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茶馆品新茗

老北风

<h3>  耳闻成都彭镇有个百年&quot;观音阁老茶馆&quot;,一直未识真面目。乘机去尼泊尔经停成都,因尼国机场突发事故航班取消,猫在宾馆四天甚是无聊。为了打发时光,大家乘车出城,行驶二十公里去品尝了一次老茶的味道。</h3> <h3>  走进这个小镇,古老街道,斑驳民舍,石桥流水尽收眼底,好像一下子把你拉到了远古。坐落在小河边的&quot;观音阁老茶馆&quot;,木结构的旧屋,老样的火炉,褪色的茶桌,一口老井,温顺的猫咪,与世无争的老人,一切都相得益彰。一个古老的茶馆、旧时的生活元素和新时代风情遥相呼应自然得体。</h3> <h3>  空间,带队的唐主席端着茶杯,不时的问询老板茶馆的来龙去脉,听着茶馆主人娓娓道来话语,再看看门口标牌的简介,茶馆的来龙去脉即可了然于胸。<br /></h3> <h3>  最初,茶馆是供销合作社所有。茶老板李强从小就在茶馆工作生活,对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亲切,茶馆对外承包时,他每年交一万元租了下来。</h3> <h3>  在小镇上,茶馆是最早开门营业的。一大早,老板四点多就要开始生火烧水。每天,第一批到茶馆的总有那些步履蹒跚的老人。有时候,水还没有烧开,茶客就已经到了。太阳还没升起来,茶馆就座无虚席。人们在这里喝茶抽烟、打牌聊天,讲述着大小故事,阔谈天文地理、高论国内外大局,侃道奇闻逸事,评判是非曲直,所谈话题无所不涉其及。老人们在这里喝足了茶,说累了话,拉下帽沿就可在凳子上瞌睡。 </h3> <h3>  要说喝茶的价钱,那是便宜的很,每位茶客收一元钱就可以落座。自己带茶的收五毛,只要你有功夫,一碗茶,从早喝到晚,直到肚皮空空才回家吃饭。</h3> <h3>  几十年下来,老茶馆里还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房舍旧貌不改,价格始终如一,来客童叟无欺。茶老板真诚待客的做事之道,粘合了茶客关系。有时候李强偶尔不能准时开门,茶客们就会自己开门,自己生火烧水。面孔不变的茶客,每天往来茶馆,成为生活必需的组成部分。</h3> <h3>  老板说:&quot;我没打算挣茶客多少钱,图的就是无聊的老人们和邻里街坊有个唠嗑的地儿,大家喝喝茶,打打牌,聊聊天,图个快乐和谐&quot;。 就这朴实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老茶馆的文化精髓。</h3> <h3>  凭着这个经营理念和不懈的坚持,茶老板从承包到现在,二十年多年过去了,百年老茶馆免受了拆迁和破坏,仍保存维护着原貌,让人从中感受到这间原汁原味的百年老茶馆的古老气息。</h3> <h3>相传百年前,彭镇发生了一场大火,整个镇的房屋几乎都化为了灰烬,唯独这座流水汩汩小河边上的这所房子幸免于难。百姓深信此地定是有观世音菩萨保佑,于是将其重新修缮,摆上菩萨塑像取名观音阁,每天上香叩拜虔诚之极。到了民国时期,观音阁变成了茶馆,历经百年沧桑巨变,老茶馆的茗香一直延续至今。</h3> <h3>  今天的观音阁老茶馆,观音菩萨早已不见踪影,也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庙堂气息。在这栋青砖、灰瓦、木质框架的老房子里,熟悉而又生疏的历史印记历历在目。房内悬挂着毛主席像和语录以及各种文革标语,一踏入茶馆,就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文革年代。</h3> <h3> 忘记了从哪一天开始,从成都来了一批茶友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一批批来人胸前挂着单反相机,背着长枪短炮,来到茶馆拍照,他们把照片对外宣扬,然后全国各地的摄友络绎不绝的慕名而来。他们把茶馆和老人拍下来通过网络再发出去,把这个原本属于当地人消遣的小小茶馆忽悠的名声远扬,进而招惹来了更多的国内外造访者,使得世界角落里的乡下老茶馆火上加火,近几年,源源不断的摄影人走了一波又来一批,把老茶馆照耀的花样儿百出。</h3> <h3>  当了解到这些人来此拍照的目的和需求后,李强顺势而为,制定了新的喝茶价格:当地人收费不变,凡来摄影的,每人收取10元。茶老板为他们沏上一杯茶,就可以随便拍照了。这里的老人和场景都是他们的摄影素材,可以随意拍摄任何一位茶客。<br /></h3> <h3>  本地茶客们也欢迎这些外地来客,对于老人来说,这些端着洋机器对着人瞄准的大师们就是外面的世界,来自四面八方的摄影人给他们带来了新的乐趣和信息,乐在其中的老人,拿捏出各种派头,甘情愿地做摄友们的模特。这些看似和当地老茶友不太搭调的摄影人和喝茶的老人,共同组合成一道茶馆与摄影的独特风景。<br /></h3> <h3>  成都市政府也看中了古老传统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审时度势,将观音阁百年老茶馆立为文化地标,当地政府也围绕老茶馆规划打造一个文化旅游古镇,从而加快了开发进度。<br /></h3> <h3>  因为摄影人的宣传效应,老茶馆的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当地媒体经常对茶馆进行推介,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此做过报道。而后,写文章的来了,拍影视的来了,甚至老外也来了。小镇上餐馆客栈多了,仿效的茶馆多了。一时间,这个原来空荡荡的古老街道空前热闹起来,老茶馆也由此兴旺发达财路大开,名不见经传的彭镇因茶馆影响不断发酵,人们也顺其自然的收到了经济实惠,<br /></h3> <h3>  恋恋不舍的走出老茶馆,行走在回程的路上,遐想着这一茶馆现象,进而产生出许多感慨。其实,上帝并没有特别地眷顾着这方人民,是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成就了这片故土。在社会逐渐消失传统和文化时候,人们从纷杂的世界里走来,在仅存的古老文化痕迹中挖掘那一丝迷失的过往,从中寻找一份短暂的心灵宁静,接受一下社会底层的乡土文化熏陶,窥视几眼老茶馆里演绎的淳朴故事,体验点滴四川人的慢生活节奏,不远千里来此一游,也算得上是不虚此行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