們教學樓。我在想,同學之情真的是"終身制",不論升官發財,不論高低貴賤,不論天南地北,一旦同窗,則永為同學。我幾十年漂泊海外,無功無業,還可以和大家互稱同學,實在是我的莫大榮幸。 </div><div>我這幾十年,英文沒有學好,中文也忘得差不多了(只有潮州話是流利的),現給冒昧大家奉上一對"打油對子",以表思念之心: 同學四十秋矣,夢中猶記石牌舊黃樓</div><div>異鄉三萬里兮,月下遐思佛山金帝豪 </div><div> 吴承士</div><div>谭宏业@二班 吳承士 情真意切!诗文俱佳!异乡3万里月下遐思。</div><div><br></div><div><br></div> <h3>尊敬的敬爱的老师们:</h3><h3>您们好!亲爱的可爱的同学们、兄弟姐妹们:你们好!首先我代表我本人及家人向老师们、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祝福!真诚地感谢老师们、同学们!师生、同学相聚场面一定热烈火爆…十分遗憾我们未能成行!请老师们、同学们多多谅解!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近四十年了,过去的难忘的记忆历历在目……一个人的经历可能很丰富多彩,可能有许多可炫耀和值得骄傲的过往……,对于我来说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最令我每每想起的时光是在美丽花城———广州度过的四年,1460天!我在华师这个美丽如花、温暖如春的校园,我第一次认识了同学们,从此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过去可能做梦都不可能想、不可能遇见的追梦者们有缘相见相识,成了同窗学友,更成了同甘苦同心同德、彼此牵挂的兄弟!我们共同享受了师长们的精心培育培养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诲!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新社会就没有我家乡我父母家庭命运翻天覆地变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成长进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华师七七级同学老师给予我的知识、精神财富为后来的工作生活,为我从一个懵懂青年健康成长成一个有良知,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一心一意奋斗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div>今天我实心实意地叩首感谢你们我的师长们、我的同窗兄弟姐妹!我真诚地祝愿此次活动圆满成功!真诚地祝愿老师们同学们健康快乐、万事如意!愿我们在新的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在为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新长征路上共勉!</div><div> 阿不拉提</div> <h3>佛山情【调寄春风得意】</h3><div>佛山融风晚景醉良辰,几多童趣,几多快乐欢欣。明月飘色过,彤云似分若离意频频。樵歌唱、韶韵闻。人难见,轻声问,哪天重见君。望相见,永不分,愿天长相悯。人贴近,情意近,情愫深深印。故旧人、故旧人,他朝故人两相挥手分。今宵一醉莫辞频,明日倍精神。不须分、不须分,富或贫、贵或民。千杯一醉老顽童,还是鲁酒醇。感师恩、感师恩,教我诚实去做人,今生今世最难忘,应长做敬师人。</div><div>许湛钊</div> <h3>不受座谈会局限,高考故事精彩不断。</h3><h3>卢锡铭:</h3><h3>我们是被耽搁的一代</h3><div>我们又是幸运的一群 </div><div>一眨眼,恢复高考已有四十年了。近段日子,传媒很热闹,又是征文,又是访谈;当年的学子也很兴奋,又是集会,又是出纪念册。是的,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从某个角度折射了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命运,翻晒一下这段记忆,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div><div>记得我上大学的第一天晚上,新生在宿舍大楼集中,系主任黄守登老师上台讲话,第一句劈头就问:“东莞的卢锡铭到了没有?”我连忙站起来应声:“到!”全系新生的目光一下齐刷刷地望着我。事后我问黄主任:“怎么你一上台便点了我的卯?”他笑着说:“你知道吗?是我捡你回来的,当然急于认识你的尊容啦!”原来,我高考成绩不低,上了全国重点大学的线,中山大学阅档时,认为我已年继三十,便一下退了档。华南师范大学录取时,认为我已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又将我的档案扔了出来。黄主任专翻扔出的档案,意在抓漏网之鱼,发现我年纪虽大,但当过乡村中学校长和大队干部,且发表过不少文章,有篇还选入高中教材,认为是个人才,便把我捡了回去,这一捡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div><div>其实,三十岁始考大学,并不是我的错,这本身就是一场历史的误会,我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份考的毕业试,正密锣紧鼓准备七月份高考,六月份那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就到。高考搁浅了,这一搁就是11年,要知道10年便是一个年代啊,这一搁也就耽搁了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读书的黄金时代。</div><div>当时,我们被“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挟裹着,上街去破四旧立四新。