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陪着老公武汉战友聚会,顺道游览武当山。之前看了不少武当山纪录片、电视剧,让我对武当山有了深深的好感。要说我也去过不少名山大川,却没有一座山像武当山一样吸引着我,让我如此有好感。我既不是一个道教子弟,又不是一个武侠小说迷,更不是一个武术练家子的,我一直在想武当山到底是什么深深的吸引着我?</h3><h3>武当山承载着太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在封建帝王眼中,京城的皇权与武当的神权相得益彰,无处不在体现着"君权神授"的历史文化。从唐太宗自称是老子后代,崇尚道教,武当山开始成为皇家道场。到明朝,"北修故宫,南建武当",动用6个省的赋税、30万劳工,历时12年建成武当山道教宫观,规制与北京明代皇宫相仿,更有武当山的紫金城与北京的紫禁城交相呼应,充分解释着"君权神授"的帝王统治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兴衰,如今的武当山,尽管还保留有当年兴盛时期的部分建筑,但是很多地方都已经破败不堪,五龙宫、遇真宫、玉虚宫、上观、下观等等都难寻当年的辉煌,这些断壁残垣仿佛在安静看着时代变迁给这座大山带来了变化。也许正是这座大山历史文化的不断更迭,才最是吸引我,让我魂牵梦绕。</h3> <h3>武当山记载的最早一位老神仙名叫尹喜,当年他任函谷关令时观函谷关"紫气东来",不久老子从这里经过,并向他传授《道德经》。之后尹喜辞官到了武当山修炼修行。如今在武当山三天门岩石下,还有尹喜岩,这是当时尹喜到达武当山最高的地方,此后武当山渐渐成为了道教修炼的地方。</h3><h3>武当山供奉的主神便是玄武大帝,相传在2500多年前,净乐国(现在的武当山丹江口市。当年还留有净乐宫,50年代修丹江水库,也就是现在的太极湖的时候,给淹没了)太子,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他无意继承王位,十五岁时便辞别父母,入武当山潜心修道。在乌鸦神的指引下,在武当修行了四十二个春秋,终于得道成仙,成为一代天帝,即玄武大帝。<br /></h3><h3> 在中国古代把天空里东南西北划分成为"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玄武即龟,因此化身为水神,由于又主北方,因此又是北方之神。在宋朝,玄武一词需要避讳,所以改叫真武,在很多城市中都有真武庙,供奉的就是玄武大帝。到了明朝,朱棣篡位定都京城,为了体现封建帝王"君权神授"的理念,于是就想到了武当山供奉主宰北方的玄武大帝,这也就给武当山香火鼎盛埋下了伏笔。 <br /></h3> <h3>当年张三丰的高徒孙碧云老神仙,受明永乐帝规划武当山为皇家道场的皇命,对武当山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规划建造。在孙碧云规划下,武当山各宫观皆符合皇家规制,既体现皇家道场的气派、又根据山势展现皇权;既表现玄武大帝传说对武当山的神话色彩,又体现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将这一切融为一体。经过5年的建造,已经修建太子坡、紫霄宫、南岩等,而此时孙碧云羽化登仙。此后武当山的建造便由永乐帝的驸马都慰沐昕继续完成,直到武当山大顶的金殿完工。武当山的古建筑群在明代,历经十几年的时间逐渐形成规模,兴盛于明朝,并也伴随着明朝的兴衰。</h3><h3>元末明初,武当道门著名的张三丰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融汇了道、儒、佛三家理论,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借鉴少林拳法之优点,纳武技与道义于一体,创立了太极丹道修炼体系太极拳法,作为内丹修炼之动功。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慢慢便有了中国武林中"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 <br /></h3> <h3>从山脚下游客服务中心买票后便坐上武当山旅游大巴。旅游车一路向山上开去,路过了传说中的"上下十八盘"。这个传说的由来是太子入山后,他的母后不舍与儿子分别,便一路追随而来,在一段曲折的山路上,她喊了太子十八声,却下了十八步,而太子在对面山上应了十八声却上了十八步,便是这段蜿蜒的山路"上下十八盘"名字的由来。后来,国王令大臣领五百亲兵入山寻找太子,当他们入山之后,准备渡过河水时,突然河水陡涨,九渡不能入山,因此这条山涧又被称作"九渡涧"。<br /></h3> <h3>旅游车经过太子坡到达乌鸦岭,在金霄山庄放下行李随即乘车前往琼台,准备乘坐缆车上太和宫、金顶。</h3> <h3>武当山索道所在地-琼台。</h3> <h3>武当山索道站,上90下80元,运行单趟8分钟。</h3> <h3>缆车只到金殿山脚下,还要攀爬陡峭的台阶才能上去,年轻人10多分钟就能上去,我们则用了近半个小时。这张网上下载的图片能说明右上左下,不走回头路,而且上陡下缓,能看到不同的风景。</h3> <h3>大岳太和宫建在众峰拱拥、直插云霄的武当最高峰-天柱峰的绝顶上。