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海春轩塔

作者:一曲歌来一片情

<h3>  就似一位看海的老人,孤零零地站立在海边,静静注视着黄海千年的云飞浪卷,朝阳夕晖。脚下的海水慢慢退却,湿漉漉的海滩一寸寸裸露、枯涸,一寸寸向东,向东,向着大海的深处伸展。</h3><h3> 岁月的舟楫在史河中漂流,流转千年的太阳依旧照耀着,可是“老人”眼前的那片海早已变成了沃野。这位倔犟的“老人”仍在斯守着这片古海滩,守望着汪洋中归航的点点船帆。</h3><h3> 这位孤独的“老人”,就是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塔——海春轩塔,一座被历史迷雾笼罩着的神秘古塔。</h3><h3><br></h3><h3> 海春轩塔,位于江苏省东台市的西溪古镇。这里是盐阜平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h3><div> 西溪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北宋时期,这里的盐业尤为繁盛,“天下三分税赋有其一”,朝庭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早期先后在这里做过盐官,他们在这片蛮荒之地施仁政、宣教化,开启民智、办学兴读,西溪自此文风斐然。相传,范仲淹到西溪上任时,有好友劝他不要在这个盐田小地做官,范公拈须一笑,回曰:</div><div>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div><div>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div><h3> </h3><h3> 施惠阳和姜汉先生,是东台市的机关干部。这两位土生土长的东台人,对这块古海滩上的历史人文知之颇多。</h3><h3> 一个秋日的下午,与惠阳、姜汉两位友人闲逛了西溪古镇。说是古镇,大多是些在这块古老土地上新近建造的仿古建筑,最古老的就是海春轩塔了,值得一看。</h3><h3> 走过高大的“海春塔影”牌坊,千年古塔就矗立在一方绿茵茵的草坪上。塔的四周围了一道大理石栏杆,一条窄窄的水泥路通向塔门。</h3><h3> 深秋的风,夹着阵阵寒意,吹起一片片枯叶,金色的阳光照耀在这片曾经海蒿萋萋的滩涂上。逆影中,千年的海春轩塔面向西北挺立,顶如盖,刹如瓶,色如铁,势如柱,古朴雄浑,峻秀挺拔,犹如一柄刺天利剑,直插云霄。 </h3><h3> 悠悠岁月,腾腾古波。海春轩塔浸润了天地之灵气,也苍老了容颜,原本青色的塔身变成黛黑色了,塔壁上也出现了细细裂纹。密檐上,几株飞鸟种下的野花随风摇曳。</h3><h3> 这座神秘的古塔,跨越了千余年日月轮转,潮起潮落,默默讲述着着久远的故事。</h3><h3> </h3><h3> “这座砖塔无台基,直接建造在古海滩上,七檐七层,八面八角,空塔腔,无层板,塔壁无斗拱和角柱。从第二层起,六层八面都有一座圭形佛龛,供奉8座佛像,全塔共有49座佛像。”姜汉操着东台口音的普通话介绍着。</h3><h3> “六层八面应该是48座佛像,怎么多了一座?”我的头有点晕。</h3><h3> “塔内还有一座大的佛像哩。”姜汉手指铁制的塔门,一脸的狡黠相。</h3><h3> 透过锈迹斑斑的门栏,黑洞般的塔内隐约可见一座佛像,趺坐在莲花宝座上。</h3><h3> 我后退了几步,大致看到了二层佛龛上端坐的佛像,泛着一点光亮。应该是上了彩的瓷像。</h3><h3> “听说建塔时这些佛龛里摆放着形态各异的佛像,塔内有登高的梯子和楼板。不知什么年代,佛像都不见了,佛龛成空的了。当然,这些都是言传,没有文字记载。”惠阳说,“现在摆放的佛像,是近些年江南一带的佛教信徒供奉的。”</h3><h3> 仔细观察塔身,发现此塔的底层和顶层间距稍高一些,但是中间的五层高度相等,间距相对小些。底层以上延出密檐七层,密檐的上面无盖瓦,以青砖层层叠覆,下面整齐叠延出六道菱形青砖,其中第五、六道间夹着一道横砌的扁砖。六道菱角层叠有序,似一排排涌动的浪花,又像一片片清香的莲花瓣。稍看久会儿,那一排排菱角又似一朵朵缓缓飘动的祥云。</h3><h3> 贴近塔身,仰面可见每层塔檐稍稍向内曲的弧线,塔的外形向上依次逐层收缩。千年的古塔,似乎被岁月的风吹扭了身子,微微旋转着。</h3><h3> 退到围栏的外面,由铜葫芦宝瓶和铁复盆组合成的塔刹清晰入目。铜葫芦呈暗黑色,没有一点光泽。</h3><h3> “塔顶的物件不是原来的,是后来修缮时文博专家按原样复制的。”惠阳老弟的声音荡悠着。</h3><h3> 我有些不解:“为什么换掉?原来的东西在哪里?”</h3><h3> “听老人们讲过,这塔顶上的葫芦宝瓶原来是用风火铜制做的。