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山东广播电视台老干部赴沂蒙老区参观学习纪行(下篇)

英飞扬

<h3>  下篇:参观《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抗大一分校旧址和《红嫂纪念馆》。</h3> 10月27日上午,天气朗朗,大家乘車来到沂南县孙祖镇东高村,这里是抗大一分校旧址和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div>  1939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从山西转移山东,于1940年1月抵中共山东分局驻地——沂南县孙祖乡东高村,分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抗日军政干部,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学员既学习又战斗,分校中的文工团战士在抗战中起到文艺轻骑兵的作用,在沂蒙山下《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文艺战士在抗战和对敌斗争中吹响的进军号。 <div>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前进的航向……,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文艺战士词作家沙洪、作曲家王玖鸣创作的,它激励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站在诞生地石碑前,有的老同志情不自尽唱起《跟着共产党走》,歌声在小山村荡漾。 <div> 现场进行了升国旗仪式!</div></div></div> <h3> 一、在《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h3><h3> ▼总支书记高学洲和男高音陈英济</h3> <h3> ▼老干部工作部主任王国波与村民交谈。</h3> <h3>▼高学洲书记讲话,他说:十九大刚刚闭幕,第一课我们老同志就来到了沂蒙山区,追忆历史,上传统课,这是台领导对我们老干部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要珍惜这次参观学习机会。组织这么大的活动不容易,老干部工作部的同志付出了很大的努力!</h3> <h3> ▼站在石碑前,星光艺术团队员(左起:)刘声纯、李樱、崔燕鸣、李天红、吴江萍、陈英济、刘喜增等七音(1234567)领唱《跟着共产党走》,现场好多老同志也跟着唱起来。</h3> <h3>▼好多老同志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h3> <h3>  ▼星光艺术团男高音独唱名角于荣兴,站在《跟着共产党走》石碑前,激情满怀。</h3> <h3>  ▼83岁的老党员赵笑钧和国波主任</h3> <h3> ▼李再学老师、尹桃云老师和美女钱建君,拍下词作家沙洪的照片,记住沙洪的名子。<br></h3> <h3>  ▼左起:黑管演奏丁连文、二胡演奏吴江萍和男高音陈英济。</h3> <h3>▼朱开发老台长和蒋玉芳老师</h3> <h3>▼左起:李樱、崔燕鸣、李天红、丁连文、吴江萍和陈英济。</h3> <h3>▼葛立芳和杨青青俩才女。</h3> <h3>▼徐贤廷台长和于贤坤美女。</h3> <h3>▼左起:李樱、崔燕鸣、李天红、吴江萍、陈英济、刘喜增。</h3> <h3>▼帅哥耿呈祥和女高音杜春英</h3> <h3>▼母女般的年龄,朋友般的情义。</h3> <h3>▼活动科长李俊峰一直忙着。</h3> <h3> ▼杨青青等听村民介绍当年徐向前在此领导人民抗战的情况。</h3> <h3><font color="#010101">  ▼李俊锋和张海兵忙碌着(摄影:姜春)。</font></h3> <h3>  二、参观抗大一分校旧址</h3> <h3>▼展厅内</h3> <h3> ▼在抗大一分校旧址前,刘平英和宋鸿林这表情好像飞向那战火年代……。</h3> <h3> ▼在抗大一分校旧址,吴永成心潮澎湃,……,我也曾是一个兵。</h3> <h3>  ▼ 于荣兴拍一张,红色纪念。</h3> <h3>▼吴江萍,多像从大城市奔向沂蒙的文艺青年。</h3> <h3>  ▼李国猷书记。</h3> <h3>  ▼李樱,星光艺术团女主持人。</h3> <h3>▼王平,多像战地采访记者。</h3> <h3>▼活动科美女钱健君</h3> <h3>  ▼活动科姜春</h3> <h3> 三、参观《红嫂纪念馆》</h3><h3>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村,是沂蒙红嫂的家乡,也是著名的红色堡垒村,村边山坡上,绿树掩映下,用石头块垒起来的一排排平房,就是沂蒙《红嫂纪念馆》,来到纪念馆,大家参观每个展室,仔细观看陈列的展品,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领略沂蒙红嫂感人的英雄事迹。