明嘉靖年间扩建之后,以金顶城墙为界,墙外面的称为"太和宫",墙里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实上,它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在万历年间统称紫金城,是由永乐皇帝的驸马都尉沐昕历时4年修建的。</h3><h3>武当山原来的山名叫太和山,以"太和"为山名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表达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天与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自我的和谐。<br /></h3> <h3>终于看到了武当山金殿。当年,永乐皇帝按照自己大殿的规制,为玄武神像营造了一个金殿,为了凸显金殿的神圣,明朝时金殿两旁没有如今的配殿,金殿独自屹立在天柱峰顶,殿内神像、供器、几案均为铜铸鎏金。正中供奉着玄武大帝神像,右边金童捧册,拘谨恭顺,左边玉女端宝,娴雅俊逸,水火二将分别执旗捧剑。</h3><h3><br /></h3> <h3>金殿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太和殿形制相同。三千多个金属构件,通过大运河从北京运抵武当山,再在金顶按照榫卯结构拼接而成,古代的人真是技术高超啊!</h3> <h3>金殿外面的屋顶与下面的并不一样,感觉是被打磨干净的一般。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雷火炼殿",也就是打雷时,遭到雷击后,殿顶冒起大火球,由于是铜的,火球就在殿顶转,这样,就能把殿顶的脏东西给打磨干净。如今有了避雷针,是看不到这个景了。</h3><h3><br /></h3> <h3>山顶狭小,游客众多,香客虔诚,难得来一次,就和众人一起合影留念吧!</h3> <h3>金殿外面镶嵌的这块金砖,至今原因不明。</h3> <h3>金殿外围的一圈护栏,是虔诚的云南信徒捐建,每根栏杆上都刻有捐建者的姓名。</h3> <h3>金殿后面的父母殿。</h3> <h3>站在武当山大顶,放眼望去,山峦起伏,武当山千年的演变,让他从无名到兴盛,一代代不断丰富着武当文化,看着上山朝圣的人民,许下美好的愿望,此时武当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是更多人的向往和信念留给我们的文化和历史。</h3> <h3>从金殿的后面是下山的路,可以和紫金城的城墙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当年,建造紫金城的工匠用重达千斤的石条依岩势筑起一道厚厚的城墙,城高数丈不等,蜿蜒起伏。远看如光环围绕金殿,雄伟壮观。紫金城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门,象征天阙。但东、北、西三门面临绝壁,只有南天门可通。</h3> <h3>乘坐缆车下到琼台。</h3> <h3>琼台中观虽然在金殿之下,琼台停车场和索道之间,但游客来到琼台却直奔金殿把路旁的琼台中观给忽视了。琼台中观不收门票,进去之后,游客稀少,没有金殿那种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现象,虽然显得冷清,却别有洞天。</h3> <h3>武当山琼台中观,位于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脚下,是乘索道上下金顶的必经之处,此观历史悠远,现存建筑乃明朝崇祯九年时陕西汉中官员捐资重修。该观依山而建,规模不大,但丹墙翠瓦,绿树花香,别有一番风景。真可谓:"丹墙翠瓦锁玲珑,桂子飘香画境中"。<br /></h3> <h3>相传,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龙捧圣至天宫后,玉皇大帝在琼台册封真武为北极玄天上帝。因此,人们认为武当山琼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琼台观, 在元代称为"琼台宫",明朝改宫为观。分为琼台上观、中观和下观三个建筑单元,是武当山三十六观中最大的道观之一。琼台三观各有非常好听的名字,上观叫 "白玉龟台",中观叫"紫岳琼台",下观叫"玉乐霄台"。历史上,三观之间借山势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间由亭桥相联,故有在三观之间走动"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的说法,可见当时琼台观的建筑规模是宏大而奇妙的。但经过数百年岁月和战乱兵火,琼台道观房屋毁损严重,现在的上观,仅存有遗址和石雕龟蛇,是目前武当山发现的最大的石雕"玄武"。琼台观的下观也仅存有摇摇欲坠的大殿和几间道房。相传下观是武当山道人养老的地方,所以在它附近的山坡上随处可见道人的墓塔。整个琼台观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现在的中观了。</h3> <h3>进入观门便见两座神仙,右边的是青龙,左边的是白虎。据观内老道士说,他们守在观门处的作用是镇地气的。过了门廊顿觉眼前一亮,不大的院子很是静谧悠闲。正中大殿为祖师殿,两侧东西配殿分别为慈航殿和财神殿。