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有人家

大平

<h3>隐藏在豫西大山深处的赵沟村,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仍保留着古朴深沉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率真的风土人情。2017年11月3日,我们一行四人,慕名前往探古寻幽,欲睹真容。</h3> <h3>从连霍高速渑池站出去后,又驶过近90公里的盘山路,终于走近了赵沟村。村对面的笔架山秀丽俊美,欣然留影。</h3> <h3>迎接我们的,首先是村口的这棵古槐,相传树龄有2500年,鲜活的历史见证,被村民敬为神树。岁月沧桑,穿越世纪,仍绿叶葱郁,冠阔遮天。树前方大磨盘上晾晒的柿子皮黄橙橙的,与古槐相映成趣。</h3> <h3>走进蜿蜒迂回的村巷,古拙沧桑的石路石墙石屋,清新天然,朴素稳重。</h3> <h3>来自喧闹城市的我们这几位探幽揽胜者,步入幽静的古村巷,忍不住缓步留连,倾情品味。</h3> <h3>凝视欣赏,心生感慨,古风拙朴,耐人咀嚼。</h3> <h3>石墙上的陈旧木门虚掩着,不知里边有人住否,但墙头的一抹墨绿透露出勃勃生机。</h3> <h3>石磨,石碾,石臼,石桌,石凳随处可见,把悠久的山村生活场景重现于访客眼前,像是品味一壶陈年老酒。</h3> <h3>走遍古村,除了朴素厚重,就是超凡脱尘,超越时光的宁静,安逸,养心。</h3> <h3>石巷石路石墙石屋,七弯八拐,曲径通幽,宛若八卦迷魂阵。</h3> <h3>外界称其为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得确如此,可圈可点。</h3> <h3>村舍年轮久远,略显陈旧,贵在千年日月风尘浸染,传承了原汁原味的古拙,决无丝毫粉饰。</h3> <p>古宅房前屋后,草木葱茏。套用陶老先生《桃花源记》中的描述:穿石巷,踏石径,观石屋,忘山村之古今,不知今夕是何年。有鸡犬安宁,有青山守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p> <h3>秋风飘零了柿叶,盘曲嶙峋的技干上悬挂的橙色柿子,如一盏盏小灯笼映照着黛玉般的老屋房坡,一派盎然的山乡秋韵。</h3> <h3>老屋上蓝天衬托的四根细长的电线,仿佛穿越时空,把古拙与现代交织融合,昭示着古村落虽保持着历史的原貌,但新时代的元素也早已无处不在。</h3> <h3>老母鸡呵护着一群小鸡在覓食,乡野农家生活情趣,扑面而来,恬静温馨。</h3> <h3>这一堵圆石垒的墙,倒很象一件抽象派艺术品。</h3> <h3>像这样门口有编号标牌的古屋,村落中比比皆是。这些古建筑,最远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年代居多。</h3> <h3>遥想百年之前,虽身居深山荒岭,生活这里的乡民,亦为大清臣民,从这大院的高门槛上,跨进迈出的是否也是女子“三寸金莲”,男人脑后长辨?</h3> <h3>庭院深深,述说着久远的故事。这些旧居里曾经生活着村里的“名门显贵”,走出过不少“才子达人”,门口的铭牌上有祥尽的介绍。</h3> <h3>这一户的女主人,花甲之年,据她说六十年从未走出过大山,一生只与古村相依。果如此,真成了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好奇心促使我们与女主人恳切交谈。</h3> <h3>山村民风谆朴,景色清纯,群山环绕,风光秀丽。</h3><h3><br></h3><h3><br></h3> <h3>原始生态完好,文化底蕴厚重。</h3> <h3>所以这里是摄影爱好者大显身手的乐土。也是书画爱好者写生创作的心仪之地。</h3> <h3>还是电影《玫瑰红》,《留驻陶花源》的主要取景地。</h3> <h3>村里的青壮年们,大都抖落了垠古的尘埃,走出了“笔架山”,去认识世界,去开阔眼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望着古村的石屋,老树,青山,秀水。