不久,上级派来工作组进驻学校,组织师生斗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我平日所尊重的校长和老师一夜间成了牛鬼蛇神,因我是学校的团委书记,被工作组认定是知情者,要我检查揭发他们的罪行,在我的心目中他们都是好人,我救不了他们,但绝不能落井下石,往他们身上泼污水,我选择了沉默,这态度惹怒了工作组,不仅把我从学校领导小组上除名,还取消了进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的资格。我一气之下,跟同班几位知己拉起大旗,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长征队,步行上京见毛主席去!</div><div>那是1966年初冬。我们在校门宣了誓,背着背包从小镇出发,当时传出毛主席来春才恢复接见红卫兵,我们有的是时间,于是选择东路北上,一路上专挑革命圣地跑。第一站是革命摇篮井冈山,然后是八一起义所在地南昌,再折去赣东凭吊上饶集中营,接着绕道浙江去上海拐去嘉庆南湖瞻仰中共一大的会址!正当我们要越过长江挥师北上时,中央下达停止大串联的通知,我们只好从上海乘火车返回原地。这次步行串联,历时3个月,行程3000余里。</div><div>步行串联,是那个狂热年代的产物,然而对于每个参加者来说,都是场意志和体能的严峻考验。一路上艰险重重,意志稍为薄弱者用不了多久便会选择放弃。那时,漫山遍野都是戴袖章的长征队,各地的接待工作根本就跟不上,找不到食宿是经常发生的事。为此,我们组织了几位精干的同学,组成尖兵班专门负责打前站,大队伍一到他们什么都安排妥了。当然也有撞板的时候,那天翻越粤赣边界,大队伍到了目的地却见不到他们,原来他们走错了一条岔路,天黑时摸上一座雪山去,要不是当地的山民招呼了他们,他们不是冻成了冰棒也会饿倒在雪峰上。类似的凶险还真不少,在井冈山便是一次。上山后第二天,大雪便封了山,由于红卫兵云集,山上断了粮,部队派飞机空投了一些食物,有些红卫兵急于去抢,被空降物活活压成肉饼。住的地方也像罐头装着沙丁鱼,男男女女和衣挤睡在一起,空气浑浊得令人窒息,山上很快就流行脑膜炎,我亲眼看见几位患者从宿营地被抬出去。下了井冈山,有一段路只能沿着铁路走,火车一阵接着一阵呼啸着擦身而过,一不留神便会出生命危险,巡道工告诉我们,就在前两天有两位步行者被火车轧死在铁轨上,我们看到了一滩变成赭红色的血……</div><div>每日行程亦相当艰苦,我们平均每日步行45公里左右,我记得我的背包是37斤重,有时有些师弟师妹跑不动,我们这些高年班的哥们姐们还抢着为他们背行李。几乎每个人脚上都打满了血泡,一到宿营地,大家便忙着找热水烫脚,女同学拔出长头发,为大家一个一个地挤血泡。晚上还得排练节目,为的是沿途宣传毛泽东思想。就这样,我们互相鼓励着搀扶着往前走。当时,全国的运输线乱成一锅粥,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扒车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去。我们是一群血气方刚的理想主义者,就冲着“步行是英雄,扒车是狗熊”这么一句口号,便决心步行到底。当然,亦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有队员患了重病,为了不影响整支队伍的行程,我们就设法去截车。我们学着电影《奇袭》侦察员的招术,派几个人扮成伤员在前面拦车,当车一停,我们迅速把伤员连同护送者推上后面的车厢,并商定前面会合的地点,几天后大队伍到了,伤员的伤也养好了,我们便一同继续前进。有人说我们太傻,可我们至今不悔,如果没有当年的磨练,也许就没有我们后来坚强的意志和刻苦耐劳的精神,这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年的步行串联也锻炼了我们同代的一批人。</div><div>回校后,小镇像全国一样,卷入一场无休止的派战,到后来小镇竟响起了武斗的枪声,那段时间我们很郁闷,常约上三五知己,坐在珠江岸边,望天上的流星,看珠江的帆影,心里一片茫然:这场运动何时休?何时才能恢复高考?我们的出路在何方?1967年秋,镇上和学校都进驻了解放军,并按最高指示进行“复课闹革命”。所谓复课只是学工学农外加读伟人的语录而已。可新生照招不误,新生入学了,旧班的序号自然往上推。我们这些老高三怎么办?只好称高四了,现在听起来有点搞笑,然而这便是历史!我们无课可上,只好一边留下来当小班的辅导员,一边等待高考的到来。到了1968年6月,眼看高考无望,只好离校回乡当知青。</div><div>踏进社会大学,上的第一堂课便是“清理阶级队伍”,我回乡干了3个月的农活,大队要筹办一所初级中学,便调我去当民办老师,走马上任刚好碰上全镇老师集训,主题便是“清理阶级队伍”。这是文革中的一段插曲,这是一场所谓清除阶级异己分子的残酷斗争。由于严刑的逼供,许多人被屈打成招,有些人熬不过追查,又指鹿为马,于是“反革命分子”、“特务分子”、“腐化分子”满天飞。有些人未被隔离审查,只是闻点风声,精神已经崩溃。有位年轻的女教师被人贴了大字报说她搞腐化,她吓疯了,拼命饮写大字用的墨汁;有一位男教师被怀疑是特务,他偷偷逃上后山,用身上的文化衫拧成一条绳,吊死在松树桠上……后来,查清他们都是无辜的,你看这有多冤,类似这样枉死的全国不知有多少人!刚踏进社会,我的历史一片清白,不会有什么问题,可这堂课也上得我心惊肉跳!</div><div>尽管我当上了老师,上大学之心还是不死的,听说军事院校还在办,我觉得只要当上兵便会有机会。于是1969年我报名参军,体检合格后快艇部队来接兵的首长跟我见了面,对我还挺满意的。我心中一阵窃喜,可一政审说我不是红五类,被无情地删下来了。后来,开始招工农兵大学生,搞的是推荐,讲的是根正苗红。由于当兵碰了壁,这类与出身挂勾的好事,我再想也不敢去碰了。到了1972年,小平同志复出,跟着大学招生采用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我认为机会又来了,可“白卷状元”出来一捣乱,梦想又破灭了。我只好死了这条心,一心一意当我的“猴子王”去,也真干出一些名堂来,被任命为乡村中学的校长……</div><div>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是1977年秋,当时我正在县里参加“三级干部会议”,我兴奋得睡不着觉,我的同事却大泼冷水,为我列出十大难题。可这一天整整盼了11年啊,我顾不了那么多了,请假复习了三天便上考场。