风火铜是天然的,用它制成的刀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姜汉在一旁回我,“风火铜是无价之宝,由于千百年风雨侵蚀,古塔上的风火铜葫芦宝瓶和铁质复盆锈蚀严重,残缺不全了。为了保护好这件珍贵的文物,文博部门在2004年修缮古塔时,换上了一套复制品,原物现藏于东台市文博馆里。”</h3><h3> 我听说,扬州白塔的塔刹也是用风火铜做的葫芦宝瓶。日本侵华时,小鬼子为了掠夺这件宝物,在扬州城屠杀了不少护宝百姓,最终那只葫芦宝瓶还是被劫到了日本。日本鬼子当年占领东台长达5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次扫荡安丰,40多个平民被刺刀戳死。海春轩塔上的宝物能保留至今,实属万幸。</h3><h3> </h3><h3> 仰面发现塔身上有一些白石灰水的印痕,就问,为什么要涂上这些石灰水?</h3><h3> 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西溪人要保住这座古塔,刷上白石灰水,然后在上面写上标语,红卫兵小将们就不敢动了。”</h3><h3> 扭头一看,只见一位身着深色制式服装,腰间挂着小喇叭的姑娘站在身后。我知道,是惠阳老弟安排的讲解员到了。</h3> <h3>   姑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听着舒坦。</h3><div> “这座塔高20.8米,底层直径7.2米,塔身内部为空简式结构,从塔内壁残留的数层支撑楼板的叠砖可看出,海春轩塔早期塔内应设有梯板。”姑娘的讲解显然比我那两位老弟专业多了。</div><div> “据清光绪《扬州府志》和《西溪镇志》记载,海春轩塔为唐尉迟敬德所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1985年,我国资深古建专家方长源先生对该塔进行全面勘察和考证,认为该塔建于北宋早期,并留有唐塔许多特点……”</div><div> 姑娘一口气说了一大串,像是在背书,但是她自相矛盾的讲解又让我头发晕。</div><div> 我读过一点史书。唐朝从618年李渊建国到907年灭亡 ,一共290年,随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动乱时期。尉迟敬德是唐朝的开国元勋,生于585年,死于658年,活了73岁。难不成尉迟敬德死后有穿越之术,在三百多年后的北宋初期,又来到黄海边上建造了这么一座塔?</div><div> 我问姑娘:“这座塔究竟建于唐,还是宋?”<br></div><div> 她迟疑了一刻,似乎被问住了。倒底是见过一点世面的讲解员,她镇定地拢了拢被风吹乱的长发,又开始背书了:“方长源先生查阅了《西溪镇志》后,有了大胆的推断。西溪原来有两座古塔,除海春轩塔外还有一座名声小于海春轩塔的古塔,叫广福寺塔,后来海春轩塔被毁,广福寺塔才逐渐被误传为海春轩塔。”</div><div> 按照方长源先生的推论,那么又产生了一些疑团:真正的海春轩塔具体位置在哪里?何时被毁?是什么原因被毁……既然是推论,方长源先生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div><div> 围绕着眼前这座神秘的古塔,有许多未解之谜。这座塔究竟建于什么年代?何人所监建?当时建这座塔的目的,又是什么?</div><div> 千百年来,繁衍、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口口相传这座塔是尉迟敬德所建,坊间俗称这座塔为“唐塔”,这座古塔已成为当地人心中的“图腾”。1982年,该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定为唐。2013年的5月,海春轩塔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想有关部门对该塔的建造年代,至少应该有个倾向性的意见。</div><div> 姑娘清了清嗓口,继续背书: </div><div> 据清嘉庆纂修的《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div><div> 我觉得头有点大。在这可怜二十多个字的文献记载中,一个“传”字,说明嘉庆年间的纂修人对这座古塔监造人的不完全确定性。建国后的几次修缮,相关人员肯定也没有从塔顶找到“塔顶有题名”的痕迹。要不然,官方肯定有个权威的定论。</div><div> 事后,我专门咨询了东台市文博馆的馆长陈怡女士。她说,修缮时没有在破损的塔刹上找到文字,只是残缺的复盆上依稀可辨佛教的莲花图案。但是相传有一段文字,大致内容是“唐代尉迟敬德监制。西溪广福寺佛塔。”</div><div> 如果这些文字确实存在过,那么方长源先生“两座塔”的推论就不成立了。