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虎虎

<h3>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全园以北海为中心,水面占约 583亩,陆地占约 480亩。这里原是辽、金、元所建的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h3> 北海公园以北海为中心,全园分为“团城景区”,“琼岛景区”,“北岸景区”和“东岸景区” 四大区域。</h3> <h3>  团城位于北海公园南门西侧。元代时为一小屿,明代重修时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基本上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四周环境。<br></h3><h3> 团城位因其俯视平面为圆环形,周围以城砖垒砌,成为一座带雉堞的砖城,故俗称 "团城"。城墙高 4.6米,周长 276米,总面积 4500平方米。</h3> <h3><font color="#010101">  承光殿是团城的主体建筑,初建于明代,原为圆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时改为方形。大殿座北朝南,重檐歇山顶,四周推出单檐卷棚抱厦,使其殿宇平面呈折角的十字形,号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样子与故宫的角楼一样玲珑工巧。殿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绿剪边,飞檐翘角,殿内中央有四根巨大的井口柱,井口天花之圆光为二龙戏珠,岔角绘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柱上均有楹联,前面为清咸丰皇帝御笔 "九陌红尘飞不到;十州清气晓来多。" 后边为慈禧御笔 "七宝庄严开玉镜;万年福寿护金瓯。" 上悬匾额为 "大圆宝镜"。</font></h3> <h3>  承光殿北面正中有一砖砌的须弥座,座上的木刻雕龙佛龛内供奉着一尊白玉释迦牟尼坐像,像高 1.6米,用整块纯正的白玉雕琢而成。玉佛像面容慈祥,通体洁白,光泽清润,头冠及衣褶中镶嵌着红绿宝石,光彩夺目。相传为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奉献给慈僖太后的。</h3><h3>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玉佛右臂上至今还留着侵略者砍下的刀痕。</h3><h3> 承光殿内有人值守,禁止拍摄。</h3> <h3><font color="#010101">  承光殿前庭院正中,有一座蓝顶白玉石亭,名玉瓮亭。亭中的石莲花座上有一个杂色墨玉瓮,直径 1.5米,周长 5米,高 70厘米,重 3500公斤,可貯酒 30余石。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劳将士而特制的酒瓮,雕成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原名"渎山大玉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玉瓮原先置于琼华岛广寒殿中,明后期广寒殿倒塌拆除,大玉瓮便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里 ,被道人当做腌咸菜瓮使用。清康熙五十年(1711),僧人性福重建真武庙,"供大士像,移玉钵于坐下,叠石为小山贮水于玉钵,以示普陀南海之意",此后真武庙之名也渐被 “玉钵庵”所取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乾隆十年(1745),乾隆皇帝终于发现玉瓮原是皇家御苑之物,于是"千金购得",移置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前,并建石亭加以保护。</font></h3> <h3>  渎山大玉海是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的南阳独山大玉石精雕而成,玉质斑驳变幻,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 55厘米,体外周身饰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案,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划漩涡作底纹。周身浮雕没于海浪波涛中的龙、鹿、猪、马、犀、螺等,形体各异,神采俱佳,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动物造型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h3><h3> 渎山大玉海的腹内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诗三首及序文,概括了这件巨型酒器的形状、花纹和来历。序文说:"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h3><h3> 乾隆还令 40多位词臣各写诗一首刻于亭柱上。</h3> <h3>  当年乾隆皇帝只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但放置渎山大玉海的石座却不知道为何仍然遗落于真武庙内,估计强取豪夺怕有失皇家风度,遂遣人另外雕刻了一个石座安放渎山大玉海。</h3><h3> 尔后有人又雕凿了一个石瓮安置于元代渎山大玉海的石座之上以示纪念。自此,真武庙又被称为"石钵庵"。在 20世纪60年代,真武庙因为破损荒废而改为民居,原来的渎山大玉海石座和后刻的石瓮于 20世纪70年代被移到宣武门外唐代建的悯忠寺内,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中。</h3><h3> 照片是我去年参观法源寺时,在毗卢殿前拍摄的照片,石座应为 “渎山大玉海”的原配底座。</h3> <h3>  团城上现有百年以上古树 38株,树龄大于三百年的古树 17棵。</h3><h3> 承光殿东侧,巍然屹立着一棵高达 20多米的古油松,鳞斑的粗干周长达 3.18米。树姿平展奇特,其形如伞,冠圆似盖,苍劲挺拔。相传说是金代所植,至今已是八百多岁的高龄。古松曾为乾隆遮荫纳凉,乾隆就效仿秦始皇游泰山封 "五大夫松"的故事,御封团城上的这棵古松为 "遮荫候"。</h3> <h3> "遮荫候"的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南侧的高大,在城下就很显眼,北侧的稍小。它们也是金代所植,绿冠高达 30多米,白干周长达 5.1米,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 "白袍将军",并写下了《古栝行》一诗:</h3><h3> "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h3> <h3>  承光殿前西侧还有一棵 "承光柏",高达 20米,干周长达 5.2米,犹如"鹤立鸡群"。《日下旧闻考》载:"殿前古桧一株,为金代遗物。苍劲妖矫,似有神物呵护之"。</h3><h3> 注意照片右下角有个石刻的古渗井盖。团城中除了承光殿中的白玉佛,渎山大玉海,遮萌候等古树外,还有一件珍宝就是团城的排水系统。团城平台上没有任何排水沟,也没有一个皇宫常用的螭首泄水口,但从未有过积水。</h3><h3> 团城地面青砖造型特别,铺设时大头在上,小头在下,砖与砖之间留有空隙,地下部分就形成了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缝隙。每块砖吸水性很好,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不及渗透的雨水会借助团城地势流入石制的水眼中。