可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兴奋之余却真的犯难了。当时我爱人已招工回城,在船厂当工人,工资只有30来元,我又不能带薪读书,怎么办?怎么办?爱人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我知道这是你一个未了的心愿,去吧,家里有我撑着呢……”她的语气很平静,可我看见她的眼中闪着泪花。上学的那天,我乘的是“省渡”,码头挤满送行的亲友,在船离开码头的那刻,我看见爱人怀中的小女儿,一边挥动她那小手,一边抽泣地叫“爸爸!爸爸!”我只觉两眼有点模糊。我想,我这一行,不知带着多少人的期望与重托啊。</div><div>进入华南师范大学,一切都让我感到特别新鲜。那苏式的教学大楼,那教学大楼前的假山和喷水池,那天文馆式的体育馆,那碧波荡漾中的湖心亭,还有校内农场的那片朦胧的远山和那一泓绿水的池塘。在广东大学校园中,华师大不算最美,但颇有来历,她的前身是华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叶剑英元帅。教学大楼正面的几排米黄色的小楼,还是当年李宗仁的临时总统府。农场那一块高地上的一栋小别墅,据说是当年“南天王”陈济棠的一座行宫。然而最令我流连忘返的则是两个地方,一是图书馆,二是宿舍后山的那片丛林。图书馆不大却环境幽雅,四周种满的都是棕榈树,且藏书十分丰富。说实在的,刚刚恢复高考,高校师资有点青黄不接,我们很大程度靠的是自学,图书馆正好供我们在学海中荡舟,我们根据专业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读了大量文、史、哲的经典著作,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无疑为我们后来的工作打下坚定的知识基础。而后山的那片丛林,有一条小小的流溪从林中穿过,那潺潺的流水,那清新的空气和偶尔的几声鸟啼,营造了一个非常幽静的读书环境。我常与同室的好友,躲到那里去背英语单词和那些难记的专业名词。那时校园的文化生活依然贫乏,读书之余,我们常想着法子偷着乐。除了校内周末电影每场必看之外,还偷偷跑去对面的军医大学看,记得那一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刚结束,军医大狂放了不少从越南缴回的西片,有一天竟从天黑放到天亮,放到后面竟记不起前面电影的片名。学生会有时也组织一些舞会,可那时人们的思想都不那么开放,记得有次跳圆舞曲比赛,当我牵着一位女同学的手时,她还在微微发抖呢。同学们也有恶作剧的时候,我们对面楼是中文系的女学生宿舍,小班的同学对着对面的窗口发射烟花,吓得对面的女生一阵尖叫……</div><div>当时,校园里学习气氛很浓,社会活动也很活跃,记得我们系还办了份油印刊物《大学生》,我被推选为主编,刊物内容很广,文、史、哲均涉猎,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谈弗洛尔德的《梦的解释》。此外,因为我家中生活有点困难,课余常写点稿赚点钱来补贴,记得我拿到第一笔稿费时,买了本《新华字典》寄回去给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大女儿,她回信说:“爸爸看谁当三好学生。”这封信我常拿来翻翻,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啊。我文章发表了不少,其副产品是在读大学期间被破格加入省作家协会。我的学习当然不敢偷懒,毕业论文和实习成绩都拿了个优秀。加之,有这些实践的成果垫底,毕业分配便捡了个便宜。我被推荐给《黄金时代》杂志社,社长赖济煌与我素未谋面,谈不到一小时便拍板要我,由于我上手很快,上班不及一个月,便任命我为编辑室主任,四年后又提为副总编辑,经历了《黄金时代》的黄金时代,那时文坛很多高手都为我们杂志写稿,其中包括《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作者权延赤,《长征》电视剧作者王朝柱,全国著名作家李葆全、周梅森等,我们省的一大批老、中、青知名作家和文化人都是我们的座上客。我的很多人际关系都是从那时开始建立的。以后廿多年我都在新闻出版界转,创办过新刊,当过杂志的社长总编,也当过出版社的社长,后来又在省出版集团当副总经理。</div><div>翻晒那段日子,记下这笔流水账,且作人生的一个小结吧,是小平同志恢复高考搞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群人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也为国家把断了一个年代的人才链接了起来。后来我们这批人能迅速上位,其中一大批精英还挑起社会的大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百废待兴社会人才缺位,二是这群人争气,三是有一个人才成长的环境。我们是被耽搁的一代,我们又是这代人中幸运的一群,我们从千军万马中抢过了独木桥,搭上恢复高考的头班车,在各条战线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同辈人中我们毕竟是小数,还有不少同代人处于社会的底层,我们这一代人承受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痛苦,成了共和国从迷茫走向清醒,从停滞走向发展中,被牺牲得最多的一个群体,我们这些幸运者不能忘记他们,国家也不能忘记他们,历史更不应该忘记他们。此外,恢复高考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高考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如何跟日益发展的社会相适应等问题,是值得去探究的。否则,学生考了,高校招了,毕业出来的学生不适应社会需要,学生毕业便失业将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这是翻晒那段历史所想到的。</div> <h3>先睹为快,丘劲生的高考故事晒出来了。