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九十年代,友人送我一幅由著名书法家朱学达先生为我书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楷书作品。朱学达(1933一一2005)山东青岛平度明村镇辛安人,擅楷书、行草,兼及篆、隶。</b></p><p class="ql-block"><b>济南解放阁台基东侧贴壁立《解放济南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b><b style="font-size: 18px;">镌刻着在济南战役中壮烈牺牲的3764位烈士的英名,即</b><b>由济南书法家朱学达所书。朱老楷书自颜、柳入手兼涉蔡襄、钱南园等人,后又吸收郑道昭等北魏石刻及篆、隶笔意入楷,所作浑厚凝重,苍劲古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青岛平度老乡,我特别喜欢朱老的楷书。</b><b>当时,我和不少人都意为这句诗的意思是落日下的晚霞与野鸭一起飞翔,远远望去,江水似乎与天空连在了一起。心里还犯嘀咕,觉着正值壮年时节不太应景,所以就一直没有悬挂欣赏。近日翻阅头条,看到不一样的评论,心里豁然开朗。其实,此处的“落霞”并不是落日下的晚霞之意思,不但如此,而且它跟霞完全没有一点关系。</b></p><p class="ql-block"><b>曾经理解了这么久的“落霞”竟然跟霞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又如何说起呢?</b></p> <p class="ql-block"><b>济南著名书法家朱学达先生</b></p> <p class="ql-block"><b>朱学达先生的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b></p><p class="ql-block"><b>一提起“滕王阁”,人们很自然地想起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雄踞赣水之滨的“滕王阁”,因“序”而名扬天下,声威古今。其实“滕王阁”不止江西南昌有,山东滕州和四川阆中均有一座“滕王阁”,而这三处的“滕王阁”都渊源于滕王李元婴对故地滕州的思念而修建。</b></p><p class="ql-block"><b>王勃,唐代诗人,六岁就能写文章,被赞为“神童”,代表作品即是《滕王阁序》。</b></p> <p class="ql-block"><b>我们首先来看这篇序文的写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b>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非常喜欢玩乐,精通歌舞,在艺术上很有几分才情。当时这座滕王阁就是由他修建在江西南昌,气势很是恢宏。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b></p> <p class="ql-block"><b>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谈到这篇文章的背景时说,《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所以王勃当时做这篇序文的地点是在江西南昌赣江。因此这句诗便跟当时南昌的景色风物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时的南昌,“落霞”到底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呢?</b></p> <p class="ql-block"><b>宋代吴曾曾经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一文中写道:“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也就是说王勃这句诗里的“落霞”并不是云霞,而是指一种飞蛾,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蛾。</b></p><p class="ql-block"><b>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呢?原来当时的南昌正值八九月间,田野里有很多的飞蛾,在江面上飞舞时,纷纷坠落到水中,引得江里的鱼争抢夺食,场面异常的壮观。而当地人管这种飞蛾叫做“霞蛾”,简称为“霞”。“霞蛾”纷坠如雨,也引得野鸭(鹜)游来争食,于是便出现了王勃的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p> <p class="ql-block"><b>而对于“落霞”指“霞蛾”这个意思,除了吴曾,其他很多学者也进行了考证。</b></p><p class="ql-block"><b>宋代学者俞元德在其著作《莹雪丛说》中指出:“落霞者,飞蛾也,非云霞之霞。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所以,综合考证来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真实意思应该是零散的飞蛾与野鸭一齐飞翔,而非落日下的晚霞与野鸭一齐飞翔。</b></p> <p class="ql-block"><b>再看现代诗人(2019年6月14日头条·问道传播)是怎么评价王勃·《滕王阁序》的:</b></p><p class="ql-block"><b>若要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找到代言大唐气度的名作无疑大海捞针,所以,要缩小范围,时代方面只提初唐与盛唐,而初唐则从初唐四杰开始,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我们从排名第一的王勃开始,而在王勃的所有作品中,再从排名第一的《滕王阁序》开始(笔者认为此文是披着散文外衣的诗歌),此次《滕王阁序》不事作品赏析式的解读,这篇雄文的文学评论多达千万篇,多我不多,少我不少,不徒增笑耳了。