</h3> <h3>墙上挂的牛心柿子,是对古村落最美的点缀,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h3> <h3>并肩坐在村头,慢慢梳理古村印象,虽说只是走马观花,仍有“思古之幽情”要抒发。要告别古村了,不必说留连忘返,但确实不虚此行。</h3> <h3>与老槐树合个影,留下永久的念想。也许我们还会来,来和岁月再次相拥,等着我……</h3> <h3>与赵沟村支书、古村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赵明福合影(右二)。</h3> <h3>附文:笔架山下石头村。</h3> <h3> 笔架山下石头村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好日子。我们一行四人,自驾进入了豫西山区的渑池县段村乡境内。 本意是去看灿烂似火的万亩红叶,跟老乡问路时,他却说你们来晚了,红叶己凋零,你们不如去赵沟古村看看,不远。 阴差阳错,我们掉转车头,舍弃红叶,奔向那个隐藏深山,少为人知的古村落。通往古村的蜿蜒山路,水泥路面,只是比较狭窄。左手是灌木丛覆盖的山坡,右边是树木葱郁的沟壑,近山披绿,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叶。远山映衬在蓝天下,山峰孤线清晰,连绵起伏,尤如硕大的笔架。眩目的艳阳把光辉洒向山的弧线处,折射出七彩光影。 秀丽俊美的好山好景,开车的“神马”停车熄火,说下去拍个照,拿起单反相机下车。我们也跟着下车,举着手机调整最佳角度。咔嚓咔嚓一阵狂拍,又兴趣盎然的合影,这才消停下来。 路边有两间简陋的房屋,房前晾晒着不少新鲜的花生。房前房侧还有十几只公鸡母鸡在覓食。门前有俩个妇女在剥挑捡花生,从年龄上看,像是母女俩。 走过去问,是自家种的花生吧?那位年轻点儿的女子说,是。并热情的让我们尝尝鲜。我们也不客气,一人抓起一把带着细软根须的花生,剥出还很鲜嫩的花生仁,边吃边唠。从她们的口中,我们得知眼前的大山就叫笔架山,山前有一个村庄叫赵沟村,就是我们要找的古村。 再次遥望在蓝天下呈现出优雅孤线的山峰,对山下的那座古村落更加充满了期待。我们问,古村有好看的地方吗?老年农妇说,有啥好看的,都是老房子。我们哑然失笑,在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心里,自己的旧屋老院是太平常不过了。那知在外界人的眼中,可都成了古迹,希罕物啊!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拐了两个弯,又上了一个平缓的坡,这里是看到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场地,全都是不规则的青石块铺垫,倒也平整。我们把车停在几间农舍前,下得车来,旁边有个老汉说,来的小车都是停这里。 顾不上和老汉搭讪,就被村边一棵树身粗糙壮实,树冠阔大的老槐树所吸引。快步走到树下,看到树的下部枝干上系满了红绸缎。像堵墙似的树身上,挂着块牌子,上写古槐,树龄2500多年,树高20余米,树围4.5米,树冠30米。世纪更迭,岁月沧桑,古老的大槐树未显老态龙钟,反倒枝繁叶茂,风骨凛然。 我不禁想起了年少时看过的电影《槐树庄》,竟突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再看下面的介绍,方知此树还有“枝不挂屋,鸟不作窝,洞不生虫,晴日生香,有求必应,建村植槐,夜生白光,旺不见长,庙怀同期,根茎相连”等十趣,被村民称为神树。当然,这个古村的历史年轮也就隐藏在这棵老槐树里,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慈祥老人守望在村口,等待着远来的客人,好给他们讲述久远的古村故事。 大槐树的背后就是一个巷口,我们进入小巷,清新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窄幅路面和两边的房屋和院墙,清一色山石铺垫垒砌。房屋墙的石头有棱有角,灰缝粗糙,却呈现平整的蛛网状。墙面石头色泽斑驳,时可见赭红石块掺杂其中。