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本期为篆书专题。<br></h3><h3>特邀作者为历届(中)青年展获奖、入展作者,且多能又书当年获奖、入展作品,别有意味,也是此届展事一大亮点。</h3><h3>新司机上路啦!看入展作品吧!(末尾附本人提名作品创作手记,敬请关注并批评!)👏👏👏</h3><h3><br></h3><h3>第一部分 特邀作品(有高清局部)<br></h3><h3><br></h3> <h3>第二部分 入展作品(含优秀作品提名2件)</h3> <h3>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研讨会</h3><div>提名作者发言精选(三)</div><div><br></div><div>庞顺东</div><div><br></div><div>首先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福建省文联和漳州市人民政府给大家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div><div>我的作品是汉篆,提名评委是戴文先生,我是一个老作者,从04国展入展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入展国展近20余次,也获过奖。按照青年展的年龄规定,这是最后一次参与青年展的机会,能与各位年轻有为的同道们一起参加这个展览,也是我这个青年展中老作者的荣幸。说实话,从2012年全国“王羲之奖”书法展后,到2017年,基本没有再投稿。展览固然很重要,但有志向的书家青年书家不要总跟着展览走,要深入传统,研习经典。我的创作主打是隶书,近几年侧重于汉篆、封泥、石鼓、金文等临摹和学习,而此次提名的作品是第一次用篆书参加国展。</div><div><br></div><div>纵观这次青年展,整体水平很齐,佳作纷呈。刘恒先生讲座切对时弊,高屋建瓴。都值得我认真地学习和领会。结合此次展览谈三点感受。</div><div> 一、青年展同时展出历届中青展获奖作者展,每人最新创作的与获奖作品内容相同的作品与原获奖图片一并展出。创意新,有学术高度。这些作者大多在当代书坛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书家。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对经典的独特的理解和对传统的深入挖掘,作品的风格是渐变的,现在作品较以前更成熟、更从容。</div><div><br></div><div> 二、"展览体"的存在。</div><div> 虽然"展览体"在本次展览中不占主要地位,但依然存有,表现为笔法结构相似、面目雷同。剖析"展览体"原因:一是取法的相同,二是审美感受的趋同,三是短期强化训练的结果。取法相同经典碑帖是正常的,无可厚非。一个书家尤其是年轻作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评委和获奖作者的影响,尤其他们的审美感受左右着学习者,我个人认为在学习中形成的审美感受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有时是自我、排他的。聪明的学习方法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够古人、理解经典,学习老师们的学书理念和创新精神,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他们的技法。另外“展览体”产生的最直接的根原在于短期培训,在于速成。为打造一幅作品,短时间内从文辞选择、字法结构到章法,乃至形式拼接,煞废心思,可能这样的作品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也可能入展、获奖。但长此以往,作者仅会满足于培训班上的一招一式,迷失学习方向,忽视了对经典的临摹和对文化的学习,失掉了书法的根本,百害而无一益。用发展的眼光看,"展览体"必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div><div><br></div><div> 三、笔法的丢失</div><div> 笔法决定结构,笔法和结构决定章法。二王魏晋笔法和篆籀笔法是帖学和碑学的两大系统,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汉代隶书的出现,汉隶"蚕头雁尾"笔法(汉隶"蚕头雁尾"笔法是王增军先生提出的)形成后,笔画独立的审美特征得以完善并确立。具有独立审美思想的笔法的学习、研究和提炼,是一个书家真正走向具有独立意识的艺术风格的前提,独立审美特征笔法的确立是一个书法个性形成的重要标志。应该说笔法是我们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也是摆在我们青年书家面前的功课,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做。但展览中很多朋友侧重于结构的变形、墨色的枯湿浓淡、章法的拼凑乃至纸张颜色的选择,而忽视笔法,丢失了笔画所具有的审美特征。笔法不是游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笔法既是历史的,又是流动和变化的,是在继承传统中的发展,是变化的、是流动的规律。理想的笔法是既“渊源有由”又“雅化提升”,既有“技术含量”又有“审美诉求”。