从小院的中央向上望,可以看到"琼台中观"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在巍峨的山峰护卫下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在第一层台阶左右侧,对称建有两个精致独特的角楼,让人欣赏不已。到了第二层台阶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三清殿"的牌匾了,里面供奉有道教最高神三清。</h3> <h3>琼台中观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在巍峨的山峰护卫下,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大殿内成列着丰富的神像等珍贵文物,其中,明代铜铸鎏金真武神像,高大庄严,甚为珍贵,还保存有武当山最大的真武石像,以及元代的残碑断碣,是研究武当山的重要史料。</h3> <h3>1998年,琼台中观交由道教协会管理以后,武当山全山道人把重建恢复琼台祖师道场作为武当山道教协会的最重要工作来抓,多年来,全山道人先后筹资近2500万元,用于琼台中观的维修建设,到2005年5月基本竣工。整个工程包括新建道院三座,生活用房两栋,新建了三清大殿、钟楼、鼓楼、东西配房,重修铺设了三清道院,修建了三层崇台,1000多米的围墙,完成了全部的油漆彩绘工程和庙内外的绿化工程,所有的殿堂的神像都已全部安奉到位,整个占地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h3> <h3>元代道士革道谨,在紫宵宫的祖师殿东侧前修葺了一个水池,按照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对水的赞美,将这个水池起名叫"上善池"。到武当山你会发现,每一座宫观的规制基本上都是在三层崇台上修建大殿,每个大殿前都会有水池。这一来可能是为了生活、消防之用,另一个就是体现了道教"上善若水"的最高思想。</h3><h3><br /></h3> <h3>2012年10月,武当山罗天大醮正式启动,琼台中观有三个坛,分别为祈祷坛、祝愿坛、度人坛。</h3> <h3>从中观出来乘坐旅游车经过了20多分钟的盘山下行,来到武当山最具传奇的地点太子坡。</h3> <h3>从复真桥拾级而上,是一座耸立于云端的山门,门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建筑,下为石雕琼花须弥座,红墙翠瓦,门楣砖雕匾额刻着明永乐十七年驸马都蔚沐昕亲笔提写的"太子坡"三个大字。</h3><h3>太子坡,又名复真观,背依狮子峰,右为天池,雨时飞瀑千丈,左为下十八盘,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因"铁杵磨针"的传说,在此修建了一座道院,取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修行的意思,把这座道观改为复真观。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而太子坡却是坐东朝西,这是比较少见的。</h3> <h3>在太子坡有四大奇景,"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走进山门,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九曲黄河墙构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气势非凡;弯曲高大的红墙。这也是孙碧云规划武当山时,顺势而为,道法自然的体现。</h3> <h3>在旅游车到太子坡的路上,会路过一个景点叫做磨针观,这也是太子传说中的一个重要的桥段,大体就是漫长的问道生涯中,太子也曾灰心沮丧想要放弃,但在磨针观中经神灵的点化下终又回头。穿过复真桥,太子脚步坚定,再次回到太子坡,不言放弃。因此,太子坡又名"复真观"。</h3> <h3>进入二道门,便走进了"复真观"。复真观,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绿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前为廊。二道门内为方石墁地的院落,南边建有石砌祭坛,上边安置一口大钟,击打则万山回应,北边建有造型精巧的砖雕焚帛炉,中间为高大的照壁,镶嵌有"福"、"寿"、"禄"三个大字。</h3> <h3>通过九曲黄河墙、照壁、龙虎殿等建筑物,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复真观大殿。</h3> <h3>太子读书殿正在整修。</h3> <h3>1931年,红三军8师政治部曾驻扎在此,墙上福字两边写有实行土地革命,这是开展土地革命的见证。</h3> <h3>五云楼里面,就是太子坡闻名遐迩的"一柱十二梁",历经数百年,仍完整结实。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建起当时的"高楼",真是中国建筑史的一个奇迹。</h3> <h3>太子坡原路返回,乘坐旅游车回到金霄山庄休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