</h3> <h3>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系77级的同学相约佛山,11月4日将在佛山举行纪念座谈会,主题就是“高考与我”。那一年,年龄大小相差十多岁的十几届考生,涌入同一届考场,参加座谈会的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作为会议主持人,我不可能在会上大谈自己。那就利用博客,提前把要说的故事和老师同学们分享吧!</h3><div>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恢复高考”的消息。农场的知青就开始关注何时恢复、招生对象的问题。我当时是广东农垦局团结农场政治处的宣传干事、机关党支委兼共青团支部书记,对此更是关心,既关心青年的思想动向,更关心有没有给自己带来机会。11月初,分管学校教育的同事参加县招生会议,回来传达说,66年以来的高中毕业生、25岁以下高中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可以报考,12月考试。又私下对我说,你可以先报名,但批不批准不知道。因为我是1967年初中毕业,实际上只读了两年初中,又26岁了,正好被排除在线外。当大伙儿热火朝天地报名到县城上辅导课开始复习时,我却没有资格请假去听课,只能老老实实继续工作。11月下旬,这位干事忽然告诉我,政策放宽了,你的报考被批准了。只有十多天时间了,还考不考?想了一晚,还是考吧!人生难得几回搏,就把这个当作一次机会,一次检验自己水平的测试好了。也幸好我在政治处的主要工作就是跟文字打交道,平时对时事政治、各国概况、历史和地理也有兴趣,语文、政治、史地难度不算高,难点是数学。数学这个东西,你要是不懂,就算是开卷考试,你也做不出来。所以我复习或者说学习的重点就是高中数学。工作不能停,就靠突击十几个晚上,硬是把当时能找到的高中数学书啃一遍。其实我还算是幸运的。北大教授周其仁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序言中说,1978年黑龙江省规定除老高三学生,其他凡超过25岁的一律不得报考,这样他就被排除在当届之外了。我最终还能够参加恢复高考第一届的考试并被录取,真的很幸运。</div><div>成绩入围了,接到通知参加体检后,又被告知要重新填志愿。考了多少分不公布,靠自己估计。由于不知道考生的成绩分布态势以及自己的实际成绩,什么学校最适合自己, 完全没有底,也没有人给哪怕是一点点提示。想到别人都是高中毕业,自己是初中未毕业,对成绩不能估计过高,于是我的志愿首选华师政治系,理由一是自己是政治处干事,虽然“没有高中毕业且年龄较大”,但“专业对口”;二是在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当过老师,也许从培养教师的角度看是更为适合的生源,首选师范希望能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于是我与华南范师大学的缘,就这样定下来了。虽然后来知道有个小学同学与我情况相同,比我少30分也上了中山大学,我还是认为,相比其他初中生,我多了一个搏的念头,能上大学了;相比我,他多了一点搏的勇气,能上中大了,人生就是如此,有搏的机会,还是要搏,不搏就认命吧。后来各届的考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成绩、考生普遍情况如何,哪间高校录取到什么分数段,老师还跟你分析,建议你报什么志愿,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div><div>被华师政治系录取后,我仍然面临人生的选择。从当时的想法来说,参加高考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因为当时农场的大学生屈指可数,高中生也不多,考上了说明自己水平不比高中生低,不至于因为初中未毕业而受轻视,这就够了。入不入学心里还是很矛盾的。因为我当时已经结婚,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儿。上学,家庭就顾不上了;不上,一辈子就在农场干了。一位农场领导也主张我不要上学了,给我画了一张大饼:先下连队当指导员,积累经验然后提拔回场部。想了好几天,想到高考的恢复意味着国家需要知识分子,将来的社会,没有文化知识是干不好工作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书还是要读。妻子最终也表示理解和支持,我终于下定决心克服困难读几年书。这个选择,使我的人生最终从此改变。</div><div>我的高考故事</div><div>经过大学老师几年的悉心教育、严格训练和自我刻苦学习,我逐步充实提高了自己,不仅成绩优良,还曾经当选学校的三好学生标兵,进入经济学师资班学习,受到政治系领导的器重,毕业留校教书,还被安排到“英语四会班”进修,作派遣出国留学的准备。后来我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借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机会,选择调入佛山党校工作,辜负了华师和政治系领导的培养,但仍然得益于在华师的表现而受到重视,培养使用,逐级提拔,还被派到顺德县挂职县委常委,积累基层工作经验,1992年晋升为市委党校校长(本世纪初校长由市委副书记兼任,改任常务副校长),为佛山干部队伍的大教育大培训,为组合佛山干部培训资源,建设有较高整体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党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做了应做的工作。可以说,我三十岁以后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价值,完全是在华师期间的教育学习带来的。我感恩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和关怀、教育和鞭策的所有人,包括华师特别是政治系的领导和老师,佛山市的领导、顺德县和市委党校的领导和同志,我的大学同学和我的家人。