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孙小峰

<h1><b><font color="#010101">《五 味 杂 谈(六)》<br><br>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br></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狻貎: 老人听老歌,新人唱新曲。如今流行的歌曲,一般很难引起五十年代生人的唱和。你说是欣赏水平也好,代沟也罢,反正是喝不到一个壶里去。这也许就是时代的印记,非常顽固,非常执着。当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歌曲也有,那往往就会唱响一个时代,引起千万人的共鸣。<br><br>猢狲: 有些老歌很久没有听唱了,偶尔听到那么一耳朵,还真会拨动你的心弦,让你欲罢不能。特别是老歌新唱,老歌 翻唱,揉进音乐的现代元素,让一些老歌重新焕发生命力,经久不衰,愉悦你的生活,陶冶你的情操。<br><br>狻貎: 一九九三年,一曲《小芳》红遍内地大江南北。东北汉子李春波用直白口语般的语言,简单不做修饰的民谣曲调,把那个时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后所产生的情感缺憾,用爱情歌曲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曲《小芳》,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被港台歌曲鼓噪了耳膜的人们为之一新;就像吃惯了大餐以后,端上来一盘凉拌黄瓜,清新爽口,余味无穷。<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猢狲: 《小芳》的出现,是有她的时代特征。我觉得一是人们对港台流行歌曲的审美疲劳,二是《小芳》知青题材的背 景让人到中年的受众群体,特别是有过知青经历的中年人也能流行一回。想想当年的老人小孩,大街小巷,到处都哼唱着《小芳》这首歌,真是我们社会的一大景观。不可否认的是,歌曲《小芳》本身的特点,也是这首歌曲获得成功的原因。从歌词上说,《小芳》通俗易懂,没有通常使用的对仗句,排比句,更不是骈体文;只保留了诗歌的唯一元素——押韵。使其能够朗朗上口。《小芳》的歌词完全是口语化的,用歌声向人们叙说一个心酸的爱情故事,让听歌的人无不感到动容。从曲调上说,近似民谣的曲调,没有任何变调和附加音,完全不同于港台歌曲的风格,便于哼唱,反而让《小芳》在流行歌坛独树一帜,受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和推崇。<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狻貎: 如果音乐只是音乐圈里的自娱自乐,只是音乐人的孤芳自赏,那音乐就离死不远了。《小芳》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接地气。虽然也是爱情题材,但它似乎完全是下里巴人,不同于港台的那些流行的爱情题材的歌曲。平心而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歌曲中不乏好的爱情歌曲,词写得好,曲也谱的好。像刘德华的《来生缘》、邰正宵的《千纸鹤》、李宗盛的《当爱已成往事》和张学友的《我等到花儿谢了》等等,不胜枚举。同样是爱情歌曲,《小芳》所表达出来的细腻的感情牵绊,完全征服了千万听众,获得巨大的成功。<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猢狲:《小芳》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是一首爱情歌曲,更因为它“土”。因为土,才有别于其它,才能独树一帜。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哪一个更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都说爱情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小芳》印证了这个观点。但我对《小芳》却有另一类的看法,这里不谈《小芳》的曲调,这方面我是门外汉。仅从《小芳》的歌词所表达的意境,谈点看法。我怎么觉得《小芳》歌词的表诉有点始乱终弃的味道。歌中诉说的是知识青年和小芳的恋情,因为知青的回城而夭折。歌者(知青)唱到:“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那个年代的知青迷茫、无助、困惑,是小芳给了知青温柔的爱情,让他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年代。一位纯洁的农村少女,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那这位知青,然而在知青能够回城的关口,知青绝然而去,抛弃了小芳,这对小芳是不是有点残忍,是不是有点始乱终弃的味道。<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狻貎: 你这个观点也偏激了点,对这位知青不能苛求,在留在农村和可以回城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知青 在当时也是弱者,在为了爱情留在农村还是回城的两难选择上,他抛弃了小芳,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你听歌中不是唱 到:“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他和小芳还是有感情的,两个青年男女,都沉陷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分手是迫不得已的事。这位知青毕竟还是有良心的,多年以后不是表达了愧疚之情:“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不忘怀。” 歌者还是深深地记住了给他温柔爱情的小芳。<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猢狲: 我倒没有谴责知青的意思,只是替小芳感到悲哀。知青也是沦落人,利用小芳给他的爱,度过了他一生也许是难堪的年代。如果为了爱情,他和小芳难道不可以过着一种布衣荆钗,田园农家的生活吗?哦!不行,那时是生产队,是要靠拿工分吃饭的。我也从没奢望他和小芳重演封建社会那种“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浪漫与传奇。我担忧小芳以后的生活,也许她会远嫁他乡,也许她就嫁给了村里的一个老光棍。由小芳让我想起了《德伯家的苔丝》,英国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姑娘正是被地主儿子先是始乱终弃,后又纠缠她而断送了幸福和爱情,最后通过杀人来解脱自己的悲惨命运。就算是小芳平平静静地过着自己的农村生活,可那这位知青呢?有道是多情女子负心汉,小芳是多情的,而这位负心汉就不能为小芳做点什么?仅仅是在歌中唱着:“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仅此而已。