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家人一日游

言一

<h3>近日,携父亲和家人,来天津一日游!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们漫步在南湖,可惜绿博园已经闭园了。可意外的是碰上了一架架战斗机从头顶飞过,煞是威风。可惜我认不出那是歼几!</h3> <h3>天津5A级景区,天津古文化街。古文化街标志性的牌楼,大石头必然是游客们留影的地方!我们也毫不例外的在这里合了影。</h3> <h3>耳朵眼炸糕首先映入我们眼帘,这是天津的名小吃之一,有豆沙馅儿,桂花馅儿,黑芝麻馅儿……。味道还真是不错!</h3><h3>耳朵眼炸糕的生产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1957年该店加入公私的合营,78年经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h3> <h3>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h3><h3>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h3><h3>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h3> <h3>天津大麻花的来历。1928年,13岁的范桂林经人介绍,到东楼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铺当伙计。他每天帮工炸好麻花,然后提着食篮沿街叫卖。过了几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楼村刘家麻花铺当伙计,仍然干着炸麻花和卖麻花的活计。范桂林趁着在两家麻花铺学徒和帮工的时机,细心揣摩,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术。从1936年起,范桂林便辞了帮工的活计,自己在东楼十八街附近摆设小摊,炸制麻花叫卖。他炸制麻花的技术很不错,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顾客喜爱,所以小摊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攒了一笔钱。范桂林懂得摆摊总不是长久之计,就出钱在小摊附近买下一间小小店面,正式开了一家麻花铺,字号叫&quot;桂发祥&quot;。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爱的一种大众小吃,当时全市有不少卖炸麻花的店铺和摊档,层次质量各不相同,竞争也很激烈。范桂林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便反复试制,设计出一套别出心裁的制作工艺。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为半发面,还在麻花白条中间夹放一条含有桃仁、桂花、青红丝、冰糖等各种配料的酥馅。经过这样制作的坯料,炸出来的麻花酥脆香甜,别有风味,而且只要存放在干燥处,虽经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变。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较大,能炸出几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样酥脆,这是其他店铺难以做到的。这些大麻花不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观,简直像绝妙的艺术品,令人不忍下口。于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quot;桂发祥&quot;名闻遐迩,而&quot;十八街大麻花&quot;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产</h3> <h3>这根麻花有三斤多重</h3> <h3>煎饼果子的来历相传清朝末年,在山东省内,一人绰号老刀。擅长十八般武艺,最擅长使刀,可谓是出神入化,无人能及。老刀本人是个小生意人,是一个很温顺的人,是一个非常讲究武德的人,是一个很有耐性的人。</h3><h3>一日,老刀在家中午休。突然门外传来嘈杂的打斗声。老刀侧侧身,打斗声更加惨烈。老刀起身,抿了抿睫毛,走出房门。</h3><h3>两个壮汉正在捶打一个瘦弱的老汉。老刀实在看不过去,大声喝住两个壮汉。&quot;你敢管闲事?&quot;&quot;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兄弟,为何欺辱一个老人呢?&quot;两个壮汉看看老刀笑了,&quot;那你来管吧。&quot;说着,一拳直扑老刀的面门,老刀也不含糊,侧身躲过拳风,回手劈出一掌。壮汉挥臂撞开,另一壮汉飞起一脚,正想踢中老刀前心。老刀一看,心念这我要是被踢到,必然会被二人按倒在地,到那时我非死即伤,学武之人岂能受此侮辱,好!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老刀怒向胆边生,仓啷啷抽出腰中宝刀,三下五除二将两个壮汉斩杀。</h3><h3>当老刀冷静下来,思考发生的一切,后悔已经没有用了。老刀失去了自己熟悉的家园。开始了背井离乡的逃亡生活。</h3><h3>一日,老刀实在饥饿难忍,看到手中的一小袋面粉和捡来的两根&quot;炸秦烩&quot;,心中思索着如何饱腹。这时,老刀看到对面走来一人,看面相,就知道此人必为奇人。那人手中握着一个馒头,但其上有八摺。老刀问&quot;此为何物?&quot;那人答曰&quot;包子,我用面粉和肉裹起来做的,看你腹中饥饿,咱们一起起灶吃了它把。&quot;</h3><h3>老刀这时有所沉思。</h3><h3>他的刀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芒。老刀暗想,他做了包子,我就不能想点别的什么的?老刀想到了饼,想到了煎饼。刀片子就是火灶,趁着余热,老刀将面汤倒入刀面,即刻成型。老刀心头释然,欲吃,又想到煎饼卷大葱。于是,将捡来的&quot;炸秦烩&quot;包入其中。</h3><h3>由于饥饿,老刀三两口吃了一大半。回味产生了,如果有酱,辣酱,一定更有滋味。老刀构思着,应该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quot;煎饼。。。裹着。&quot;恩,就这么叫了。</h3><h3>这就是煎饼果子的前身,&quot;煎饼裹着&quot;。它起源于我们青岛,由于老刀最后定居于天津卫,加上语言上的音变,就读成了&quot;煎饼果子&quot;。据传,老刀一直在叫&quot;煎饼裹着&quot;。 果子是油条不是什么裹着。</h3> <h3>大茶壶油茶,也是天津的一道名小吃</h3> <h3>一路走去,文化韵味越来越浓,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天津纸扇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h3> <h3>天津名流茶馆始建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将相声重新引进茶馆,为相声回归小剧场开辟先河的茶馆;亦是天津目前演艺茶馆行业中唯一连锁经营的茶馆,共有四家分号,且日平均接待本乡及外地观众千余人次,成为天津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窗口,被誉为&quot;天津新文化品牌&quot;。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王毓宝、关学曾、魏文亮、田立禾、杨少华、郭德纲等曲艺界名流均在此登台献艺。2013年7月,名流茶馆第四家分号&quot;多伦道店&quot;隆重开业。</h3> <h3>来到天津,除了欣赏文化艺术,品尝特色小吃,如不听相声还不算完整,于是我们来到名流茶馆听了两个半小时的相声表演</h3> <h3>带家人,游了一天天津,领略了一天天津的风土人情,做了一次天津人,父亲和家人感到无比快乐,我内心也充满了快乐</h3> <h3>夜幕降临了,天津再见</h3> <h3>返程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