感受学习以红嫂为英雄群体的沂蒙人民那种“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h3><div><br></div><div> ▼名导演李兴权和男高音陈英济</div> <h3> ▼至圣至爱明德英,乳汁救活小伤员。</h3> <h3> ▼送完儿女送孙子,祖祖辈辈当兵去。</h3> <h3>▼被明德英老妈妈的事迹感动了,别永兰老师留影永记。</h3> <h3> ▼沂蒙母亲王换于,受命创办起战时托儿所;她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刋》,填补了山东档案资料的空白;她和全家用半年多时间,救活了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干部白铁华。……。</h3> <h3>  ▼雕塑:王换于和战地托儿所的孩子们。</h3> <h3>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留影</h3> <h3> ▼沂蒙大姐李桂芳,肩扛门板当桥梁。</h3><h3>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夕,“汶河上架起“火线桥”。</h3><h3> ”1947年5月12曰下午,上级命令李桂芳睌上九点钟前,在汶河上架起一座桥,还要保时间、保质量、绝对保密。晚上八点钟,天下着毛毛雨,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肩扛门板(把自家的大门卸下来)去汶河架“人桥”,四个人扛一块门板,站在水深至腰,宽十几米的河中,让一个团的部队从自己肩上过了40多分钟。</h3> <h3>  ▼李桂芳展馆</h3> <h3>  ▼现场讲解员正在讲李桂芳的事迹。</h3> <h3> ▼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雕塑</h3> ▼参观“沂蒙红嫂群体展馆” <div> 红嫂其实是一个英雄的群体,由千千万万个爱党拥军妇女所组成。她们凝聚在党领导下的全民拥军事业中,前仆后继,英勇顽强,齐心协力,一往无前。1938年12月27日,山东纵队成立时只有4万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驻山东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52万人(不包括党政机关人员)。他们是山东父老送出的子女,是山东人民供养的人民子弟兵。应该说,迄今为止,所有记载红嫂的文献都是其中的一部份,一串串数字也仅是红嫂中的不完全统计。然而,就这些也足以说明红嫂是一支不可战胜的群体。</div> <h3>  ▼美女大编导葛立芳</h3> <h3>  ▼蒋玉芳老师站在见证沂蒙历史的老槐树下。</h3> <h3> ▼天红美女亲身体验老区人民推“碾”的感觉。</h3><h3> 当年,红嫂们先把玉米、高粱、地瓜干等粉碎成干颗粒,再用“磨”加工成浆糊,做成“煎饼”,做军粮。</h3> <h3>  ▼蒙山妈妈老粗布坊。</h3> <h3> ▼抗战时期八路军和老百姓就住这样的房子。</h3> <h3> ▼门口的大门,当年,李桂芳大姐架设的人桥就是用的这样的门板。</h3> <h3> ▼这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食堂”。</h3> <h3>▼八路军战时邮政局</h3> <h3> ▼这是当时沂蒙山老百姓的家里的全部家当,锅碗瓢盆还有土炕。八路军就住在老百姓家里。</h3> <h3>  ▼这就是当年使用的沂蒙时辰。</h3> <h3> ——记下这红色追忆:</h3> <h3>  ▼两天的参观学习,收获很大,感触很深,把自己的感想写下。</h3><h3><br></h3><h3> 十九大胜利召开,宏伟蓝图绘新彩,</h3><h3> 习总书记定航向,中国迈入新时代。</h3><h3><br></h3><h3> 省台老干大步迈,紧紧拥抱新时代,</h3><h3> 来到老区沂蒙山,参观学习乐开怀。</h3><h3><br></h3><h3> 沂蒙小调真美哉,山东人民最喜爱,</h3><h3> 诞生之地白石屋,抗大战士大能耐。</h3><h3><br></h3><h3> 蒙山高啊沂水长,沂蒙红嫂美名扬,</h3><h3> 红嫂实是一群体,献身精神放光芒。</h3><h3><br></h3><h3> 党是灯塔指航向,沂蒙精神大发扬,</h3><h3> 紧跟领袖习近平,复兴之梦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