团城有 11个石制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每个水眼下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间有青砖建成的涵洞相连。到达涵洞的雨水,可以从下、左、右三个方向继续向更深的土壤渗透。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h3><h3> 此外,团城上的土壤层也有很好的透气透水性能。这些土壤层按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支撑层,有机质层和黄沙壤层。其有机质层的成分可以对植物生长提供大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h3> <h3>  “敬跻堂”在承光殿之北,其平面为半圆形,是一组沿团城北缘环列的廊屋十五楹,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廊带坐凳栏杆。在敬跻堂的东西两侧因地势各有一座假山,山上各建一亭。东侧山上,绿琉璃筒瓦八角攒尖顶,名朵云亭;西侧假山上,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圆攒尖顶,名镜澜亭。</h3><h3> 上右图是北海公园内永安桥南侧的敬跻堂后部,砖砌的登城梯是解放后修建的。</h3><h3> 下左图 “余清斋”在敬跻堂西侧,后边有个沁香亭。下右图 “古籁堂”在敬跻堂东侧。二者分左右对列,形制相同,黄琉璃筒瓦绿剪边硬山箍头脊,前后带廊。面阔三间,通宽为 10.7米。</h3><h3> 除了这几处建筑,还有东西庑房,它们都没开放。</h3> <h3>  站在团城南雉碟下,可以眺望中南海。逆光下手机拍的不好。</h3> <h3><font color="#010101">  团城脚下,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是金鳌玉蝀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俗称北海大桥。它原宽 8米,长 150米。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东牌坊的匾额是 "金鳌",桥西牌坊的匾额是 "玉蝀",故称 "金鳌玉蝀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4年北京大规模建设时,为展宽 "金鳌玉蝀"桥,并将道路取直,有人主张拆去团城南部。建筑学家梁思成坚决反对,并设计出改造方案。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团城。周总理采纳了梁思成、郑振铎等人的意见,团城得以保存。按照周总理指示,中南海的围墙南移,北海大桥向南拓宽,马路南移,团城不动分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是在团城上向西拍的北海大桥。下图是在桥上向东拍摄的团城,真要将马路取直的话,团城就保不住了。</font></h3> <h3>  琼华岛简称琼岛,位于北海太液池南部。金代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清顺治八年(1651)于山顶建立了 “美丽的白塔“,始称白塔山。岛高 32.3米,周长 913米。</h3><h3> 从北海公园南门进入琼岛,首先要通过永安桥。该桥前身是元代的一座木桥,明代称 "太液桥"。乾隆八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桥,两侧有望柱 48根。1979年时对永安桥进行过全面修葺和加固处理。桥面全部更新并新装88根莲花形望柱和荷叶图案护栏板。</h3><h3> 桥南有 "积翠",桥北有 "堆云"两座牌坊,所以那时定桥名为 "堆云积翠桥"。</h3><h3> 除了牌坊外,还有两对古石狮,一对在桥南头朝南,一对在桥北头朝北。这两对古石狮从石材到造型都不一样,应该说不是同一时期雕凿的。</h3> <h3>  过去老北京有句谚语:"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讲的就是永安桥北端这对石狮,因其狮头朝北,又在永安寺山门前,狮脸朝庙门,与常规建筑前的石狮坐北朝南不同,谚语指办事或处理问题 "与众不同",有贬损对方之意。</h3><h3> 桥北 “堆云”牌坊下的石狮面向北当然没错,但距永安寺山门的距离太近了,常引起人们的错愕,甚至还有相关的神话传说。</h3><h3> 乾隆八年(1743)曾对永安寺进行了扩建,原来永安寺的山门是第二进的正觉殿。在山门前又新扩建了法轮殿,自然空间逼仄,使永安桥北端的狮子面对山门了!<br></h3> <h3>  永安寺山门前的守护神是一对铜龟,它们可是 “龙首龟身” 的造型,具有皇家的高贵威仪。</h3><h3> 故宫太和殿前的丹陛两侧,也各有一对造型类似的铜龟和仙鹤,主要都象征江山永固的寓意吧! 不过它们都是空腹的,在礼仪时安放熏香。</h3><h3> 有的说法铜龟的这种造型是道教中的玄武,也有说是龙生九子中好负重的赑屃(霸下)。</h3> <h3>  山门前铜龟外侧,还有一对昂首长鸣的仙鹤,与故宫太和殿前的仙鹤造型类似,也象征长寿吧!</h3><h3> 仙鹤前还有一对香炉,造型巧妙奇特,呈 “三首三足”状。</h3><h3><br></h3><h3> 永安寺和团城去年还要另收十元门票,今年老人证都可免费了!</h3> <h3>  进入山门后第一进院落是法轮殿,是永安寺最主要的殿堂,面阔 5间带廊,进深 3间。单檐庑殿顶,殿脊正中置琉璃宝塔,塔两边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龙戏珠浮图,造型独特,为一般寺庙所罕见。廊下正中匾额为“人天调御”,还有楹联为 “灵鹫风香传妙偈,澄潭月皎印真如”。</h3><h3> 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八大菩萨和十八罗汉像,显然是汉传佛教的式样。</h3> <h3>  法轮殿前廊下两侧的法器,不知是否叫转经筒。</h3> <h3>  法轮殿前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庭院中有不少古柏。</h3><h3> 整个永安寺中没有僧人,当然更不许焚香,只有叩拜的垫子。</h3><h3> 钟楼却开着门,门外标牌说乾隆八年新扩建法轮殿后,钟楼里挂起一座 “永安钟”,皇上常叩响此钟,以求国泰民安。还写着“鸣钟三下,平安吉祥”,当然是收费的。不断有游人去叩钟,钟声远比不上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的震憾,但很悠扬。</h3><h3> 钟楼门里也有一尊溜金的菩萨,我问了下管理人员,他说是地藏王菩萨。</h3> <h3>  法轮殿殿后的是很高的石阶,山腰处有两座四柱三楼式牌坊,南侧的匾额是 “龙光”,北侧是 “紫照”。</h3> <h3><font color="#010101">  过了牌坊,平台东西各有一座绿檐黄瓦的八角小亭,东面的 “引胜亭"内有石碑一块,上面镌刻着乾隆九年(1744)御笔题写的《白塔山总记》。石碑的正面是汉文,另外三面是蒙、藏、满文。</font></h3> 平台西面的 “涤霭亭”内也有石碑一块,上刻乾隆九年御笔的 “白塔山四面记”,石碑正南是《白塔山南面记》,其它三面自然就是东面记,北面记和西面记,分别记述了四个方向的地形地貌,建筑景物。当然这两通石碑中还纪录了北海园林的历史,还有皇家在此的活动等,整个就是一篇文藻华丽的导游词。<div>  尽管二百多年过去了,但是这两座御碑上面所描述的景物,基本上变化不大。</div> 东侧引胜亭北面有一块巨石,上刻乾隆写的 “昆仑”二字,昆仑石是乾隆朝皇家一种特殊规制的石碑,碑高 2米左右,宽 1米左右,梯形圆顶,底座有约 2.5米长、1米多宽呈长方形,底座上雕刻有粗犷线条水浪纹,象征海水江崖。底座两侧还各有一亇石穴,其右侧石穴中长着一棵松树,左侧当年也应有一株,不知何年枯死了。