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景藏风—印象.川西

楚之南

<h3>在这金色的秋天,我们一行8人2车,从昆明-香格里拉出发,用15天时间,在以川西(阿坝州、甘孜州)为主的滇藏川青交界地区,绕了一圈,从康定-西昌回昆明。行程共计5000多公里,领略了这片属于青藏高原的藏区的绮丽风光和浓郁藏族文化。 </h3> <h3>青藏高原是包括西藏青海全境以及新疆甘肃局部地区包括川西滇西北等地在内的广阔地区,有25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和960多万居民,其中藏族有750万人,在这片平均每平方公里才4个人的广袤天地间,广泛分布着雪山、冰川、峡谷、荒原、湖泊与河流,在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的情况下,向旅行者的眼睛和心灵,向摄影家的镜头展现着它的纯净、它的自然、它的蓝天白云、它的神灵、它的独特文化、它的信仰和它的美……</h3> <h3>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关于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史。这幅动画截图表现了印度大陆板块向上移动与亚洲大陆板块相撞并嵌入亚洲前的图形。大约距今2.4亿年前,古印度板块"潜入"或者"俯冲"进入亚洲板块的下面地幔层,将原先是炎热多雨、生活着大象等大批热带动植物的原古亚洲南部沿海平原和海底大陆架逐步抬升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寒冷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真是沧海桑田!</h3> <h3>在这历时两亿多年的造山运动中,从印度洋方向来的湿润空气在高原上降下的雨雪,就形成了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最大的山岳冰川。</h3> <h3>藏人生活在几千座雪山环绕的雪域高原上,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均与雪山有着永远无法割断的联系,在&quot;万物皆有灵性&quot;的藏区文化中,人们对雪山有着永恒的信仰,认为任何一座雪山上都居住着神灵,是藏区的守护神。这是我们路过的位于云南德钦县境内的神山—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峰</h3> <h3>我们旅行所至的川西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97座,青藏高原上面常年积雪的众多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构成了长江、黄河水系的上游发源地,它们是中国的水塔。</h3> <h3>雪山之下一般就有湖泊,湖光山色在蓝天白云下交相辉映,构成藏区的常见景色。这是川藏路上著名的姐妹湖。</h3> <h3>藏区的湖泊有数千个之多,天晴的日子在藏民的彩色旗蟠衬映之下,湖水湛蓝。</h3> <h3>由于是江河的源头且没有工业污染,高原的河流通常清澈无比。</h3> <h3>这一高海拔低温缺氧环境产生的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牦牛、绵羊、马匹和青稞是高原文明的物质基础,它们以肉、奶、毛、皮提供了高原人的饮食、衣服和帐篷,牛粪构成了高原人取暖烧茶的燃料。</h3> <h3>马匹是基础的高原交通工具,在历史上高原上的部落和人群一直用马匹作为大宗商品来交换内地的茶叶、盐和布匹、丝绸,由川滇入藏的马帮路就是所谓"南方丝绸之路"或者是"茶马古道"。</h3> <h3>这是一家我们遇到的典型的川西藏区畜牧之家,帐篷、摩托和太阳能电池板是现在牧民的标配,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被现代工业影响和改变。</h3> <h3>我们受邀进入帐篷参观,一位高龄老人端坐中间,一个燃烧牛粪的炉灶和排烟散热的管道构成了一家人的做饭和取暖系统;各种皮毛卧具和简单的用具构成了全部的家当。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家有牦牛一百多头,提供了一家人所需的牛奶、奶酪、酥油和肉干,一头牦牛成长期为四-五年,在市场上的售价大约为8000-10000元。由此计算,一家有一百头大小不一牦牛的普通牧民之家的资产总额大致为几十万元吧。</h3> <h3>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6000米高海拔地区。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成年牦牛体重约在200-350公斤左右,是藏区牧民的主要财产。<br /></h3> <h3>凶猛的藏獒是草原上的牧民赖以保护自己和牲口的重要家庭成员。</h3> <h3>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与藏区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一进入藏区,藏传佛教的各种表现就到处可见,这是一块巨大的路边花岗石,上面的彩绘佛像既反映雕刻者的虔诚,也提供了让路过的信徒顶礼膜拜的偶像。