</div><div><br></div><div>我的高考故事可以浓缩成一首诗:</div><div>磨砺十年志未消,</div><div>敢为鱼躍上青霄。</div><div>蟾宫折桂殊欣慰,</div><div>学海行舟漫寂寥。</div><div>师道相承传授解,</div><div>友情互勉赶帮超。</div><div>老来林卧犹追忆,</div><div>勇立潮头夺锦标。</div> <h3>早已晒高考故事了😊</h3> <h3>老一辈高考传奇:埋下了一生的改革情结</h3><div>广州日报 09-05 09:49 大</div><div>陈池,现任广东省农信联社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图/顾展旭</div><div><br></div><div>“有的考生数学基础比较差,一道题都没做,交了白卷,还在试卷上写了一段话:“数学这个姑娘是美丽的,但是她太难了,我难以接受,还是去找语文这个美丽的姑娘吧!”</div><div><br></div><div>语文试卷里有一道题是解释《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勇气也”,有的考生竟然翻译成“夫妻之间的战争是靠勇气的”!</div><div><br></div><div>——陈池忆高考趣事”</div><div><br></div><div>人物介绍:陈池,现任广东省农信联社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div><div><br></div><div>1977年,陈池从湛江市廉江县考入华南师范学院政治系。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陈池被调至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参与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制定。回首往事,陈池感慨万千:“高考埋下了我一生的‘改革情结’。”</div><div><br></div><div>推荐上大学不成,反成“大学负责人”</div><div><br></div><div>1974年,17岁的高中毕业生陈池被安排在湛江市廉江县的营仔公社当“知青”。没多久,这个小伙子就赢得了当地人的喜爱。他被推荐参加上大学的选拔,整个过程“一路绿灯”:生产队、大队、公社的推荐都顺利过关,到了县里却“卡了壳”。原因很简单:陈池不是共产党员,“根”不够红。</div><div><br></div><div>但他没有灰心,第二年推荐大学生的时候陈池又报了名。让他失望的是,这次的结果跟上次完全一样 。1976年,陈池被招工进了廉江县红星瓷厂。当时,红星瓷厂也打算建一所工人大学。作为工会负责人,陈池负责主持“工人大学”的日常工作。在恢复高考的前半年,红星瓷厂的“工人”大学正式开课了。凑巧的是,工人们刚把中学课本复习完,就传来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的消息。</div><div><br></div><div>读《新华字典》和《世界之最》备战高考</div><div><br></div><div>陈池说,以前要层层推荐才能上大学,现在只用考几场试那么简单?但他还是第一时间决定报名。“厂里根本没阻拦,因为大家都觉得肯定是考不上的,好多人笑话我们。”</div><div><br></div><div>没有复习资料,陈池只好四处搜寻、因陋就简:找不到语文高中课本,只能找来《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反复地看;史地的资料更贫乏,只有一本《世界之最》。“内容很少,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河是什么。”陈池笑着说。</div><div><br></div><div>真正上了考场,陈池发现《成语词典》根本没用,反倒是工厂的经验让他受益匪浅。“作文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我写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厂里工人们精神面貌的转变。感觉有说不完的话,我写了好几张纸,估计有3000多字,直到打铃才交卷。”那一年的考试闹了不少笑话。“有的考生数学交了白卷,还在试卷上写了一段话。”陈池对这段话记忆犹新:“数学这个姑娘是美丽的,但是她太难了,我难以接受,还是去找语文这个美丽的姑娘吧!”语文试卷里有一道题是解释《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勇气也”,有的考生竟翻译成“夫妻之间的战争是靠勇气的”!</div><div><br></div><div>陈池第一志愿报考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那时以为学图书馆系就能看所有的书了。”但由于数学考得不太理想,他最终被华南师范学院的政治系录取。</div><div><br></div><div>“我可能是广东最早知道股票和股市理论的人之一”</div><div><br></div><div>像所有77级大学生一样,陈池在华师度过了充实的四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湛江师范学院教经济学。他的一些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锐:“我主张企业应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竞争和淘汰来推动社会发展。”他写了一本书,研究湛江农村如何走向产业化、商品化,得到当时省委书记林若的欣赏。</div><div><br></div><div>上世纪90年代初,陈池被调到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参与两项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股份、股票完全是新鲜事物,他和同事们得一遍又一遍地向企业领导和职工讲解这些概念。