<div>  碑身刻有御书文字、背面和两则各有一首乾隆御制诗。<div>  北海西边的国家图书馆院里我也看见有一块 “望瀛洲”昆仑石,是民国初年修京师图书馆时,从圆明园废墟中搬过来的。据说北京共有 9块类似的昆仑石,外地还没有发现。</div><div> 清代皇家园林发源于中国古代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昆仑石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也象征帝王追求蓬莱仙境,昆仑石顶部圆形,象征跃出海面的红日。<div><div>  西侧云依亭北面正中也有一块巨石,刻着乾隆的 “岳云”二字,这是一块太湖石,底座也有类似的海水江崖图案,规模稍小。</div></div></div><div> 两侧巨石背后,两层石壁上各有三个洞窟,下层中间的石窟上有个石匾额,刻着 “楞伽窟”。<br></div></div> <h3>  两层洞窟旁有石阶,上层还有石栏。每层洞窟内部相连,中有菩萨造像。</h3><h3> 乾隆在《白塔山南面记》中写到此处 “…复因迥叠石中,仍拾级左右各为洞,玲珑窈窕,刻峭摧嵜,各极其致,盖即所谓移艮岳者也。”</h3><h3> 标牌上说:琼岛上堆叠着众多的太湖石,它们是宋徽宗赵佶政和七年(1117)在汴梁城内建造 “艮岳”皇家禁苑时,从江南太湖地区采撷,用以点缀园林用的。金大定年间(1163—1179),金世宗在北海建大宁宫时,从汴梁 “艮岳”将这些石头运到此地,点缀在琼岛各处。</h3><h3> 想起了宋徽宗时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民不聊生,激起方腊起义,最后自己父子连同后妃宗室百官也被金兵掳到北方。</h3> <h3>  乾隆在《白塔山南面记》说到:“…又自永安寺墙之东缘山而升,路中有振芳亭,再升为慧日亭。稍西则顺治年间建塔碑记及雍正年间重脩碑记,復略升则进普安殿之东廊矣。”</h3><h3> 右图是平台东侧,顺治八年(1651)立的《建塔诸臣恭记碑》和左图西侧雍正十一年(1733)立的《重修白塔记事碑》,爷孙俩的二块碑相距了 八十二年。</h3><h3><br></h3> <h3>  两层石窟上方平台就是 “正觉殿”,也是永安寺的第二进大殿,殿中正面是未来佛弥勒,背面是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画像。</h3><div> 不过正觉殿的建筑式样与一般的佛殿并不一样,门窗框都是石砌的拱圈,与永安寺的山门式样相同。</div><div> 原来永安寺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清世祖福临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修建的,名白塔寺。初建时,寺内建筑有正觉殿、普安殿和白塔。正觉殿为山门。乾隆六年(1741)改称永安寺。乾隆八年(1743)又对永安寺进行扩建,增设法轮殿、钟楼、鼓楼和永安寺山门。</div><div>这也是桥北“堆云”牌坊前的石狮直逼永安寺山门的原因所在。</div><h3> 正觉殿前东西各有一座高大的亭子,东侧是 “云依亭”。</h3> <h3>  这是正觉殿前西侧的 “意远亭”及亭内顶部的结构和彩绘,东侧对称的 “云依亭”结构和装饰也类似。</h3><h3> 登亭远望,美景尽收眼中。</h3> 正觉殿后的第三进院落,主殿就是 “普安殿”,殿内供奉西藏密宗黄教始祖宗喀巴及其两大弟子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像,东西两侧是密宗的八尊护法神。 <div>  大殿为五楹单檐的庑殿顶,彩色琉璃瓦,廊前楹联是:“真谛总涵华海露,慈光长仰德山云”,廊下两侧也各有一转经筒。</div><div> 殿前院落里种着些古树,正中走道上还有一只大铜缸和铜香炉。</div> <h3>  普安殿的东配殿是圣果殿,西配殿是宗境殿,均为面阔三间,彩色琉璃硬山顶。</h3><h3> 两个配殿现均为展室,陈列着藏传佛教的佛像经书,法器,唐卡等文物。</h3> <h3>  普安殿的西跨院是 “静憩轩”,标牌说这里是乾隆来北海时读书休息的地方,其实是历代皇帝在永安寺上完香到那儿喝茶,休息休息的地方。三开间带廊,硬山顶,比较简朴。</h3> <h3>  中间正厅座椅后横掛一匾 “勤政亲贤”,对联也很有意思,“惟以一人治天下,豈为天下奉一人”。据说是清雍正皇帝书写,表达的理直气壮,雍正帝也确实是少有的勤政皇帝,可算是工作狂。</h3><div> 右图是静憩轩前的曲廊。</div> <h3>  西侧的起居室,有小书柜。</h3><h3> 东侧的龙床,也不奢华。</h3> <h3>  远处是普安殿西侧的庆宵楼,听说没开放我也没去一探究竟。但有人网上介绍庆宵楼前还有个悦心殿,可在殿门外参观。我漏过此处景点,有机会再去吧!</h3><h3> 庆宵楼是 “每逢腊月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也”。即乾隆陪其母亲观看湖上冰嬉盛会的地方(冰嬉是一种冰上的掷球游戏,由两组人参加作竞技表演)。</h3><h3> 庆宵楼前的悦心殿,是清代皇帝游幸宫苑时休息、议事或举行宴会的地方。</h3> <h3>  这是 18年3月20又去补拍的悦心殿和殿前平台的石雕,多云天气,天空不蓝。</h3> <h3>  悦心殿大门紧闭不开放,在窗玻璃外拍的内景,还有平台西侧外景。</h3> 普安殿后又是陡峭的高台阶,两侧是游人登攀的木板梯,应该是起保护作用,砖砌的台阶是经不起众多游人长年践踏的。<div><div>  蓝天绿树的衬托下,美丽的白塔格外醒目。</div><div> 右图是从顶部平台向下看普安殿后陡峭的台阶。</div><div> 白塔建在琼岛的最高处,金代此处修了广寒殿,元代忽必烈三次扩建琼华岛,重建广寒殿。当时广寒殿曾作为帝王朝会之所,殿广七间,东西宽一百二十尺,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团城中的 “渎山大玉海”当时就在广寒殿中。</div><div> 初顺治八年(1651),"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div></div> <h3>  北海的白塔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h3><h3> 白塔高 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 “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h3><h3> 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 14米。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但可见到塔的通身有 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糟朽。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的比较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白塔内部有根立木,为白塔主心木,柏木制,高约 30米,从塔基处直通刹顶。</h3><h3> 刹座是一个小型须弥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 “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两层铜制华盖,下层周边悬 14个铜铃。塔的顶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宝珠组成的刹顶。</h3><h3> 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 “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 “眼光门”,又叫 “时轮金刚门”。