</h3> <h3>玛尼石,泛指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玛尼是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又称&quot;六字大明咒&quot;。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h3><h3>玛尼石是随处可见的藏族群众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这是川西甘孜州的一条河流岸边刻着六字真言的玛尼石。</h3> <h3>玛尼石如今也被商品化了,这是在藏区一家县城的书店外面既是广告又是销售的样品,也很艺术啦!</h3> <h3>在全民信仰佛教的藏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分布很广,喇嘛数量很多;据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们,这个县有三十多个乡,共有喇嘛庙三十多座;全县共有人口7万多人,有喇嘛约四千多人。出家人比例很高也是藏区文化的特点之一。</h3> <h3>藏区的寺庙建筑内外装修都喜欢用浓郁的红色或者紫色,这是在蓝天白云、荒原雪山、绿色草原的背景中审美的选择、敬拜和突出神衹的需要。</h3> <h3>在犹如中国山水画一样的藏区青色风光之中,寺庙的红色果然反差大而漂亮。这显然也是藏区民居和民众服装多采用红色系列来装饰的原因。</h3> <h3>与金碧辉煌的信仰之地喇嘛庙比起来,藏区的民居就简陋多了。这是一户普通的藏族人家。</h3> <h3>这户藏族人家的房屋第一层,除了粮食、用具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因为没有衣柜,所以衣服全部都挂在木梁和绳子上,一切都显得非常简陋。</h3> <h3>与简陋的普通藏族群众住房形成鲜明对比,如此豪华与金碧辉煌的喇嘛庙可以说比比皆是。这些外表镀金的建筑和佛像,这些由各种金银宝石和华丽材料雕刻、塑造、装饰出来的高大宏伟的经堂,这些日夜燃烧的酥油灯,正是由地广人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藏区人民省吃俭用积累的财富供奉出来的。喇嘛庙可以说是藏区财富的集中体现。这也体现了藏传佛教重视来世,轻视现世生活的宗旨;体现了对神的供奉就是信众的修行的宗教哲学。</h3> <h3>一所喇嘛庙高大巍峨的经堂内,喇嘛们正在进行鼓号齐鸣,颂经朗朗的早课。</h3> <h3>在做早课的喇嘛们中,有许多稚嫩天真的面孔。在藏区,当喇嘛意味着可以受教育、有文化和社会地位;意味着衣食无忧。类似于古代中国社会普通人家子弟只能以科举考试的进路进入上层社会一样,藏区的普通农牧人家子弟也只能通过当喇嘛读佛教学位成为格西(善知识之人)才有机会进入上层。</h3> <h3>下课之后快乐的喇嘛们。在凡夫俗子们看来,这是清苦寡淡的出家生活,自然无法理解学佛修行之人精神生活的充实、丰富和愉悦。</h3> <h3>在相貌体型上被公认俊朗帅气的著名的"康巴汉子"在这位川西高原的喇嘛身上得到了体现</h3> <h3>在藏区的天地之间,许多特别的雪山和湖泊被赋予被尊崇的圣洁地位,在这个有神性的湖泊岸边,人们按顺时针方向绕着这些小屋行走转圈以祭拜圣湖。</h3> <h3>藏区的湖泊水质之好令人叹服不已!这固然与藏区没有工业污染源有关,与藏区地广人稀和地处河流的发源地有关,同时也与藏族自古以来对山水的信仰和敬畏有关,藏族对山水的信仰和敬畏恰恰与现代文明的环保理念完全吻合!这真的值得水土污染严重的内地人思考:何以如此?!</h3> <h3>挂在圣山、圣湖、路口处的经幡,被称为"风马旗",可以是棉布、丝绸、麻布或者其他面料,上面印着经文、图案或者咒语,由信众们挂上为自己和家人祈福。风马旗亦称为"风马经幡"。藏民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神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风马旗就是藏民与神交流的中介。</h3> <h3>藏文佛经风马旗,由藏区几所著名的印经处印刷。经文由风向神灵推送,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敬和对自己的祈福。</h3> <h3>在荒无人烟的、视界无垠的藏区旅行,在感受天之高地之阔的同时,自然会感到人之微不足道,人之渺小。这或许就是藏区人民对大自然持敬畏和崇拜立场的缘起吧……?</h3> <h3>藏区的空气透明度极高,在风和日丽的黄昏,潺潺流水的原野、青山和蓝天之下,色彩异常丰富,的确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h3> <h3>蓝天白云衬托着金色的原野。色就是美啊!</h3> <h3>面对高原特殊景色,临时停车下来照相是旅行者的家常便饭</h3> <h3>藏区高耸、明亮、巨大的山体和广阔的草原,几乎就是"壮丽"的图解!</h3> <h3>工业文明对古老荒原的嵌入—川藏公路一瞥。1950年代先后通车的川藏公路、滇藏公路和新藏公路改变了青藏高原的社会面貌,技术改变历史。</h3> <h3>在地势崎岖起伏非常大的藏区交通线,每当出现从谷底到山口的翻越,就会出现这类由大量"之"字路线组成的公路图景,非常壮观。</h3> <h3>这是位于川西理塘县的一户藏族古老民居,这家人在18世纪初诞生了一个男孩,后来被认定为第六世达莱喇嘛(就是那位多情的、才华出众而富有文采的、享有盛名的著名诗人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于是这里就成为第七世达莱喇嘛格桑嘉措的诞生地。他后来在拉萨学经、受戒、坐床、被乾隆皇帝册封、执政数十年,有不错的业绩。