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古巷掠影(十一)文庙巷

流金岁月

<h3>  文庙巷,又称文庙街。位于霍州古城区中南部,旧时该街内建有文昌帝君庙宇一座,故名,现为市第一小学占用。它东起进士巷南端(接慈祥街),西至鼓楼南街,全长260米。因西段有坡度,旧时也称学问坡或学府坡。</h3><h3> 2006年,霍州市人民政府为了规范街(路)、巷和桥梁名称,对部分街(路)、巷和桥梁进行了命名和更名。规定除鼓楼南街、鼓楼北街和环城路外,原则上东西走向称为“街”,南北走向称为“路”。由此,现在更名为文庙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文昌帝君庙原址</h3> <h3>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h3><div></div><div>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div><div></div> <h3>古牌匾:旧时较古老的民居,大多在门额上悬挂或嵌装一块长方形的匾额。 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它集建筑装饰、书法、传统美德为一体,与古民居相得益彰,交相映衬,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传统文化。这种牌匾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代接一代,对人的熏陶、感化、教育的作用很大。</h3> <h3>比喻群贤聚会。唐杜甫《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奉简严遂州蓬州两使君咨议诸昆季》:“全蜀多名土,严家聚德星"。</h3> <h3>高高的围墙,雕花的屋檐,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巷子里的老房子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却坐落在被遗忘的路口。</h3> <h3>那些古老的院子,古老的麻石板小巷,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着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