</h3> <h3>  在塔前的高台上还建有一座小殿,名 “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砖制小佛 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称镇海佛,传为镇守北海之用。听说原来还可以进入善因殿瞻仰大佛,也可以登上平台远眺,但这次去没开放。</h3> <h3>  3月20日又去,白塔西侧墙外桃花开了,天却不蓝。</h3> <h3>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 “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h3><div> 左图是白塔基座西北位置,右上图是塔基平台上东北角的螭首泄水口石雕结构。</div><div> 塔基下方北侧有两尊铁炮。当时不明白这两尊炮的作用是什么,回家上网一查才知道是清朝当年报警用的 “信炮”。信炮施放的程序还很繁琐,发现敌人攻城时要先去皇宫大内去报告,得到批准后领取一个发炮的金牌,再跑到白塔下验明金牌后才能点火放炮。</div><div> 乾隆在《白塔山南面记》中写道 “… 其下为藏信炮之所,八旗军校轮流守之。盖国初始定燕京,设以防急变者。雍正年间复申明其令,载在史策,其发信炮金牌则藏之大内。予因思之,比及藉此知守,其失守已多矣。然而覩此之惧,凛天命畏民碞,戒盛满之志,系苞桑之固,则信炮之制,岂非祖宗之良法美意,万世所当慎守者乎? ”</div><div> 他那时也知道这两尊信炮只是样子货,只不过警示官员士兵提高警惕的摆设,仪仗而已。</div> 看完了白塔,出了院墙向西下山,走到琼岛西侧湖边,向北不远就是 “阅古楼”。<div>  原来几次来北海,都没赶上开放。匾额上 “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楼呈半圆形,玲珑俊雅。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 495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书法集成石刻,全名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 135位著名书法家的 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 “双绝”。这是一座集我国历代著名书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div><div> 三希堂是很小一屋,位于故宫 “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死后,历代皇帝对此屋没有作任何改动,保持至今。</div><div> “三希”的原意,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乾隆取名“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三希”还有一种解释,古文 “希” 同 “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乾隆十一年(1746)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1750)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 134人,墨迹 340件以及拓本 495种。 <div>  乾隆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div></div> <h3>  早就听说北海公园有一处 “仙人承露盘”,前两次去都没找到。琼岛下山后就问人,环卫工人都是召来不久的山东农民工,谁也没听说过。去一处商店问,人家告诉我在仿膳饭荘附近半山腰上。</h3><h3> 按她指的路到了上坡的地方,可是路被封闭了。</h3> <h3>  还是不甘心,沿着琼岛北岛的长廊,见门就进院打听查看,终于看见了金铜仙人隐约的身影。手机放大到头仍未拍的清楚,树的枝叶遮挡较厉害。</h3><h3> 院里一青年正在用带长焦镜头的相机拍绿草坪上飘落的黄叶,我打搅了他一下。这北京小伙居然从没听过北海有这样一处景物,他用长焦相机看了下,说蟠龙石柱上是如我说的一个铜人,还举个盘子。</h3><div> 选了半天角度,仍被枝叶遮的严实。我也没请他把照片传给我,绕着围墙转了半天,没找到上山的缺口。</div> 由于在墙外实在拍不清,只好从网上下了三张新浪的照片。<div>  仙人承露盘的典故出于汉武帝,《资治通鉴》卷二十:“春(指汉武帝元鼎二年,即前115年)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div><div> 到了魏明帝曹睿时,下令将铜仙承露盘从长安建章宫搬迁到洛阳。 可没想到,在搬迁途中铜仙承露盘就被彻底损坏了,最后破损的部件也被丢弃得不知所终了。</div><div> 传说拆盘时,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贺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div><div>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div><div>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div><div>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div><div>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br></div><div>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br></div><div>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br></div><div><br></div><div> 北海公园的 “仙人承露盘” 是乾隆帝时铸造的,他在《塔山北面记》中说 “…铜仙竦双手承之,高可寻尺,此不过缀景,取露实不若荷叶之易,则汉武之事率可知矣。” 他不迷信。</div><div> 圆明园也有个 “铜仙承露盘”,是嘉庆年间铸造的,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铜仙不知所终。1989年在原址新修了个石刻的,我也去看过。</div> <h3>  北海公园琼岛北侧岸边,是一条 “延楼游廊”,呈半圆形,环抱于琼岛北麓的北海湖畔,长300米,共60间,分上下两层。延楼游廊西端是上图的 “分凉阁”,东端是下图 “倚晴楼”。</h3><h3> 两端的楼阁都是城关式基座,中间有砖券门洞连接游廊。基座上四周砌有垛口,建有重檐攒尖顶方亭各一座,上覆灰筒瓦。</h3> <h3>  延楼游廊正中是远帆阁(图中右侧)和碧照楼(左侧)。上图是我拍的,由于空间狭窄无法取景。下图是从网上下载了一张照片,应该是作者从游船中拍摄的,特向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谢。</h3><h3> 碧照楼前为昔日帝后们登舟泛湖的码头。</h3><h3> 碧照楼后(南边)是“漪澜堂”,原为乾隆皇帝读书之处,也常在此赐晏。</h3><h3> 远帆阁后是“道宁斋”,也是漪澜堂的西院,原为清代皇帝与御用文人吟诗诵文之处。</h3><h3> 漪澜堂的东院则是“晴栏花阁”和戏台等建筑,原为皇上看戏的地方。</h3><h3> 这组景区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是仿照镇江金山寺所造,作为清代帝后休闲,游玩,临憩,观赏冰嬉的场所。远帆阁和碧照楼为登高赏景之所。</h3> 这是碧照楼后边的漪澜堂,与西院的道宁斋,东院的睛栏花阁这一组建筑,前些年一直是 “仿膳饭庄”。 <div>  清庭倒台后,1925年皇家园林改为北海公园,原在御膳房当差的赵仁斋和他儿子赵炳南,邀请部分原御膳房的厨工,在公园北岸开设 “仿膳茶社”,意为仿照御膳房的制作方法烹制菜点。</div><div> 1959年,周恩来指示仿膳饭庄由北海北岸迁至琼岛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兴建的古建筑群中。宫廷菜肴约 800余种,包括著名的 “满汉全席”。共有三个庭院,大小餐厅15间,餐位500个。最低消费雅间3000元,大间15000元。据说是国家外事接待的重要场所,当然平常只有高官富商才吃的起。</div><div> 前几年开始清理景区古建中的高档会馆,去年仿膳饭庄搬回到北海北岸的原址。拆除了安全隐患,恢复古建文物原貌,漪澜堂和道宁斋于 5月作为展览对外开放,开放面积仅古建筑群的三分之一。下图可见漪澜堂东院的 “睛栏花阁”仍未修复,月亮门关闭着。</div><div> 因为要找 “金铜仙人承露盘”,我也没进去看,待明后年彻底修好,布置完毕再去吧。</div> <h3>  游廊的彩绘是皇家建筑的规格,天花是团鹤图案,墙上和门楣上有壁画,游廊的梁枋上也有精美的小品,有戏曲人物,山水风景和花鸟,与颐和园的长廊彩绘类似。</h3><h3> 去年 5月中旬,主体建筑漪澜堂院落及其西侧的道宁斋院落,以举办展览的形式,局部对公众开放,开放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h3><h3> 上次来此因寻找“金铜仙人承露盘”,并末进去参观。18年 3月 20日,准备进去参观,大门却紧闭。门口立着一块公告牌,上面写着: “因古建修缮,漪澜堂景区自 2018年3月19日起暂停开放。给您的游览带来不便,敬请谅解。”</h3><h3> 开放了几个月又关闭了,据 “北海公园管理处基建科负责人钱勃表示,自 1959年起被仿膳饭庄长期占用,漪澜堂景区从未进行过规模性修缮。目前古建筑残损严重,急需进行全面保护性勘察修缮。因此,漪澜堂景区目前已暂时关闭。根据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五年规划要求,公园将启动漪澜堂古建筑本体勘察与保护修缮工程”。</h3><h3> 仿膳腾退维修,油漆彩绘一新,开放了十个月又突然说急需进行全面保护性勘察修缮,实在不明白这个项目负责单位怎么拍的脑袋?</h3> <h3><font color="#010101">  游廊东端的 “倚晴楼”南,就是燕京八景之一的 “琼岛春阴” 碑。此碑高 4.1米,方首加四角攒尖式顶,四脊雕龙,须弥座下承以方形石台,四周围以石栏。额篆书《御制》,无首题,碑阳楷书大字 “琼岛春阴”四字。其余三面皆刻乾隆帝行书诗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此碑清乾隆十六年(1751)立于琼华岛西侧的悦心殿前,根据《周易》:三百四十八爻,东方为春,稼禾聁雨,雨降于阴的说法,乾隆五十一年又移至此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产生于金代明昌年间,而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font></h3> <h3>  从北海公园东门上琼华岛有座 “陟山桥”,站在桥的西端看,这座三间四柱三楼的木牌楼就是 “智珠牌楼”。黄色琉璃瓦屋面和繁杂精美的斗拱彩画,气宇非凡。牌楼后紧挨着半月城,城台上就是 “智珠殿”。</h3><h3> 智珠牌楼的特点之一是明间没有匾额,代之以五层平行的额枋。</h3><div> 智珠牌楼还有着一个不得不说的特点,就是其特殊的斗拱 — 四跳 “云头如意斗拱”。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如意斗拱,让人目不暇接。在如意斗拱之下,花板的外侧又附有一排垂花,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让人觉得非常有气派。这种多层 “如意斗拱” 结构的牌楼非常少见,称为网状斗拱,是地方做法移植到北京的一例 ,仅在北京的云居寺和雍和宫也可以见到。</div><div> 北京风沙较大,偌大的牌楼为了长期立在地面不倒塌,除了必要的基础埋深,还必须有斜撑的戗杆作为依附。在每根戗杆下都要有一块大活石托顶着作为支撑点,即 “戗石”。而智珠牌楼的戗石做法十分考究,工匠成功地运用了石雕的神兽来作为戗石露出地面以上的造型。这样不仅美观神秘,而且神兽弯曲的腹部要比普通的条石更能紧密地夹住戗杆,使其能够更加牢固稳定。</div><div> 智珠排楼与身后的智珠殿相互映衬,又衬托了远处白塔的卓越姿态,非常漂亮。</div> <h3><font color="#010101">  向西过牌楼就是白塔山东侧的半月城,亦称 “般若香台”,建于乾隆十六年(1771)。半月城是一座依山而建,坐西朝东的青砖砌得的城台,因形状酷似半弯新月,所以取名为 “半月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沿半月城两侧青砖台阶拾级而上,城上平台坐落一殿,名曰:“智珠殿”。殿坐西面东,歇山黄琉璃瓦屋面,琉璃玲珑花脊,面阔三间带廊,单昂三踩斗拱,锁窗间以苏式彩画藻绘,殿内供奉般若智慧文殊菩萨一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下图是智珠殿前平台弧形围墙外的智珠牌楼。</font></h3> <h3>  智珠殿位于琼岛东麓半月城上,坐西面东,其两侧南北隅共建有四座二柱单间带跨楼柱不出头式牌楼,东西两座与智珠殿相对,作为半月城平台与后面山体的屏障,南北两座作为进入半月城平台的入口,与城墙一起把智珠殿围合其中。</h3><h3> 这四座牌楼很小,但非常精致美观,这是智珠殿北侧的两座。</h3> <h3>  沿北海东岸向北走,路边有一块濠濮间的石碑,是北海的园中之园之一,幽静别致,很有特色。</h3><h3> “濠濮间”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清朝康熙为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题“濠濮间想”。出自《世说新语》中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 “濠濮间想”的故事:“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h3><div> 二是传说乾隆六次南巡江南,带来描绘图本,濠濮间是依图仿建的一部分,乾隆特别喜爱。</div><h3> 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于此初建凝和殿。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成北海的园中之园。</h3><h3> 濠濮间的水池上,有一座九曲雕栏石桥。桥的北端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两面各有联额。南面的横额是 “山色波光相罨画”。北面的横额是 “汀兰岸芷吐芳馨”。牌楼后面是一潭碧水,水上有一曲折小石桥通往濠濮间。</h3><h3> 濠濮间坐南朝北,东西长12米,南北宽6.4米,厅房四周有十六根柱子,内有八根柱子。房前有对联,上联 “半山晨气林炯冱”,下联 “一枕松声涧水鸣”,横批 “壶中云石”。</h3><h3> 濠濮间南面,有曲廊向上,伸延山顶,廊东有 “崇椒室”,山顶上有 “云岫”。走过水榭、曲桥,进入迂回峡谷,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的画境随处可见,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h3> <h3>  濠濮间向北,湖边有个 “北海皇家邮驿”,1954年曾经是 “少年先锋水电站”;85年改建作为餐厅,命名为“碧海楼”;92年又改为儿童游乐城;2004年又成为高档餐厅,起名为 “上林苑”。</h3><h3> 2015年大概也是取消公园 “会所”的政策,由西城区邮政局与北海公园联合创办了在皇家园林里的主题邮局,从事邮品开发、销售、收藏、展览等活动;同时也是一家可办理邮政业务功能的特色邮局。