</h3> <h3>《那一世》作者仓央嘉措</h3><h3><br /></h3><h3>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h3><h3><br /></h3><h3>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h3><h3><br /></h3><h3>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h3><h3><br /></h3><h3>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h3><h3><br /></h3><h3>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h3><h3><br /></h3><h3>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h3><h3><br /></h3><h3>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h3><h3><br /></h3><h3>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h3><h3> 这是一首情诗佳作,作者把藏传佛教一切最崇高最虔诚的对神的崇拜表达——升风马旗、颂经、垒玛尼石堆、转经桶、长途磕长头、转山——都作为献给一位作者心中的情人的礼仪,表达了无限的爱与情!然而什么样的女人才配得上这样的待遇呢?当然只能是神!所以这又是一首献给神灵的歌。情歌颂神,一语双关,隽永虔诚、深情浓意、令人回味不已……(本图来自百度网络)</h3> <h3>七世达莱格桑嘉措的母亲就在这间当时的牛圈里生下了他。可见古代藏区普通妇女地位不高,卫生条件也差。也可见转世灵童的选拔并不排斥普通人家的孩子。现在这间房子到处是人们奉献的洁白哈达。</h3> <h3>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位于四川甘孜州色达县的嘛荣寺五明佛学院,属于藏传佛教中的&quot;红教&quot;,在这个海拔4000米的山谷里,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学员自己搭建的上万栋红色的小木屋围绕着中央几栋大经堂,将整个山谷变成了红色,蔚为壮观,这里学员最多的时候有六万多人,俨然一座佛学城市,令人叹为观止!</h3> <h3>这是学员们的红色小木屋僧舍,在主要来自藏区的数万学员之外,还有来自内地的数千汉族学员,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各种中青年城市白领。在当前这个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物欲横流的世界,广大汉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信仰需求与中国文化无宗教传统不能提供信仰精神产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或许就是藏传佛教在内地大城市信众日益增多,色达佛学院也有很多汉族学生前来学佛修行的主要原因吧?</h3> <h3>童年—-将在学习和诵经中度过</h3> <h3>一起学习佛教功课的小喇嘛们,他们从儿童开始学习佛教一系列经典课程,大致要经过15年到2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一次次严格的考试和答辩,就可以取得不同级别的格西学位,相当于从学士学历到博士学位,就有获得当任各级寺院经师和主持的机会。</h3> <h3>色达佛学院里面由转经桶组成的走廊。藏民要顺时针用右手转动它们,并在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每一个经桶的里面有一张用藏文写满的经文,因为从前藏民大多不识字,所以把经文装在转经筒里,每转一圈,相当于诵经一遍。转经桶的办法解决了高深的经文与文盲的信众之间的矛盾。</h3> <h3>这是另外一所著名的以女性学佛修行者(觉姆)为主的规模巨大的佛学院—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亚青寺,这个被河流隔开的岛上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觉姆,她们白天从桥上过河去上课,黄昏时分回到岛上住宿,男人们包括喇嘛们被禁止上岛。</h3> <h3>亚青寺宏伟的经堂之一</h3> <h3>进入经堂上课时觉姆们要脱下鞋子,对比从前尼姑们朴素无华的青衣布鞋,这些多姿多彩的鞋子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这些学佛修行女学生们的爱美之心依然。</h3> <h3>佛学院毕竟是年轻人的世界,课堂里的气氛也有轻松的时候,瞧这些学佛的姑娘们……</h3> <h3>下课之后,在寺院经堂的一个角落,一位年轻的女修行者,是在默诵功课还是思考人生呢?</h3> <h3>刚刚下课的年轻的觉姆们。想到她们豆蔻华年就告别了享受世俗生活的各种乐趣、爱情和婚姻,想到她们这一生就此遁入空门,每日面对青灯黄卷,暮鼓晨钟,心里不免有些惆怅……</h3> <h3>国道318线,通向诗和远方……</h3> <h3><br /></h3><h3>川西高原一景:红石公园。在贡嘎雪山周边,散落在山间尤其是溪水流经之处的花岗岩,因其上附着一层红色的藻类,故被称为红石。