“我可能是广东最早知道股票和股市理论的人之一了,但那时候我一只股票都没买。”陈池笑着告诉记者。</div><div><br></div><div>2004年,陈池被调到广东省农信联社担任党委副书记。“说起来我的改革情结还是来自于高考。”陈池说,“我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恢复高考让我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的经历促使他投身到改革中,推动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应该说教育改革是比经济改革先行一步的,但这么多年过去,教育改革的步伐却没有经济改革那么大。”陈池对现在的高考也有看法:“现在太看重分数,应该找出一种方式,真正客观、综合地评判一个学生,选拔出高素质的人</div> <h3>晒晒杨力翔的精彩回忆</h3> <h3>久违的高考准考证</h3> <h3>谭宏业的志愿</h3> <h3>历史性的重大高考改革,1977年11月21日见报。</h3><h3><br></h3><h3>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h3><div>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div><div>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招生要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校的高中学生,成绩特别优良,可自己申请,由学校介绍,参加报考);身体健康。</div><div>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日讯 教育部最近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今年将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努力提高招收新生的质量,切实把优秀青年选拔上来,为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尽快地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div><div>九月二十五日,英明领袖华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副主席,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亲切接见到会代表,给了代表们极大的鼓舞。</div><div>到会的各省、市、自治区文教办公室、教育局和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一些高等学校的代表,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一大文件,学习了华主席、党中央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切体会到,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的宏伟遗愿,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实现四个现代化,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而且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招生工作,切实地把优秀青年选拔上来,快出人才,早出成果,加速完成“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div><div>与会代表回顾了建国以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情况。大家说,建国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战线的工作受到了刘少奇、林彪、“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但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为人民出了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八年来,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教育战线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招生工作和教育战线的其他工作一样,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主要表现在:实行了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大学招收的学生中工农及其子女的比例逐年增加;为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现在各条战线,包括科学、教育、生产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四人帮”为了实现他们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制造“改朝换代”的反革命舆论,极力抹煞建国以来教育工作和招生工作的巨大成绩,否定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主导地位。他们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反对学生学习理论、文化科学知识。他们炮制交“白卷”的假典型,反对无产阶级选拔学生的标准,反对招生进行文化考查。