很少的游客能买点纪念邮票,明信片而已,我只看了下展品。</h3><h3> 1956年11月4日建成的 “少年先锋队水电站”,是一座二层的西式小楼。这里是全国惟一的一座为少年儿童建造的水电站,也是我国第一座供少年儿童观摩和由他们自己操纵的全部自动化的水电站。水电站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里面有操作间、电工室、水力发电知识陈列室等。<br></h3><div> 先锋队水电站是由水电建设局设计、哈尔滨水力发电机厂制造、安装的水力发电机组,一台发电机为德国制造。北海东侧浴蚕河的水,穿过画舫斋,沿着西侧的小渠流来,利用这段水的自然落差,进行水力发电,日发电量为 10千瓦,并且还与北京电力系统并网。</div><div> 后来,北京市少年科技馆撤出北海,水电站设备老化,加上上游供水不足等众多原因而废弃。1984年,北海搞经济开发时,将发电机、天车、水闸及电动提升机构等拆除变卖。少年先锋队水电站仅剩下了一座西式小楼。<br></div><div>  下图是北海公园北门处,上游什刹海与北海相连处有个闸门,两者水位相差 2米左右。<br></div> <h3>  北京有九坛八庙之说,其九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祈谷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h3><div>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皇家也要以身作则地摆谱进行 “男耕女织”。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对面的 “先农坛”去祭祀先农诸神。内坛观耕台前真的有 “一亩三分地“,专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div><h3> 北海东岸的 “先蚕坛”总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原为明代雷霆供应殿旧址。清乾隆七年建先蚕坛,则成为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每年春季的第二个月的吉日,皇后亲来祭祀并躬行桑礼,有时遣妃代行礼。</h3><h3> 院内建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橱、游廊、桑园、浴蚕池等建筑。其东面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和义门南水门引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h3><h3> 听说这里一直是被 “北海幼儿园”占用。</h3> <h3>  那天去北海公园主要是去看菊展,延北海的北岸向西走。北岸也有不少景点。</h3><h3>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在北海北岸,西邻天王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是皇太子的书斋,它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 “园中之园”。当年,慈禧常乘皇家御苑专用的小火车从中南海沿北海西岸来此避暑。<br></h3><h3> 时间较紧,没去细看,抱歉下方静心斋的庭院是下载的。</h3> <h3>  3月20日去悦心殿里转了一圈。不多说了。</h3> <h3>  天王殿位于北海公园九龙壁东,明代为 “西天禅林”喇嘛庙。清代时重修,成为一座十分精美壮观的佛寺,改名叫 “西天梵境”,也称 “大西天”。该殿曾遭八国联军和日寇的严重破坏。现已修饰一新,全面开放。</h3><div> 殿门外设有华丽的琉璃牌坊,北向题额是 “须弥春”,从湖边路上看,牌坊南向的额题是 “华藏界”(见上图)。</div><div> 山门为三座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门之间为琉璃墙,中间卷门的额题 “西天梵境”。</div> <h3>  山门内主要建有钟鼓楼,天王殿五间(上图),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顶,殿内左右立四大金刚。</h3><h3> 大慈真如宝殿(下图)建于明万历时,殿五间,为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该殿全部为楠木建成,前出月台。殿内有额为 “恒河演乘”,供有三个丈余高的大铜佛,佛前有铜塔二,木塔二。</h3><h3> 由于菊展布置,无法拍照,只得下载有虚化的照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h3> <h3>  </h3><div> 这是最后面的两层琉璃阁,为发券无梁殿结构,外墙面嵌砌着五彩琉璃佛像,光彩夺目,尤为壮观。</div><div> 此处原为一座九层琉璃砖塔,该塔遭火焚而毁,同时烧毁其他殿宇楼阁十七座。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地改建为琉璃阁。</div> <h3>  北海的九龙壁是我国现有三座九龙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h3><h3> 西天梵境的西北侧,就是九龙壁。该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 5米,厚 1.2米,长 27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 18条。它原是 “大园镜智宝殿”的山门真谛门前的照壁。该庙在 1900年被烧,虽又重修,但于 1919年又失火,仅剩九龙壁。</h3><h3> 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九条龙,垂脊两侧各一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一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一条,五条脊共有龙32条。简瓦、陇陲、斗拱下面的龙砖上都各有一条龙(四周瓦252块,陇陲251块、龙砖82块)。如此算来,九龙壁上共计有龙635条。</h3> <h3>  九龙壁西侧路边,有一块 2013年立的白色的石碑,刻着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院门口,悬额 “快雪堂书法博物馆”,为溥杰题字。</h3><h3> 院里前面的 “澄观堂”,“浴兰轩”为明代建筑,两院在明代称为 “正心斋”是皇帝学习的地方。</h3><h3> 也有资料说澄观堂与浴兰轩均建于清乾隆十一年 (1746),是帝后们到北海阐福寺拈香时沐浴更衣,用膳休息的地方。在先蚕坛未建成之前,这里也曾是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 </h3><h3> 这是一个由重檐垂花门、景窗、廻廊、卧角廊、抄手廊与各大殿相连的庭院式建筑,院落三季有花果四季常青。</h3><h3> 乾隆得到《快雪时晴帖》等珍贵书法刻石后, 于乾隆四十四年在澄观堂, 浴兰轩之后专门建起第三进的楠木大殿 “快雪堂”,四周东西两侧游廊墙壁上,镶嵌着由晋代到元代 20位书法家的 80篇石刻墨迹。</h3><div> 后来的 “快雪堂”是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三进院落的总称。</div> <h3>  明末清初的战乱当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落入了家在涿州的大学士冯铨手中。 激动之余,为能够更好的保存此帖,冯铨不惜重金,聘请了最有名的镌刻名家刘光炀,又把家中的其他珍贵收藏字帖拿了出来,给刘光炀临摹,前后好几年的工夫,才将这一套石刻作品完成。 