因为这些文字源于海春轩塔顶,说明海春轩塔即广福寺塔。</div><div> 海春轩塔,俗称西溪宝塔,又叫“尉迟塔”、“孝母塔”、“镇(定)海塔”、“导航塔”。</div><div> 也有人称这座塔叫“广福寺塔”,我认为有据可依。一是有“顶有题名”、“……西溪广福寺塔”的文字记载和传言;二是东台市人民政府2014年5月立的塔碑所书:……曾广福寺有轩相连,轩中可览大海春潮,乃名“海春轩塔”。这段官方的文字表述,把寺、轩、塔三者关联上了。</div><div> </div><div> 有限的文献记载和坊间的种种言传,都指向了同一个人——唐朝名将尉迟恭。</div> <h3>  尉迟恭又叫尉迟敬德,山西省朔州善阳(今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乡)人,年少时以打铁为业。据史书记载,尉迟敬德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七。他忠厚孝慈,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北邙山力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元吉 ,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立下了不世之功,是唐史中浓笔重彩的一位人物。</h3><h3> 民间传说尉迟恭面如黑炭,被尊为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h3><h3>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尉迟敬德建一生监建了多处古塔和庙宇,堪称我国历史上的建筑专家。如北京花塔村山脚下的和平寺,河南省新蔡县的尉迟塔,郑州黄河边上的东岳庙等。</h3><div> 那么,这位叱诧风云,霸气冲天的尉迟敬德,当年为什么要在黄海边上建造这座塔呢?</div><div> 姑娘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div><div> 幼时的尉迟敬德随母逃难住过西溪。那时的西溪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渔民们出海捕捞,每遇浓雾或风浪,因辨不清方向,找不到海路,常有海难发生。尉迟敬德的母亲是位心地善良的人,每次见到村里的老弱妇孺们伏在海滩上呼天抢地,哭声一片,就泪流满面,但又无力相助。一日,她指着大海嘱咐尉迟敬德:“儿啊,你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在这片海滩上建造一座塔,在塔顶点亮一盏大灯,让渔民们能辨个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孝顺的尉迟敬德跪答母亲:“孩儿谨遵母命,铭刻在心。” 后来,尉迟敬德果然出人头地,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定天下。他牢记母亲的嘱托,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西溪建塔。太宗了解所奏之事的原委后,非常感动,当即准奏。随后,尉迟敬德扬鞭策马,一路飞驰到西溪海边,组织西溪的百姓们垒窑烧砖,煮糯熬汁,建造镇海砖塔。制坯烧砖的出入水火,浇浆砌砖的上下攀援,历时二十余年,一座厚重雄伟的七层砖塔,矗立在沧海之滨。西溪的百姓为了传记尉迟敬德的功德,称此塔为“孝母塔”、又叫“尉迟塔”。 </div><div> 姜汉在一旁插话: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当时这片海滩上有一块突起的地方,传说是一只海魔的头,这只海魔时常兴风作浪,祸害渔人。为了降风息浪,护佑百姓,尉迟敬德就在海魔头的位置建造了这座塔,所以又叫”镇海塔”。据传,《西游记》中的定海神针就是指的这座塔。</div><div> </div><div> 佛塔,原是印度梵文的音译,中文称“浮屠”或“佛图”,最早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的。相传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的舍利,被分成八万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div><div> 中国古塔,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出现的,只不过在其建筑风格上,注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而且朝代不同,风格有异。