他们极力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致使招生工作“走后门”的恶劣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大搞形而上学、绝对化,利用在教育部窃取的权力,背着党中央、国务院另搞一套,否定中央在招生和分配工作上的领导权。“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使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质量逐年下降,破坏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建设,造成了各条战线科技人员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拖了四个现代化的后腿。我们一定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揭批“四人帮”,肃清流毒,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质量,广开才路,快出人才,尽速改变教育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严重不适应的状况。</div><div>根据会议提出的招生工作意见,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div><div>今年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校的高中学生,成绩特别优良,可自己申请,由学校介绍,参加报考);身体健康。另外,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三十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两届高中毕业生)。</div><div>招收新生要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报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按学校和学科类别填写二至三个报考志愿。考试分文理两类。今年,文科的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的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由省、市、自治区拟题,县(区)统一组织考试。</div><div>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将分别注意招收表现好的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科技积极分子。将注意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并注意招收一定数量的台湾省籍青年、港澳青年和归国华侨青年。毕业后要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div><div>会议对招收研究生的工作进行了讨论。今年招收的研究生将从工厂、农村、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选拔,也可从应届大学毕业的学生中选留。招收研究生的条件,除政治表现与高等学校招生要求相同外,要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和专业特长。有专业特长和研究才能的工农兵、在职职工不受学历限制,但须具有同等的文化程度。</div><div>会议还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的招生问题,以及有计划地招收“社来社去”学生,和举办进修班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div><div>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新生将于明年二月底以前入学。</div><div>会议指出,教育战线和全国其他战线一样,形势大好。广大干部、教师热烈响应华主席的号召,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培养人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亿万青年为革命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正在兴起。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今年招生工作的领导,广泛宣传大学招生的重要意义,深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发展大好形势,把招生的过程,变成动员广大青年更积极、更自觉地为革命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走又红又专道路的过程。参加招生会议的代表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坚持党的十一大路线,树立为革命努力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接受祖国的挑选。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录取的,要努力为革命而学习;没有被录取的,要坚守工作岗位,愉快地上山下乡,抓革命、促生产,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不论上大学,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做出贡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