这套作品完成之后, 立刻引发了书法界的轰动。这套刻石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之外,还有王献之、苏轼、黄庭坚、米芾、颜真卿、柳公权等众多书法名家的作品,共 48块。 </h3><h3> 冯铨死了后, 石刻家传。康熙年间,家道中落,欠了官府的钱,冯家子孙只得将《快雪时晴帖》等 48块石刻送进了易州府的库房抵债。 易州牧黄可润无意间发现这件价值连城的宝贝,立刻花高价将它从库房里赎了出来,并且带回到福建老家去。</h3><h3> 不久闽浙总督杨景素拜访黄可润,要购买此套石刻,黄可润得罪不起, 只好忍痛答应。</h3><h3> 乾隆四十四年, 杨景素带着《快雪时晴帖》石刻,直奔皇宫。乾隆在 《快雪堂记》中,详细记叙了当时的情景:“乃今杨景素以快雪石刻来献,且云快雪石刻本,故臣冯铨所集,其子孙不能守,鬻於闽之黄氏,兹黄氏复不能守,臣曾督闽,知其事,故贳之以献。欲却之则事已成,且举关翰墨,非贡谀逢恶之为,因受之。”</h3><h3> 乾隆皇帝得到赵孟頫临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石刻后非常高兴。之后又得到浙赣总督献来的历代法书石刻数十方, 龙心大悦,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在澄观堂和浴兰轩两进院落之后,又增建了后面一进院落,并花费巨资在院中盖起了全为金丝楠木构件的大殿,因法书首列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遂将其命名为 "快雪堂"。专门用来保存,欣赏这些珍贵的名家书法石刻精品。并编篡了《快雪堂法帖》,快雪堂也就成了乾隆帝的皇家私人书法刻石博物院。</h3><h3> 我感觉这里的刻石比北海公园的 “阅古楼” 石刻作工和保护都要好。</h3> <h3> 民国后快雪堂曾是 “松坡图书馆” ,蔡松坡就是蔡锷。蔡病逝后, 在梁启超的倡议下,政府同意成立松坡图书馆,以纪念蔡锷 “倒袁”功绩, “蒙大总统(黎元洪)准拨北海快雪堂一所 ……” (包括澄观、浴兰),松坡图书馆成立,选举梁启超为馆长。<br></h3><h3> 1928年梁启超去世,未再选举馆长,但馆务一直维持到 1939年,以后成为半停顿状态。 </h3><h3> 据说当年为了躲避徐志摩,梁思成和林徽因每个礼拜日借得此处谈情说爱。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在胡适主持下,也在此举行。</h3><h3> 解放后,图书归由北京图书馆收藏;蔡锷及云南起义烈士的文物,蔡公的军装,军刀和勋章等归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快雪堂向公众开放,则是上世纪 90年代初以后的事,所以很多人对快雪堂并不了解。</h3><h3> 2015年完成的大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之前整个楠木殿在常年的风吹日晒下已经发黑,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而一些不自觉的游客,甚至还在柱子上刻有 “到此一游”,给古建带来了伤害。</h3><h3> 大修最大的难点就是楠木殿的修缮。同其他古建不同,楠木殿的构造 70%都是珍贵的原木,非常珍贵,没有漆,所以修缮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传统方法。第一步就是先用蒸汽把木头扫一遍,相当于给木头洗了一个桑拿,清除污垢。然后再用一定比例的白蜡和黑蜡进行调和后涂在楠木上,刷匀,最后再用喷灯将其上下烘烤,使得蜡能充分浸入木头进行保护。</h3><h3> 左图是快雪堂大殿的细节,廊下还放着不少鱼盆,估计是为了调节湿度以利保护,这是我去年参观时拍摄的。</h3> <h3> “快雪堂”前的庭院中古树参天,还砌有很多太湖石。其中有一块高约 5米的太湖石,其势挺拔峻峭,巍峨壮观,与对面湖石犹如云头对起,故称 “云起石”,是北京的传世名石之一。</h3><h3> 这块产自京郊房山县的北太湖石,形状奇异,鲜活婉转,深得乾隆帝的喜爱。乾隆以唐代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将其命名为 “云起”石。</h3><h3> 在此石的正面还刻有乾隆皇帝御题 “云起”二字,背面刻有乾隆皇帝御题《云起峰歌》:“移石动云根,植石看云起。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侣,滃滃蔚蔚出窍间,云固忙矣石乃闲。云以无心为离合,石以无心为出纳。出纳何不知,离合涉有为。因悟贾岛句,不及王维诗”。</h3><h3> 其中的 “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侣”的诗句,道出了 “云起石”的神韵。</h3> <h3><font color="#010101">  快雪堂西侧有块铁影壁,雕刻十分精美,一面是麒麟栖居在山林中的图案;一面是狮子滚绣球的图案。在壁座的四周还刻有奔马图案和花边,雕刻粗犷、古朴、雄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铁影壁始建于元代,由一块中性火山岩雕成,呈深赭色,因色泽如铁而得名。相传这个铁影壁是为震慑北京风沙而建,是北京城的镇城之宝。从元代建成算起,铁影壁已经有 600多年的历史。高 1.89米、宽 3.5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铁影壁最初立于元代北京建德门一座古庙的前面,明朝初年,才被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的门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47年当从铁影壁胡同德胜庵被迁至北海时,由于行事匆忙,铁影壁的底座并没有一起跟随搬迁。事隔 39年后,直至 1986年,人们才又重新找回铁影壁原来的底座,使它与铁影壁合为一处。</font></h3> <h3>  阐福寺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原为明朝太素殿的一座行宫,是皇室避暑的地方。清孝庄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为喇嘛庙,赐名阐福寺,其规制仿河北正定隆兴寺。相传慈禧太后每遇年节,常到此拈香拜佛。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其正殿大佛身上的珍宝被日法俄军盗挖一空。1919年由袁世凯卫队改编的消防队,在大殿内做饭时引起火灾,全寺烧尽。</h3><h3> 图为山门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h3><div> 现存的阐福寺和万佛楼遗址曾在解放初辟为少年宫,后被重新修整为北海植物园,种植了大片的珍奇的花草植物,尤其春夏时节,花开满园,争奇斗艳,姹紫嫣红,非常美丽。北海植物园还经常举办各种花卉和书法展,让人赏心悦目。</div> <h3>  山门内为天王殿,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殿后额为 "宗乘圆镜"。</h3><h3> 东西有钟鼓楼,二层三间,上檐为歇山顶,上下檐均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顶。</h3> <h3>  五龙亭位于北海太液池西北隅,阐福寺前。五亭伸入水中俱为方形,前后错落布置。五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 S形,如同巨龙,故称龙亭。</h3><h3> 中间亭子最大,称“龙泽亭”,重檐,下方上圆;左边两亭名为“澄祥”、“滋香”,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右边两亭名为“诵瑞”、 “浮翠”,与左边相同。