院墙的石头就比较随意,凹凸不平,粗糙但坚固。石路更不规则,大小不一,缝隙很大,由沙土填充,经年累月的踩踏,已很光滑。游走在这古朴沧桑的石巷中,仿佛穿越了时空。 沿着蜿蜒迂回的石巷慢慢走去,时有叉巷,随意走入,如进迷宫。无论破旧还是完整,无论简陋还是厚重,那些石墙,石屋,石院,石路都散逸出古老的气息。 在一所院门前,我们驻步停留,拱形院门和裙墙都用青砖砌筑,台阶是整块的青石,门是双扇陈旧木门,透过门洞内的甬道看进去,庭院幽深。感觉很厚重,有年代,有故事。我们没有进去,但对门口挂的牌子内容感兴奋。 牌子是该村古宅的编号,此宅编为029号,赵洁堂旧居。始建于宋朝末期。赵洁堂在民国末期任渑池具参议,此人富甲一方,后代有二人考入清华。 在古村迷宫般的石巷中左拐右转,见到不少有编号的古宅,基本都建于明清时期,出过不少村史上的名门显贵,才子达人。当然,村中大多数农户还是世代为农,村巷里已废弃的石滚,石碾,石桌,石凳随处可见,农耕时代的村落生活场景飘逸在清新的空气中。。一些石垒农舍也十分简陋,更显古朴。整座村子保存这么一大片完整的明清建筑,确实难得。对比那些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这里就显得更真实,更纯朴,更耐看。 有一位村民幽默的说,都说发展是硬道理,俺村是不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才保留下这些老宅,才能成为古村落。其实,所谓不发展只因山区的贫困。利用老祖宗传下的古村落,开发古村旅游,何尝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硬道理。原汁原味的石头部落,厚重古朴的明清建筑群,村子周边的秀山丽水,纯朴天然的民风民俗,这岂不是棵鲜活的梧桐树,定会招得凤凰来。 在村巷中游逛了大半天,只见到两个游客,那是一对华发满头的老夫妻,饶有兴致的用单反相机不停的拍照。似乎村民也没见到几个,整个古村沉稳,安静,幽深。见一所民宅门前有一老年妇女在打量着我们,就和她打了个招呼,随其走进她的家门。院子宽不过五米,长有十几米,一面是邻家的后墙,一面是偏房,正面是带廊檐的堂屋。墙上挂了不少黄橙橙的玉米穗。 与她攀谈得知,她今年六十多岁,六十岁之前就没有走出过大山,几乎终生守候着这个山村,看见山外的来客感到很亲切。她说,村里的青壮年们都走出大山去打工闯世界开眼界了。就留下老年人和孩子们,家里的孙辈们上学没回来,就她一人,很想和你们多啦呱几句。我心生感慨,过去的年月,大山里的人一辈子没出过山,没见过汽车火车的人多了去了。是改革开放,消除了城乡壁垒,人口流动起来,山里的年轻一代再不会像许多老一辈人一样终生蜗居山村。 古村的建筑依山而建,高底错落,井然有序。一些突出的房山墙上,高高的挂着一串串的金黄的牛眼柿子,十分惹眼。走出弯弯绕绕的石头村落,是村外山坡上的阔点儿的碎石路。此处也是一个崖头,只看见下方的一片黛色小瓦铺盖的平房顶,上方一丛柿树盘曲嶙峋的枝干,秋风扫尽了树叶,只剩许多金色的柿子小灯笼般在房坡上空悬挂着,秋韵浓郁入画。 顺路往坡下去,见路边有几间农房,房前屋后绿树葱郁,门前没有院墙,空地上晾晒有黄橙橙的柿子皮,有成堆的芝麻植株。一只老母鸡昂头警觉地左顾右看,呵护着身后几只低头覓食鸡雏,好一派温馨恬然的乡村生活情趣。老母鸡抱窝孵出小鸡娃,并带着一群小鸡悠闲漫步的景象早已幻化成了很遥远的童话世界,那是童年的记忆,想不到在这古朴山村会重逢。难得一见,赶紧举起手机下“咔嚓”下这已后再难见到的风景。 从村中另一侧的石巷穿行出去,我们几个并排坐在一座高大石屋的山墙根的石台上,细细回味古朴稳重,原生态醇厚,民风朴实的古村印象,虽说是走马观花,但仍有思古幽情要抒发,有许多感慨欲表达。不一定会留连忘返,但不虚此行是绝不会错的。 赵沟古村目前还像是个刚刚透露出辉光的拙朴玉石,有待更多的人赏识。现在那里还没有吃住的方便,但假以时日,必将有更多的游人慕名而来。当地的村民也会通过开办农家宾馆,饭店,农家乐等富裕起来吧?这个被外界誉为中原石头城,深山小迷宫的古村落游人如织的热火指日可待。 作者冯平。网名大平、大平洛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