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情

图文:岁月如歌

<h3>  我在秋天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在塔河流域消失了多年的芦苇荡又出现了!那一片片、一丝丝、一团团蓬勃于塔河的两岸的湿地里,摇曳在许多排碱沟渠里的芦苇,仿佛在一夜之间成就了塔里木一年一度继红柳花开、胡杨绽金之后的又一番盛景。那正扬花吐絮的芦苇,远观如雪似霜,近瞧像金若银,莽莽苍苍、苍苍莽莽,以铺天盖地之势,为家乡增添了一抹浓浓的野趣。</h3> <h3><br /></h3><h3> &nbsp;我奔走于苇塘的各个方位,以选取合适的角度,用镜头记录下,这让人兴奋的景致。看着那挤挤挨挨,在秋风中摇曳的身姿,努力绽放生命最后精彩的芦苇。我竟有种特别的感动,感动于它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感动于它们蓬勃旺盛的生命力。</h3> <h3>  芦苇,跟胡杨和红柳一样是塔里木的忠实伙伴,它虽没有胡杨和红柳那样耐干旱,但同样具有耐盐碱、抗风沙的特质。只要有水,那怕是荒漠戈壁,它都能茁壮成长。并因其根系发达,在水溏或湿地里,总能形成浩瀚一片。春夏时节,绿油油的一团团、一簇簇、蓬蓬勃勃,将水域分隔成翡翠的块状。而秋风一过,碧绿的芦苇便通身金黄,头顶扬花吐絮,远远望去,仿佛大小不等的云团,落入水洼,蔚蔚壮观!</h3> <h3><br /></h3><h3> 不清楚芦苇在塔里木的生长史,但从我认识植物开始,就认识了芦苇,因为芦苇比胡杨和红柳更深入我们的生活。房前屋后,田间水里,连队的边边角角,它似乎无处不在,只是在无水洼的地方它是"散兵游勇"或小股出没,而在有水的地方,那一定是"集团军"的阵势,浩浩荡荡,铺天盖地。无需人工施肥、照看,只要能出苗,就一定生机盎然,蓬蓬勃勃。</h3> <h3><br /></h3><h3> 我记忆中的阿拉尔,"六三"电站,九团六连、八连、九连、十一连、十三连等单位的外围都有大小不等的苇塘。"六三"电站的被称之为"苇湖"。因为这片水域较大,很有"湖"的规模,也是钓鱼爱好者的天堂。而其他连队的水域较小,就只能称作"苇塘"了。不管是苇湖还是苇塘,这些苇塘盛产的芦苇,给各连队提供了极好的编制材料。建筑房屋从最早的地窝子、干打垒、土坯房到后来的砖木房,屋顶使用的材料都是芦苇编制的帘子。苇帘上再覆盖厚厚的泥浆,即使长年的风吹雨淋,表层泥浆变薄,甚至露出苇帘,屋顶都不会朽烂,只需再覆于泥土即可。再就是各个家庭也用芦苇编制帘子搭凉棚、搭菜窖、围鸡圈等。</h3> <h3><br /></h3><h3> 除了制作苇帘,鲜嫩的芦苇更是农场牲畜上好的草料,在吃了一个冬天的麦秸、玉米秸之后,春天初生的芦苇就是牲畜们首道绿色食品,可以从春吃到夏,所以无论职工还是学生,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割草任务,因为芦苇的无处不在,所以割草任务完成的很容易。芦苇成了农牧团场职工生活中的重要角色。</h3> <h3>  当然,当芦苇长在农田里,那它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祸害了,那时候还没有除草剂,这些长在地里包括芦苇在内的杂草,都是靠人力除去的,长在小麦、棉花、玉米地里还好,用锄头消灭它们就行了。最可恶的是长在水稻田里的芦苇,全靠人手将其拔出。</h3> <h3><br /></h3><h3> 我们初高中时期,年年都有这样的支农劳动……拔水稻草。这草主要是芦苇和稗子,尤以芦苇最难拔除。它根深粗壮,必须用力,若用力不当还可能被齿状的芦苇叶子划破手。这是连队一项仅次于拾棉花的艰苦劳动。</h3> <h3><br /></h3><h3> 即使有诸如拔水稻草那样痛苦的记忆,我依然对芦苇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它不仅是农场牲畜的草料和连队、家庭的建筑材料,更是因为芦苇跟胡杨、红柳一样,用顽强的生命和绿色装点了荒漠戈壁!绿色生机是希望,有芦苇的地方一定有水源,有水的地方就一定适合于人类居住!</h3> <h3>  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各团场都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大规模的开荒造田,绿地不断向四周拓展,农田前进了,戈壁沙滩后退了。很快,塔里木的湿地、湖泊锐减了,那年年从开春流淌到深秋的清凌的大干渠没有了,我们常去钓鱼、割芦苇的苇塘一个个消失了。</h3> <h3><br /></h3><h3> 没有感到苇塘不在的痛楚,是因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早己从平房过度到了楼房,钢筋混泥土取代了芦苇,用芦苇编制帘子盖房的历史彻底终结。</h3> <h3><br /></h3><h3> 我们欣喜地看到,昔日的农牧团场,如今己蜕变为楼房林立、花木繁盛的小城镇,兵团经济大发展,职工收入大提高,但同时也看到了因为过度垦荒发展农业,导致塔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大片湿地干涸,生态失去了平衡。</h3> <h3>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在塔河流域展开。</h3><h3> 几年过去,治理工程成效显著,塔河边上大片湿地得以恢复,呈现出勃勃生机,眼前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这一个个疑似云团落水洼的芦苇塘,就是生态治理的极好证明。 </h3><h3> 芦苇塘重现了,多种鸟儿回归了,阿拉尔,我的家乡在迈向小康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我坚信,不久的将来,阿拉尔一定会成为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