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2017.10.25~31(二)五台山、悬空寺。

华哥

<h3>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县境内东北部,方圆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峰,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称作五台。最高点是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有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埸。现存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多朝黄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h3><div>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微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世界五大佛教圣地。</div> <h3>显通寺最早叫(大孚灵鹫寺),初建于公元68年,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时诏令兴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h3> <h3>  "显通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珠殿、铜殿、藏经楼,七重殿宇各具特色,辉煌壮丽。</h3> <h3>在显通寺里用手机拍山顶的菩萨顶寺院。</h3> <h3>显通寺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建于明代,因殿内无梁柱砖砌仿木结构形式,故名无梁殿。无量殿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与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之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有的题‘‘普光明殿’’,有的题‘‘法菩提场’’有的题‘‘逝多园林’’等。</h3> <h3>  显通寺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是明朝万历34年(1606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六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礕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h3> <h3>  五台山塔院寺内的高耸入云的尼泊尔式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是除了北京妙应寺白塔之外,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又一个杰作。塔院寺,因此塔而得名。</h3><h3>在历史上塔院寺与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西元1579-1582年)对寺院进行了改建,把它与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寺院,取名塔院寺。</h3> <h3>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八面南面(即正面)紧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墙上有3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石洞设有一个半浮雕佛像,右边的石洞立有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边的石洞有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h3><h3>塔基四角建有四个亭子,在亭子的衬托下,使大白塔显得更加壮丽美观。环绕着塔基造有避风雨长廊,大白塔下层是个殿,俗称塔殿,殿内供奉着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一尊释迦佛像。大白塔围廊里还置放着喇嘛寺庙内祈祷、诵经所不可缺少的法物-115个法轮又被称为转经筒。法轮呈园桶型,转动自如,每个法轮上都有‘’埯、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这叫做‘‘六字真言’’也被称为‘’六大明咒‘’</h3> <h3>这是115个法轮。</h3> <h3>姊妹俩走出塔院寺。</h3> <h3>毛主席路居旧址原为塔院寺方丈院,1948年4月9日,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取道五台山鸿门岩,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途中,曾路居于此。毛泽东居住于正房东屋,周恩来居住于东厢房右间,任弼时居住于西厢房左间。民间传说著名8341卦,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当时请来算卦的大师说了4句话16字,《8341、滴水穿石、南征北战、九九归一》,主席听了一头雾水,天机不可泄。现在印证大师的4句话。</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毛主席和周恩来塑像。</h3> <h3>摄影师全神关注地捕捉美妙地 瞬间。</h3><h3><br></h3> <h3>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菩萨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珠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依然色泽如新。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高达6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h3> <h3>菩萨顶后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厚一点的大锅口直经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锅口直经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口大铜锅,口经5尺,深4尺,这些锅会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膜膜,供所有喇嘛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小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h3> <h3>菩萨顶的大文珠院。</h3> <h3>菩萨顶的祖师殿。</h3> <h3>文殊殿前的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h3> <h3>这是祖师殿前的六个转经筒。</h3> <h3>大雄宝殿前柱子上的对联。</h3> <h3>康熙御笔题写‘‘灵峰胜境’’。</h3> <h3>从菩萨顶上往下看,由如人在寺中,寺在仙境中。</h3> <h3>一览众山小。</h3> <h3>菩萨顶上的超级大的转经筒,爷爷奶奶们给家人祈福保平安。</h3> <h3>四棱御碑:汉白玉四棱蛟龙碑,碑高4.62米,宽1.31米,厚1.31米。碑额四面各雕二龙戏珠图,碑身四面分别以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雕刻乾隆皇帝御书碑文,内容分别是乾隆皇帝1786年第五次和1792年第六次朝拜五台山时,自述朝台感怀的七言律诗,为五台山石刻书法艺术之珍品。</h3> <h3>悬空寺位于山面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建成于北魏后期1400年前,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呈一院两楼,总长32米,楼阁殿宇40间,悬空寺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h3><h3>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北楼内高三层,长约7米,宽约4米,</h3><h3>长线桥位于南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长线桥将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素有‘‘悬空寺,半空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h3> <h3>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礕上书写了‘‘壮观’’两字。</h3> <h3>这是晚上的悬空寺风景。</h3> <h3>这是冬天悬空寺的雪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