</div><div><br></div><div>戴文先生提名点评:<br></div><div><br></div><div> 庞顺东作品取法《祀三公四碑》,作者在汉篆的研修和学习上颇下功夫。</div><div> 用笔力求中段沉实,强调裹锋、虚实相间,并参以行隶书的笔势。结构有秦汉封泥韵,以汉篆为主,亦篆亦隶,中宫阔绰,内虚外涨。章法上,不拼接,一气呵成,素面朝天,直取《祀三公四碑》意。用墨亦不做浓淡枯湿的变化,力求自然端庄之气。</div><div> 书写内容为汉赋。汉赋有结构恢弘、气势磅礴的音韵起伏跌宕等艺术特征,与汉篆、汉隶有契合之处,估计这也是作者选用汉赋的主要原因。</div><div> 与古为徒,既古愈新,是书法学习的理念。古朴、宽博、雄浑之气是研习篆书的方向,作者下笔若能气厚笔拙则进一重境。</div> <h3>创作手记:找寻适合你的“这一次”</h3><div><br></div><div>臧文禄</div><div><br></div><div>纸:安徽八尺净皮</div><div>笔:汉笔坊兼毫</div><div>墨:一得阁(加水)</div><div>砚:易县古砚</div><div> “文章合为时而著”,我的创作很注重书写的内容选择,往往是一个有意义的内容才会让我有创作的冲动。昆山先生词作《西江月·有感于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熔铸古今智慧,联通万里西疆。驼铃古道复光芒。远胜当年模样。雄跨亚欧大陆,纵横世界桥梁。千城百国共荣昌。四十亿人梦想。”就是我今年上半年的重点创作之一。选定书写内容,接下来就是如何创作的问题。</div><div> 我的习惯是早起,夫人作伴(主要是牵纸),哈哈!所谓“晨起作书蝶为伴,晓来如水月比邻”(自撰联),如此意境,创作也自然是颇为快意!</div><div><br></div><div> 大篆作品的创作主要在三方面着力:一是字法,二是章法,三是审美。</div><div> 此作字法以商周(西周)金文为主,兼取东周诸国文字加以协调,结构匀称,结体方长,求其端整。线条取遒劲稳健,布局求妥贴,理性用笔,稍有庙堂之气。</div><div><br></div><div> 章法上或可师法 “散氏盘”恣肆紧密型、有行无列,或可效法 “虢季子白盘”疏朗工稳型、行列整齐等。此作内容正是反映当今现实的合时合事之作,严肃且颇具正大气象,故选取有行有列的整体章法较为合适。</div><div><br></div><div> 审美取向上,正文部分以沉着痛快为旨归,“努力在强调金石铸刻向毛笔书写转换的笔墨变化中,又不背离篆书本体的古法,不简单粗暴地以奋笔取代引笔,不以所谓的行草书甚至绘画语言取代篆书语言”,“能在苍劲雄健中又见灵动,朴厚坚实中又多洒脱,宽博端庄中又增活泼”,“以用笔雄健苍劲、线质坚实朴厚、结体端庄宽博来表现彰显中华民族”正大气象”的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的审美理想。”(刘颜涛先生语)落款用碑意行书三行,包括释文和创作缘起等内容,加上淡墨句读,更显得集中紧凑,有意与正文拉开距离,以求相得益彰。用印上,主要考虑作品整体的需要,给作品以较强的点缀,起首印用朱文“心画”,正文上下阕间留空处用朱文“中庸”,落款处用白文“臧文禄印”和朱文“己堂主人”。</div><div><br></div><div> 一次有意义的创作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和锤炼,适合你的“这一次”才是最好的。不妨试试吧!</div><div><br></div><div><br></div><div>刘颜涛先生提名点评:臧文禄 篆书 <br></div><div> </div><div> 书法无论何种书体,总是以“沉著痛快”为至要。无非行草书似以痛快为形质,以沉著为神理,即痛快中尤须沉著,以校轻佻流滑之弊。而篆、隶、楷(尤其是北碑魏楷)则更是以沉著为形质,于沉著中继而见痛快。是故篆书尤其是作为篆书源流主脉的商周金文,则须以用笔雄健苍劲、线质坚实朴厚、结体端庄宽博来表现彰显中华民族“正大气象”的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的审美理想。臧文禄作为新一代的篆书优秀作者,能站稳脚跟,守住心神,努力在强调金石铸刻向毛笔书写转换的笔墨变化中,又不背离篆书本体的古法,不简单粗暴地以奋笔取代引笔,不以所谓的行草书甚至绘画语言取代篆书语言,这应该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而且其作品能在苍劲雄健中又见灵动,朴厚坚实中又多洒脱,宽博端庄中又增活泼,尤其是落款行书的稚拙奇逸与篆书正文的肃穆沉郁,虽在审美风格上相差较大似稍显不够协调,但却交相辉映十分有趣。总体说来应该是这次展览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之一。</div><div> 另外,“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此作选择的书写内容正是反映当今现实的合时合事之作,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时代担当的书法家应该提倡的。</div> <h3>第三部分 入展作品局部欣赏</h3> <h3> "篆籀情结"——臧文禄书法工作室(篆书)网络班正火热报名中,名额有限(全国仅招10名),有意者请加此微信详询,12月1日正式开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