合称五龙亭。</h3><h3> 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h3><div> 当年,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div><h3> </h3> <h3>  2017年10月25日北京市第三十八届菊花展在北海公园开幕,参展菊花由京津冀三地首次联袂奉献,展出 1万余盆、300余种菊花,其中,琼华凤舞、太液呈露、醉洗红妆等 10多种菊花是首次亮相。</h3><h3> 北京展区位于阐福寺、五龙亭和西天梵境。阐福寺山门内为插花和小菊盆景专项展区;天津展区位于仿膳广场东侧;唐山展区位于仿膳广场西侧;拜师成果展示区在西天梵境景区第一进院落。</h3> <h3>  本届菊展共布展品种菊 1800盆、多头菊3000盆、大菊球 50盆、小菊球、小菊、悬崖菊6000盆、造型艺菊 20个,小菊盆景 70盆,插花作品 15件。</h3><h3> 设置展台 35间,北京菊花协会 30余家会员单位选拔的各类菊花品种参展,还有个人会员的作品参展。其中有绿牡丹、冬雪等代表性菊花品种,也有墨萍、金背大红、盘龙春晓、紫燕翻飞、古刹金刚、金凤还巢、黄蒲锦绣、紫琅风姿、银龙分水、钟声等色形俱佳的品种。</h3><h3> 其实我并不懂得菊花的品种与栽培,只是附庸风雅看下热闹。在拥挤的人群中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随便贴几张。</h3> <h3>  小西天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主体建筑为 “极乐世界”殿,总面积达 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 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內高处悬挂金匾,上书 “极乐世界”为乾隆御笔。上方为金光灿灿的八角穹窿团龙藻井,十分庄严。 </h3><h3> 殿四面环水,有桥可通,东西南北各有琉璃牌楼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栏石桥,整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h3><div> 殿内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 “罗汉山”和 “海岛”之称。</div><div> </div><div> 下图为李乾朗先生手绘的小西天剖视图。</div> <div>  四座均为四柱三间七楼柱不出头式琉璃牌坊,分别刻有不同题额。</div><div> 牌楼用黄色与绿色两种颜色的琉璃砖拼贴出柱子和梁枋,组成梁枋上的彩画;牌楼顶上的斗拱,屋顶、屋脊上的小兽全部都用琉璃制作;仿木琉璃斗拱、雀替、花板、挂落、双龙戏珠看面等精致细腻,巧夺天工。牌楼柱子之间的墙面刷红色,门洞上方用白色的石发券,在红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醒目。</div> 南面为“证功德水”,内侧为“现欢喜园”;东面为“震旦香林”,内侧为“神州宝地”;西面为“仁寿普缘”,内侧为“安养示谛”;北面为“法轮高胜”,内侧为“妙境庄严”。这些题额均为乾隆手书。 <h3>  万佛楼位于北海北岸西北角小西天北面,是乾隆帝为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乾隆三十二年(1767)开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成,並立《万佛楼瞻礼诗碑》于万佛楼前右侧。</h3><h3> 当年万佛楼七开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皇宫与王公太臣出巨资,铸造万尊镀金佛像,故称万佛楼,万福楼。还有普庆门,牌坊等大量建筑。据说八国联军时为日军司令部,将所有金佛和无数珍宝抢掠破坏一空。<br></h3><div> 解放后,将其遗址用作公园苗圃及办公。</div><div>  万佛楼石碑原在万佛楼前,1987年移立于方殿以南。碑高 7.47米,碑身为四方形,四面各宽 1.51米,碑首为四龙衔方形宝顶,四面卷刹雕行龙,还有精美的力士,海兽等造像。碑身的南、西、北、东四面碑额分别刻有汉、满、蒙、藏文 “御制”二字,并刻有乾隆帝题《万佛楼瞻礼诗碑》。</div><div> 据说已开始万福楼和阐福寺大佛殿,大圆镜智寺宝殿等景点的重建工作。</div> <h3>  在北海公园转了整整一天,沿北海西侧走出西门,斜阳下白塔很漂亮! 手机的效果差了些。</h3> <h3>  一路缓行,在故宫筒子河北岸人行道上拍下的 “大德日生”牌楼,南面的题额是“乾元资始”。</h3><h3> 这个牌楼是景山西侧 “大高玄殿”前的三座牌楼之一,朱红立柱、黄琉璃瓦檐牌,四柱九楼,气势恢弘。也是当年京城中少有的没有戗柱的牌楼之一,规格很高。不过油漆剝落很难看,怕是水泥柱子的。</h3><h3> 大高玄殿,是明清皇家道庙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世多有修缮,殿坐北朝南,南北长 264米,东西宽 57米,占地面积近 1.5公顷,现存古建筑约 160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原建风格。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 3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 7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 5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 5间,两旁配殿各 9间。</h3><h3> 解放初中央军委占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道路扩建,三座牌楼被拆除。没了牌楼,人们就把中央军委所在地叫为“三座门”。</h3><div> 2004年10月,《大德日生》牌楼在原址上按原样修复。大高玄殿也开始腾退和修复,还未正式开放。专家认为这座牌楼的复建使故宫、景山、大高玄殿三处景观连为一体,是恢复故宫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div><div> 下图是 1900年间的照片,右侧牌楼就是今天的这个牌楼位置,左侧马车后是西牌楼,西牌楼后还可看见 “三座门”。三座牌楼之间原还有两座与故宫角楼相似的 “习礼亭”。</div> <h3>  故宫西北侧的角楼,筒子河拐角处的水面开阔,荡起些微微的縠纹,月亮的倒影也碎了。</h3> 故宫的神武门,倒影下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还要明亮清晰。感觉今天最满意的照片,就是早上拍的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把它用作封面了。当然还有这一张也不错!<div>  想起当年刘欢的一首歌: </div><div> 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div><div>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div><div> 那个更圆,那个更亮。… </div><div> 我也不知道他唱的到底什么意思,十月金秋的傍晚,不需要棉袱,也不需要草帽。</div><div> 路边就是 101路公交站,人不多,周一故宫博物院不开放。等车时与站台上一个疏导员大姐聊了几句。她穿着醒目的黄制服拿着一面小红旗,说就住在附近。退休了家中事也不多,每天高峰期 4小时岗,月补助津贴近二千元左右,就是寒冬酷暑天不太好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