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岁月的歌――《抬工号子》

玲嫚

<h3>“哟~耶~哟嗬~嗨~”(领尖人打版)</h3><div>“嘿哟嘿~嘿欸~嗨~”(中间人应和)</div><div>“伙计你莫着慌~啊~”(领尖人起)</div><div>“伙计~啷个~说~”(中间人和)</div><div><br></div><div>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龙骨坡抬工号子,是在庙宇镇。73岁的匡元太等8人正抬着重达一千来斤的大石头,喊着号子很有节奏的走在路上。他们整齐的分成两排,一路喊着号子,走了上坡又是下坡,号子节奏也跟随着不停的变化。那抑扬铿锵的曲调在山谷间回荡,气势雄浑。</div><div><br></div><div>趁着他们休息的间隙,记者和他们聊起关于传承抬工号子的故事来。</div><div><br></div><div>匡元太,庙宇镇人,从18岁开始抬工,一抬就是50多年,现在是巫山县龙骨坡抬工号子传承人.据他讲,关于抬工号子的历史要追溯到几千年以前。</div><div><br></div><div>庙宇镇地处恩施、奉节、巫山三县交汇的金三角焦点,历史悠久的龙骨坡文化把亚洲人类的历史文明延伸到200多万年前 ,勤劳的先人们从茹毛饮血的荒芜走向如今的盛世繁华,在早些年交通和工具设备都不发达的岁月里,修桥铺路,建船搭屋,需要用木材和石头,都离不开祖辈们徒手的劳动,那时候好多树木石头都处于原始砍伐和开采阶段,要怎么样才能把巨大的笨重的石头或者树木搬运到目地的地,就需要靠集体的力量,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险,全靠一群抬工进行搬运。于是,在长期的劳作中逐渐产生吆喝号子的方式,一来可以前后配合有个照应,二来可以集中精力忘记疲劳。久而久之就行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div> <h3>“抬工号子是庙宇镇世代相传用于繁重劳动场面吆喝的号子,又称龙骨坡抬工号子。过去主要是一帮身强力壮的男人少则6到8人,多则几十人集中在一起抬石头、树木、嫁妆、棺木、电杆、机器等重物,场面壮观得很。”匡元太说。</h3><div><br></div><div>抬重物的人就叫抬工,一般是年轻力壮的男人。抬工根据重物轻重分配人数,一般每人肩上至少要分担150斤左右的重力才叫得响号子。他们所抬的重物一般都在1500斤至4000斤之间。</div><div><br></div><div>那时的抬工们每人必备一双草鞋(防滑),一个水壶,一张汗巾,这就是他们的行头。常用的工具有榴,铁虹,杠子,打杵,扣。每人根据自己身高配备一根打杵,略扁形上细下粗,以便歇脚和换肩使用。每一个重物用篾箍或者铁虹捆绑好后,再根据人数平均分配受力点。一般是8寸一个受力点,所以使用的有种工具叫做“榴”,分4榴、6榴、8榴、12榴、24榴、32榴。上了16人以上的抬工就要用上2个以上的8榴,叫做“通城”。</div> <h3><br></h3><div><br></div><div> 队形左右人数相等排列整齐,受力均匀。排在最前面的叫做“打尖”,主要起报路况和领唱号子的作用,所有行动步调都由他一人统领;排在最后的叫做“推把子”,是整个队伍的舵手,主要负责呼应“打尖”,表示已准备好了,就这样前后呼应,一唱一和,把握方向;中间其他的人叫做“窝子”,主要配合前后,应着号子的节奏吆喝增强气势。</div><div><br></div><div>“那时候为了挣点钱活命,不管有好艰难的陡坡或险路我们都会去抬。”匡元太说。4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们的抬工班子在红椿土家族乡的雷家淌抬一根3米多长的大树送到大溪河,然后运去造船做桅杆。因为桅杆要整木,所以不能截断。当时16人抬着树走了16里山路路过骡马古道时,下起了雨。天已黑,路又陡又滑,实在无法前行,只好就地打杵歇息,待到第二天天刚开亮口大家又启程,一路弯道很多,树又长弯又急,大家一路叫着号子,报着路况,协调一致化解危险,在最艰难的地段,甚至解了家伙,大家一起连人带树拖着下山去,不管是悬崖峭壁还是荆棘丛林,只要号子一响大家就一路前行……</div> <h3>听着匡元太的讲述,看着他们抬着重物步调前后左右一致均匀,听着他们诙谐幽默的号子,突然觉得这一曲传唱了千百年的抬工号子是何等的伟大,先人们是何等的智慧,有这样的队形结构既严密的组织了团队,又防止了偷奸耍滑,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歌往一处吼,天下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的。