</b></p><p class="ql-block"><b>首先,从命运说起</b></p><p class="ql-block"><b>文学界有种奇怪的现象,叫一语成谶。</b></p><p class="ql-block"><b>笔者作为一个所谓的诗人,偶尔心有戚戚焉也会来上一篇,一不小心就应验了,和前两任的分手,结局都在恋爱时的诗歌中,这……</b></p><p class="ql-block"><b>当然,和笔者一样动不动一语成谶的还有王勃。</b></p><p class="ql-block"><b>不信请看: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b></p><p class="ql-block"><b>时运、命途,在说他人,也在暗示自己,众所众知,王勃命运坎坷,那样的年纪遇到各种各样的放逐,内心一定是惨淡悲凉的。</b></p><p class="ql-block"><b>然鹅,请看他对此的态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b></p><p class="ql-block"><b>虽然命不好,但我难道要就此消沉,NO!我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时不我待,绝不消沉,一切皆有可能。悲而不凉,凄而不伤。这就是足额的大唐风骨。</b></p><p class="ql-block"><b>继续往下看: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b></p><p class="ql-block"><b>不知道其他人看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诗人在用灵魂对这个世界告别。一切都将过去,一切繁茂都将荒芜,包括自己的生命,权当成我的临别(死前)赠言吧。</b></p><p class="ql-block"><b>再看最后那首诗的最后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也许有人又要搬出帝子的典故了,跟您说了这篇不事文学解读的。这里的帝子,在王勃那样牛逼哄哄的心性下,自然只能是自己,阁中帝子,当之无愧是我,必须是我,只能是我(这是他的腹语,基于合理推断),然而帝子在哪里呢,不知影踪,随滚滚长江流去。(我会死在江水中,不要惦记我……)</b></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古今诗人对于生命会有一些提前的预料,因为他们的灵觉、悟性比其他人开发得更多,所以提笔开合瞬间,已料命运走向。</b></p><p class="ql-block"><b>有人也许要问了,这篇雄文最厉害的不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吗,为什么不从那里开始,反而从尾巴上说起?</b></p><p class="ql-block"><b>因为真的勇士背景绝非华丽图景,而是千沟万壑所有生命均有限,有些甚至刹那花火这种无奈的宿命,始终是人类的梦靥。但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抉择,沉沦还是激越,出击还是退缩,这种价值判断最初是个人的。但是经过人们的不断传唱,就会变成历史的,民族的。</b></p> <p class="ql-block"><b>依旧不讲千古名句,且看下文: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b></p><p class="ql-block"><b>天地宇宙无穷,说透空间,盈虚有数,不仅说时间,也带出宿命。且下文再以地势极、南溟深,极言其深,天柱高、北辰远极言其高,将空间再度拉伸。</b></p><p class="ql-block"><b>当悲大到宇宙层面就会壮阔,当凉深入命运层面就会壮烈。有其悲凉意,却无悲凉感,这就是大唐风骨与气度。</b></p><p class="ql-block"><b>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去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呈现的绝世画卷:红色落霞漫天,孤鹜一只,无比宏大之背景,与无比渺小之孤鹜,大与小以如此对立相生。仿佛人立足于天地间,往往有渺小之感。然而真正精彩的不在这种对立,而在绝世而立的雄浑。</b></p><p class="ql-block"><b>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个“飞”字就是点睛之笔,天高地迥,万物苍茫,人类渺小,但是那又咋样!一只孤鹜可以带动漫天烟霞,乃至整个宇宙苍穹,飞扬而上。</b></p><p class="ql-block"><b>中国的山水均非山水,皆有情意,中国诗作之写景也绝非写景,皆含情志。此时王勃的情志便寄托在这只孤鹜身上,王勃如果会唱歌,一定会嘶吼:我是那只小小小小鸟……它逆天而上,带动天地,飞扬跋扈,不可一世。</b></p><p class="ql-block"><b>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秋水长天一色,这是天地冥合,这是空间的无限之大,而在这样的空间中,烟霞漫天!这是生命的红,这是天地的壮,这是有限生命通过极致燃烧迸发刹那光华,并借此抵达无限之时空。</b></p><p class="ql-block"><b>一句话砸出去,千古无声,万籁俱静,初唐之雄,《滕王阁序》一文写尽矣。</b></p><p class="ql-block"><b>2017年11月编撰,2022年11月重新整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