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谷旻,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西泠书画院副院长、中 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br></h3><div>中国山水画自六朝始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历代山水画大家面对自然山川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进行艺术创作,并不断进行变革。</div><div>在最新修订的《从写生走向创作·山水画》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谷旻教授在创作理论之外,附以自己多年写生精品画稿,并配以亲身感受、点评,让山水画学习者能有更直观的体会。</div><div>虎丘速写 2014年</div> <h3>用毛笔直接运笔概括和提取自然物象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部分, 加强和锻炼自己眼准、脑快、手追的本领,提高自己的笔线语言和形体结构的能力。其间取舍和虚实处理很重要,根据立意和布局的需要,对自然物象进行取舍,并加强繁简、虚实的对比,增强画面的节奏感。<br></h3><div>太行穽底速写</div> <h3>太行穽底隧道,气势雄伟险峻。此图乃写生示范,用毛笔直接在宣纸上速写,应了解山体起伏、转折、呼应。下笔应果断、肯定,并概括和突出山石结构,加强布局的繁简、疏密变化及用笔的虚实、枯湿变化,以突显画面的节奏和韵律。</h3><div>狮子林速写 2014年</div> <h3>此图为学生作构图示范,园林写生主要以建筑、山石、树木及水面等组成。在处理时,疏密、繁简对比很重要。近处假山应安排得错落有致,山石结体应概括到位。亭阁藏于假山和树木中,用瓦片和窗格的刻画,突出前面的太湖巨石。树木则大小相间,直斜相依,疏密组合、高低错落,以贯其气。<br></h3><div>留园可亭 2014年</div> <h3>山水画写生极其讲究“取用”和“舍弃”的关系 。《留园可亭》表现姑苏留园一隅,可亭立于画面中心,舍弃一些树木与叠石,并取用周围的柏树与枯树,以增强画面的静穆与冷寂之意境。<br></h3><div>西泠写生 2012年</div> <h3>画烟雨山水贵在苍润,水墨淋漓,但要控制得当。古人云: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为求墨色丰富,可以枯笔与湿笔相互参破。<br></h3><div>此图写西泠汉三老石室一隅,建筑隐藏于树林之中。一条曲径小路使画面更显幽深,坡石用笔较简淡,而树木则显浓密。画前先将宣纸略微打潮,多用湿笔则尽显迷茫,宣纸将干时用枯笔醒。</div><div>雁荡白云庵速写</div> <h3>山水画布局时,大致对要表现的自然对象略作分类和概括处理,不能完全受制于客观物象,也不能用自己惯有的方法去套用,应抓住自然物象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景物布局于画面,经过主次、轻重的取舍处理,用笔运线强调书写性 , 并注意枯湿浓淡、疏密虚实的处理。上图《雁荡白云庵》用半个小时把要表现的景物的大致布局,用笔墨安排妥帖。</h3> <h3>多次去雁荡山写生,也经常在白云庵用斋饭,二十几种菜肴加甜品让人印象深刻。而位于山谷之中的白云庵,依据地势,层层推进,一条小溪环绕寺院,并用三座形状不一的小桥连接上山小径。古木则沿寺院有节奏、有疏密、有变化地布列,并起到顾盼、呼应之势,寺院、小径、溪涧则隐现于树林之中。此图处理虚实尤为关键。宾虹老人云:“实处易,虚处难。”他认为虚处不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须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故我们在布实的同时便在布虚,一切虚处皆是从实处完成。<br></h3><div>秋意渐浓 2014年</div> <h3>此图乃甲午深秋于虎丘得稿,在表现时有意对山石、建筑进行虚化处理,用淡墨在结构处略作交代,以显出含蓄、幽远之意。树木则用浓墨在建筑、山石结构处错落布列,以加强浓淡、虚实之对比,而树叶纷纷飘落,突现江南深秋清晨寒冷、萧瑟之意境。<br></h3><div>御碑亭 2014年</div> <h3>园林写生有时如同自己在造园,根据立意和布局的需要,叠山构石,植树种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特点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可游可居,切忌平板。<br></h3><div>能厚重也能清逸,厚重也兼空灵,是张谷旻笔墨的另一特点。《九华山》系列大多是厚重而空灵的。画林木烟岚墨气厚重,画院落房屋笔意幽淡。两方面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抱朴山庄》《西泠印社》《湖山清晓》《山庄清凉》等扇面作品,以渴笔淡画西湖园林,结景严密,画法精致而淡雅,含倪云林之清逸而无其孤峭,近王蒙之毛厚而无其繁密。在山水写生(或写生性创作)中能如此自然地运用传统笔墨进行写生,是对现代中国画写生的一个超越。</div><div>郎绍君</div><div>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div><div>博士生导师</div><div>南雁烟雨图 2008年</div> <h3>水墨对景创作,应强调自己的独特感受,突出自己的主观意念、意境表现和笔墨语言。因此我们在自然造化中应“搜妙创真”。荆浩在《笔法记》中认为:“度物象而取其真……,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荆浩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物象的仔细观察,了解自然物象的本质,经过提炼得其神韵,方能“图真”。这是继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气韵论”之后更加明确的一种观点,“图真”的本质就是物与我、情与景的合一。<br></h3><div>拙政园宜两亭 2014年</div> <h3>中国画的透视原理是散点透视法,而西方绘画是以焦点透视为主。散点透视法是移动的、可变的,焦点透视相对是固定的。园林写生时,因透视关系,远小近大。我们在一个点写生时,经常遇到假山扑面,长廊曲折环绕,形成一个很有意趣的角度。有时为加强现场感,偶尔运用焦点透视以求别趣。<br></h3><div>李氏龙宫 2015年</div> <h3>陇西李氏龙宫建于盛唐, 主殿上有唐玄宗御笔亲书“李家龙宫”。为天下李氏祭祖之地。称为龙宫者,规格则高于庙。该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肃穆庄严,此图则取龙宫一隅,画面中央显千年古柏之高大幽深,而楼阁则隐现于古柏之中。<br></h3><div>龙井速写 2016年</div> <h3>平常我们谈笔墨,多以用笔用墨为笔墨,此为笔墨的表现方法,包括技 法 、 结体 、 程式、法度等,教学也多在这个层面。当然,笔墨的最高层面可“由技进道”,通过气韵、格调、意趣、风格而显现画家个人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的形式表现。<br></h3><div>郭熙云:“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 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古人绘画重意境创造,重气韵表现,如连“用笔”与“用墨”都 掌握不好, 如何传神,怎得气韵。当今从事中国画而一生未入笔墨堂奥的大有人在,连“浅近”功夫都不能掌握,何言品格 , 谈何创造。</div><div>石屋洞天 2013年</div> <h3>当我们确定题材,画思酝酿成熟后,首先抓住表现对象最精粹的部分,根据布局、结构进行勾勒,立定画面的主次骨架 。宾虹老人云:“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我们在表现对象时,应不概念化地描写。一般处理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整体,后充实;另一种是先丰富,后单纯。<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