燕子沟是世界上红石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红石沿着河边蜿蜒分布,异常壮观。被称为"天下第一红石滩"</h3> <h3>大自然的造化—红石与清流</h3> <h3>在畜牧业与农业交集的川西藏区,有定居的藏族村落,他们与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接近,在明清时期的官方语言中,他们被称作"熟番",意思是比较开化的少数民族。</h3> <h3>在海拔2300米的丹巴县,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玉米成为此地定居藏民的主食。这是一个丰收的秋季,金色的玉米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h3> <h3>收玉米的藏族妇女</h3> <h3>丹巴县的田园、藏居和碉楼。现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了。</h3> <h3>碉楼是丹巴从事农业和定居藏族的特色建筑,具有保护人和财产的防御功能,碉楼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高度一般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 60米。其碉楼形状各异,层高六至十层,这种碉楼在丹巴全县都有分布,</h3> <h3>丹巴的甲居藏寨位于大金河从下而上的峡谷中,这些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寨子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组成。一幢一幢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寨房依着起伏的山势迤俪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与周围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构成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的乡村画卷。</h3> <h3>2005年这片甲居藏寨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之首。</h3> <h3>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解决游牧群众的脱贫问题,政府开展了藏区农牧民定居点新农村建设。由政府、社会、农户三位一体进行投资。这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藏民定居点新农村,实现了户户有沼气、卫生间和卫生厨房,水泥硬化路面通达。当然这种集体化千篇一律式的建筑,用保持独特的藏区建筑文化和审美的观点来看也的确有可以商榷之处。</h3> <h3>在政府&quot;村村通&quot;的惠民工程下,许多河谷之上的藏民村寨也通了公路,这是大渡河畔由许多之字组成的村级公路。</h3> <h3>城市化也进入了高原,藏区各种县城都焕然一新了,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这是号称中国最高的城市—海拔4000米的四川理塘县城的街景。</h3> <h3>大渡河畔的泸定桥和泸定城</h3> <h3>"好马溜溜的山上……"这是脍炙人口的歌曲产生地—康定县城的夜景,一条河流穿城而过,对面山上是刻着各种佛像和六字真言的玛尼石,夜晚玛尼石用灯光装饰,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h3> <h3>我们在藏区旅行的目光所及,现代城市、水电站、高速公路、风力发电等现代化设施正在开发中,进步是显而易见的。</h3> <h3>15天的假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在这一地区领略到了浓浓的藏区文化,欣赏到了无数的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体会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善良、单纯和坚韧不拔。</h3> <h3>在从西昌回昆明的路上,藏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仍然让人回味:这两个有着清纯眼睛的小喇嘛</h3> <h3>英俊的青年喇嘛</h3> <h3>牧民之女</h3> <h3>我们偶遇的两位饱经风霜的前来拜佛的藏族妇女</h3> <h3>阳光的藏族老人</h3> <h3>闭目诵经的喇嘛</h3> <h3>席地而坐的吃露天餐的过观音节的村民们。藏区的节日繁多,为平淡的日常生活增加人际交流和仪式感。</h3> <h3>康定城里的一个为藏族服务的婚纱摄影广告:一对漂亮而充满现代气息的藏族青年男女。他(她)们代表着藏区文化的未来吗?</h3> <h3>康定婚纱摄影:在拖拉机上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藏族青年男女。这似乎表达着对藏区人民的一种愿望:未来能够既保留藏区文化的特色,又能够接受工业化的洗礼。我们祝福他(她)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