<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哈代《德伯家的苔丝》<br><br>猢狲: 再看看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中怎么塑造聂克留朵夫这个人物的吧。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卡秋莎,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占有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同样是始乱终弃,聂克留朵夫最后却是抛弃自己的家产和社会地位陪伴玛斯洛娃走上了西伯利亚的流放之路。以此来向当初的卡秋莎(玛斯洛娃)赎罪,被称为“忏悔的贵族”。当然,两个时代和人物都没有可比性,但聂克留朵夫起码是有勇气的,以此来净化自己的灵魂,并对卡秋莎有个交代。而我们的这位知青,做了什么?<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托尔斯泰《复活》<br><br>狻猊:你这完全是一种另类解读。男女爱情,以悲剧收场的只能让人一声叹息。其实悲剧恰恰是文艺作品最喜爱的题材。残缺也是一种美,是美学中的一种。同样是爱情题材,《红军哥哥你慢慢走》也体现了这种美学原理。<br><br>猢狲:《红军哥哥你慢慢走》与《小芳》还是有不同,同样是悲剧的美,但《红军哥哥你慢慢走》更爆发出一种思想的 力度。如果说《小芳》流露出那么一点酸楚,那《红军哥哥你慢慢走》则满含着悲怆。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走到天边又记心头”;“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革命胜利呦你回头”。又体现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最感人的是最后两句,“老妹等你呦长相守,老妹等你呦到白头”。这个老妹的“老”字用得真好,地老天荒,爱情不老,待红军哥哥回来,当年的细妹也成了老妹。这个“老”字,也反映了当时的艰难岁月,老妹子铁了心是红军的人,历经坎坷不舍忠贞爱情,久经磨难不解红军情结。其实我们知道,从中央苏区到陕北,三十万红军只剩下两万八千人,多少老妹盼不回自己的红军阿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又是多么惨烈而悲壮的情景。思想的力和悲剧的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狻猊:《小芳》和《红军哥哥你慢慢走》相比就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说,爱情也要讲政治。什么是政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种政治,它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br><br>猢狲:音乐作品是多样性的,《小芳》还是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近年来翻唱老歌的势头很猛,使老的歌曲焕发了新 的生命力。客观地说,现今歌手的演唱技巧和手法完全超越了过去的歌手。你听同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才旦卓玛和泽旺多吉唱的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虽然才旦卓玛是她那个时代的辉煌。李春波唱的《小芳》就很糙,就是因为糙,才把《小芳》的农村气味唱出来了,就像我们吃的农家菜一样,新鲜可口。而另一个歌手李荣浩用摇滚的手法唱《小芳》 就让人感觉在玩噱头,破坏了《小芳》这首歌的韵味。<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李春波<br><br>狻猊: 其实翻唱《小芳》最好的歌手是胡彦斌,你听胡彦斌把《小芳》唱的如泣如诉,完全超越了李春波的《小芳》。<br><br>猢狲:知音呐!胡彦斌是我看好的一个歌手,小伙儿颜值不高,但音乐才能很高。小伙出道很早,内地最具音乐才华和市场价值的创作男歌手,擅长钢琴、吉他、贝斯、鼓、扬琴、古筝等乐器,具有全能的跨界能力,能完美演绎流行、中国风、R&B、摇滚、电子、Hip-Hop等类型的歌曲,他的原创歌曲被乐迷们长久传唱,他重新改编的经典曲目也被誉为如今最受肯定的版本。<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胡彦斌<br><br>猢狲:胡彦斌的原创歌曲《红颜》、《月光》唱的空灵、梦幻,让人如痴如醉。而他翻唱的歌曲,完全是一种再创作。《爱如潮水》他能唱出不同于张信哲的味道;而《一剪梅》则秒杀费玉清。费玉清算什么,太娘,舞台造型总是四十五度角往上看,周立波暗讽他是修电灯泡的,而我觉得就是一个二尾子,让人不爽。你说《小芳》胡彦斌唱的最好我完全同意,前几年我哥哥还特意介绍胡彦斌的《小芳》让我听,确实唱的如泣如诉。李春波和他比那就是实力问题了。胡彦斌翻唱的《小芳》,用了不少的滑腔、拖音和变调,他用的气声唱法又不同于港台的歌手,不是绵软无力,让人感觉骨架还在。其实我觉得胡彦斌的翻唱歌曲的水平超过了他的原创歌曲,也可能是因为翻唱的歌曲耳熟能详,人们容易接受的缘故。最关键的是在《小芳》歌曲的结尾,胡彦斌用了一句道白: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小芳,我的身边却没有哪个姑娘,也许她就在原来的那个老地方。这才是这首歌的魂。是这首歌的点睛之作。<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胡彦斌<br><br>狻猊:我说《小芳》当初那么火,是有原因哦,“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小芳” ,而这个小芳恰恰又不在他的身旁。这才是《小芳》红火的隐形原因。只是多年以后胡彦斌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br><br>猢狲:每个人心里都有隐晦的记忆,他记忆中的那个小芳,也许在学校课堂,也许在田间地头,也许在工厂车间,也许 在部队营房。...... 然而却不能相守一辈子,这种情愫只有在唱起《小芳》时,才能产生共鸣。<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胡彦斌<br><br><br>狻猊:是啊!不论歌曲《小芳》,还是每个人心里的那个小芳,还会长久地驻足在人们的心里,婵娟萦绕,温情永远。<br><br>猢狲:让我们再听一遍胡彦斌的《小芳》:“心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 —又—长,......”<br></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2015年10月29日 22.30<br><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