有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等之分,也有花塔、群塔、笋塔之别。我国有资可考的最早的古塔,是建于东汉永平十年的洛阳白马寺塔。</div><div> 有资料显示,我国现存的古塔,层数几乎都是奇数,例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像海春轩塔这样的七层塔。 </div><div> 当初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塔,其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州大地上散落的古塔,有些是供奉舍利子、纪念佛祖佛事,有些是镇妖降祛邪、祭祀祈祷之用,也有的用于我国民俗中的登高望远。</div><div> 还有些古塔类似古代的灯塔。因矗立于海岸,海上远望十分醒目,成为港口码头的及岸标,起着船舶导航定位的作用。“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竞航”,就是描述古塔导航引渡的诗句。</div><div> 我年轻时从事过航海,对我国沿海港口的一些古塔印象很深,如福建马尾港的罗星塔以及泉州的姑嫂塔、六胜塔,在国际海图上都有标注,是船舶进出港定位导航的陆上标志物。</div><div> 据专家考证,海春轩塔没有地宫,应该没有深藏着佛家什么法器宝物,从建造的位置和坊间的言传分析,这座密檐式七层古塔当初更多的是起着渔船定位导航的作用。</div><div> 因为,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贞观年间,西溪的东侧还是涛涛大海,海道迂回曲折,浅滩众多。每逢飓风骤起,渔船归港避风就险象环生,常有渔船倾覆。建了这座塔,渔民们据此就找到了平安回家的通道。</div> <h3>  海春轩塔目睹着千年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默默屹立在古滩沃野之上,见证着南黄海的东迁。沧海桑田的变化,迢迢岁月的流逝,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塔已是满身伤病。</h3><h3> 姑娘告所我,据文物部门测量,海春轩塔体已有些倾斜,塔腔内也出现了许多裂纹。此塔于1955年、1962年和1982年三次修缮后,2004年进行了第四次维修。</h3><div> 第四次维修是海春轩塔规模最大的一次,江苏省政府拔出了专款。姑娘又给我说了更为神秘的一段书: </div><div> 2004年8月4日,破损的铁复盆和铜葫芦被维修人员小心地移送至地面,塔顶被打开了。</div><div> “咦,这个塔怎么内外有两层,会不会是塔包塔?”由此揭开了海春轩塔一个被隐藏了千年的秘密。</div><div> 文物专家根据施工人员的指点,发现塔身确有两层,而且里层塔身的工艺水平更为精湛,佛龛内可见的双层墙也印证了此塔为双层塔。内塔所用的材料也是青砖,结构更紧密,砖间几乎无缝,砌砖所用材料为纯糯米汁。</div><div> </div><div> 会不会内塔是唐代所建,外塔是宋代建造的?如此,有关这座古塔的所有谜团都解开了——听了姑娘说的这段传奇,我的脑袋瓜子又开始云里雾里了!</div><div> 当然,这仅仅是我这个文博门外汉的痴迷猜想而已。这座古塔的千古之谜,就有待专家们进一步深究细探了。</div> <h3>  古城东台,这片朝着海洋生长的陆地,流淌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承载着沧桑厚重的历史。最能代表这片沃土远古历史的,就是西溪这座迷雾重重的海春轩塔。<br></h3><h3> 悠悠海春轩塔,彰显着古史神韵,引人注目,令人遐想。历史上的文人名士,曾留下一些赞美的诗句,如明代阎期寿的“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清代吴嘉纪的“浮光浮佛舍,塔影压渔船。”等等,这里所写的塔,就是指的千年古塔海春轩塔。</h3><div> 深秋的西溪古镇,万木凋零,枯叶飘飞。饱经沧桑的海春轩塔,屹然挺立在“悲秋”的气氛中。</div><div> 塔旁的凤凰河,流水汨汨,升腾出一缕缕缥缥缈缈的雾气,弥漫于树梢塔身之间。暮色霞光里,千年的海春轩塔影,就像一只生机盎然的春笋,拔节生长……</div><div> 一幅远古的画卷,高挂在天际苍穹中。</div><div> 幽幽古塔,唐韵流辉。巍巍古塔,沧海遗珠。</div> <h3><font color="#010101">(2017年深秋,于寓所楼廊)</font></h3>