</h3><div><br></div><div>63岁的吴光兆,大庙人,在大公社时期参加庙宇公社农业学大寨时的建设,抬石头砌田坎,从此就加入了抬工号子队伍,现在是巫山龙骨坡抬工号子的市级传承人。</div><div><br></div><div>据他回忆,在那个劳动强度十分繁重的时代,抬工比一个人做背工要省力有趣得多。因为抬工的人多,大家团结。况且当时在集体抬工扣除上交生产队的工分后每个月自己还可以剩余几十元钱,也就相当于学会了抬工就多了一门搞副业的手艺。后来每逢农闲时,大庙的青壮年男人就会组织几十个人的班子到附近的湖北恩施、利川、奉节等地修水库,修电站等,去抬石头或树木搞副业,每年还可以挣几百元钱回家。</div><div><br></div><div><br></div><div>套</div> <h3>龙骨坡抬工号子曲调悠扬,歌词内容主要取材于现场生活,延续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山歌和五句子曲调,风趣幽默。报路号子分四大靠,节奏随着路况分为快腿号子和慢腿号子。上坡路段就叫慢腿号子,如《哟嗬号子》《哟耶哟嗬嗬》等。到了平路或者下坡路段就叫快腿号子,如《联箫号子》《噎噎白》《倒采茶》等,机动灵活,轻松活泼,很有生活气息。那时候到外地搞副业的其他区县的力工们,看着大庙的抬工们一路叫着号子,抬起重物来很轻松的样子让很多人羡慕,引得当地好多人来围观。</h3><div><br></div><div>“记得70年代,我们在恩施的咸丰架桥,当时抬一块16人力度的石头,有个恩施姓刘的人,他平时可背600斤的力,以为加入我们队伍可以捡趴活多挣点钱,结果没想到他不会叫号子,使不来巧力,还没走几步就喊不行了。”吴光兆说,抬工号子一叫响,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步伐一致,才能平均用力,窍门就在手臂夹紧,大拇指压在肩窝处,腿吃力臀部收紧,不能使蛮力。在姓刘的退出队伍后,大庙的抬工们抬着石头叫着号子,响彻整个咸丰城,当时的男女老少从来都没看见如此阵仗的场面,街道两旁挤满了人,大家撵到撵到看稀奇。</div> <h3>“那些时候,条件艰苦,交通不方便,好多东西都要靠抬。抬工虽然累,但还是蛮有乐趣的。”吴光兆说,有时候在工地上遇上下雨天出不了工,包工头就让大庙的抬工们一起叫号子取乐,照样发给他们工钱。就这样,后来土地包产到户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大庙的抬工们一路叫着号子,把龙骨坡抬工号子叫到了湖北、广州、云南等地。</h3><div><br></div><div>如今,庙宇镇这帮还能叫着龙骨坡抬工号子的男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可是他们一直不舍弃对龙骨坡抬工号子的执着。因为这是千百年来从抬工男人们胸腔喷发出来的一种对生活的炙热,雄性的力量传承着祖辈勤劳和智慧的精神,吟唱至今。尽管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交通方便之后,好多搬运都由汽车或现代科技取代了,抬工号子走完了他辉煌的岁月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们仍然愿意以一腔热血把这号子传承下去。</div> <h3>恰逢盛世,国家大力抢救正在消失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经过整理收集,龙骨坡抬工号子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目前,庙宇镇龙骨坡抬工号子传承人在册的有19人,市级传承5人,县级传承14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新培育接班人7人。</h3><div><br></div><div>同时结合巫山旅游品牌,将其编排成表演形式的节目,2012年在三峡和大昌表演时,万人空巷。在2014年和2015年在大庙中学、官渡小学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培训一周,娃娃们很感兴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